以美育法之基石 展想象力之羽翼
2015-12-17肖玲玲
肖玲玲
摘 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关注他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教育容易被忽视。通过长期的调研,对随迁子女占学生数98%以上的三所公办小学进行调查分析,重点研究随迁子女的美术表现力。认为与同龄城市儿童相比,随迁子女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存在不足。深入剖析原因,并对其进行探索性教学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实验对学龄早期随迁子女的想象力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但如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消除城乡教育的差异,如何完善随迁子女的素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还需要政府、社会、随迁子女及其父母长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教育均衡;想象力;创造性思维
一、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中家庭劳动力多、耕地少、经济困难,而本地又没有合适致富门路和挣钱机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成为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大多数携子女在城市里工作、生活,进城农民工家庭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近年来,随迁子女的人数还在不断上升。据“六普”数据显示:全国0~17岁随迁子女为3581万,其中0~14岁为2450万,义务教育阶段为1472万,15~17岁为1128万。这些随迁子女是被迫随他们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城市的,其中有近20%是在流入地城市出生。
随迁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成长环境具有特殊性,他们与城市儿童组班就学,在学龄早期,他们能否缩小与城市儿童的差距,顺利完成社会化,不仅关系到他们学业能力的普遍提高,甚至关系到今后一生的成长发展,而且也是一个关乎我国国民素质提高与城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学术背景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常常让成年人在忙碌中失衡,儿童教育也被知识的灌输所绑架,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教育被忽视。综观学术界对随迁子女的研究,也大抵如此。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关注的是防辍控辍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一部分学者关注到随迁子女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并不仅仅是这些方面,还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全面的素质教育和品位打造,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许多方面。
3.随迁子女学龄早期的美术教育背景
较之城市儿童,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就读私立幼儿园,灌输的知识多于学到的技能。(2)城乡结合部简易的托儿所。托管性质的机构中有教授一些拼音基础和简单数学,但不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3)无接受学前教育。因此,美术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在学龄前期,是一门接触甚少的学科。
到了入学年龄,在社会对随迁子女教育的重视下,政府的惠民政策让随迁子女于暂住地就近入学,给予随迁子女与城市子女平等的教育资源。但要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对美好事物的幻想,对全面发展的培养,教学方法是不能保持高度一致的,要以同理心去理解和帮助这些曾经缺少机会的孩子健康成长。本文研究的视角正是基于这样的不均衡性,在同一个美术课堂中,面对的是不同程度的城市儿童和随迁子女,在笔者任教过的班级中,一个五十人的班级,往往城市儿童只有两三名,而美术基础薄弱的(即无法完成一张完整作业者)随迁子女却有四十几人。
二、研究内容
1.学龄早期随迁子女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认为,儿童想象具有两个特征:(1)以无意想象为主,即想象是由于外界刺激而直接引起的,一般没有主题,也没有预定目的的自由联想。笔者观察自己的三岁女儿,孩子在绘画以前,不知道究竟要画什么,只能在画的过程中,一边想一边画,画面以不断重复的线条为主,看上去像无规则的线团,但孩子可以给线团的某一部分以具象的物体命名,比如“这是狐狸的尾巴”。(2)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4~6岁的孩子,多数能记住一些听过的故事和发生的事,想象的主题经常是经历的复制,孩子作画时,常表现为一边画一边说,中途也会改主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7岁以上的孩子,就能从大人的简笔画或故事书中模仿出他们想要的具体形象。
2.学龄早期城市儿童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学龄早期儿童的能力开发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已被普遍城市家庭所认同。因此,在城市家庭中亲子教育以及亲子活动普遍开展,配合城市中“百家争鸣”的课外培训机构,城市儿童的想象力通常比较不受拘束,表现在想象的取材和表现手法上,比如,画的人头部比例大,身体比例小,画面中常出现外星人、花仙子之类源自科幻、童话等想象类文学作品,由于接触过早期绘画教育,城市儿童在表现工具上也比较多元,如,水彩、水粉、油画棒、蛋壳、软陶等,用色也比较大胆,不会拘泥于物体的固有色,大胆着色、画面饱满、色彩鲜艳。
