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译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

2015-12-16周立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散文阅读二维码

【摘 要】散文的主题含蓄而又深刻。有些散文文本,在师生努力探究之后,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仍呈现肤浅性和模糊性。笔者的做法有二:一是在教学中故意宕开一笔,不出示背景材料,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去破译文本中的密码,揭示主题;二是针对某些散文看似浅易的主题,通过探究文本中象征式的意象,挖掘审美内蕴,揭示其深邃的主题。

【关键词】散文阅读;主题探究;知人论世;寻象悟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24-02

【作者简介】周立宇,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江苏沭阳,223600)教师。

散文因其选材广泛、立意自由和笔法灵活而被称作“文学的轻骑兵”,但事实上很多散文的主题含蓄而又深刻。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主题隐晦的文本,笔者没有选择直接的告白,而是尝试与学生一道反复摸索在文本的“风景偏僻点”和“宫殿旮旯间”,研判有价值的蛛丝马迹,努力破译隐藏文本主题的“二维码”。

一、 知人论世,破译数字密码

托物言志是散文创作的常规技法,即某事物触发了作者对其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作者将这种直觉顿悟进行提炼完善之后,最终浓缩成单一而明显的主题。

在我们语文团队集体备课的时候,有个年轻的教师提出来: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杨礼赞》先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和形象进行了描写,在结尾处顺势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象征了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然而备教郭沫若先生的《石榴》一课时,却遇到了主题揭示的梗阻,虽然也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学生只知所托之“物”(石榴),却不知所言之“志”为何,通篇寻不到关于文本主题的显性信息。怎么办?把主题直接告诉学生吗?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经反复思索研究,笔者在文章结尾处找到了突破点——从作者的写作日期入手,知人论世,破译数字密码,最终揭示主题。

请看笔者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散文《石榴》的一个片段——

师:《石榴》这篇散文运用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描写了石榴的美,大家讨论一下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说说理由。(