3.提升随迁子女想象力的意义
时代变迁中人类实践活动已多次证明想象力的重要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一论断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的诠释。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更多的职业、工作、劳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我们已开始了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时代。多数随迁子女父辈远居深山,被创新时代边缘化,因此,在城市里,随迁子女想象力的开发培养和教育,也就成为重要的一课。
对于随迁子女而言,提高想象力可拓展学科联想力,实现知识平行迁移,进而摆脱学业困境。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是长期努力用系统的思想把这个世界可感知到的各种现象凝聚到一起,变成尽量首尾一致的体系。”爱因斯坦强调了“系统的思想”,这是一种跨越学科门类的大胆的综合性想象力。基础教育是整合、平衡的常识性教育,我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然人为目的,大胆的综合想象力,运用到学龄早期的教学中,可以突破学科的壁垒,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良性循环的想象力,促进全科学习水平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
4.美术手段对随迁子女想象力的促进作用
学龄早期儿童的想象力以无意想象为主。无意想象是具体事物投射在内心的再创造。我们往往用文字或图画将心中的美好景象表达出来,而学龄早期的随迁子女,识字不多,只有绘画才成为其表述想象的唯一可能。想象力曾一度被学者称为“艺术思维”,由此可见,美术对想象力的直接作用力。
5.有效提高随迁子女想象力的美术教学方法
在随迁子女和城市子女同班授课的情况下,一味沿袭过去的教学方法是不合理的,照搬教参中高大上的教学设计,用同一课程标准“一统天下”的做法也必须改革,照顾到随迁子女美术基础特征,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教学方法促进随迁子女美术素养的提高,缩短其与城市儿童的差距。
6.重视名画欣赏,适当出示范作
教师的范作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会产生一些负面的限制作用。因此,现行的课改已经逐步将教师教学中的范图、范画的步骤弱化了。想象力的发展需要丰富的表象形象积累,在随迁子女的有限视野里,他们接触的家禽比动物园里的动物多,他们看到的废品比城市儿童家里的绘本多,他们的表象储备十分有限。反言之,随迁子女的绘画世界几乎是一张白纸。因此,在课中多引导孩子们欣赏一些比例夸张、用色大胆、略显童趣的名画,让随迁子女直面大师作品,不被网络中、培训班里互相抄袭到泛滥的儿童画所影响。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加入绘本情境,让随迁子女对艺术作品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提升想象力。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还不能放弃对学生的课堂示范,在示范上有的放矢,避免过度示范。随迁子女想象力方面比较拘谨,因此画作不够饱满,绘画形象在画面中常常显现单一、比例小、重复的现象,教师示范应在这几点上进行突破,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反复强调。
7.挖掘学科联系,升华多元智能
在基础教育中,学科与学科之间不应该是孤立的存在,美术亦如是。美术学科可以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学生可将想象画转换为语言,开发语言智能。亦可与数学学科相结合,开发空间智能与逻辑。比如,二年级美术中的对称图形的剪法,与二年级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两个知识点完全可以相互结合,数学学科教授理论,美术技法加以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辨识和应用,并在严谨、科学的基础上,用美术方法对图形进行美化,在科学基础上提升学生审美素质。
三、结论
美术教育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尤其是学龄早期的美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提高审美情趣以外,还应当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在过去的研究里,想象力是伴随美术教育过程的附加教学效果,但在今天这个创新的时代里,我们通过美术教育,能够给幼时受到艺术熏陶较少的随迁子女带来心灵的营养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及联想力的推进力量。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当下,促进想象力的教学研究应当作为随迁子女特制的一剂营养品,从现实情况看,能够有效促进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的平衡;从全面发展看,这是提高随迁子女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从社会全局看,对社会和谐大有益处;从长远未来看,这是人类文明的延续。
参考文献:
[1]杨春鼎.直觉、表象与思维[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06.
[2]孙云晓.打开想像力之门[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1-05.
[3]卢志英.展开想象的翅膀[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04.
注:本论文是课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业能力促进方案和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论文编号CS2014005)的研究成果。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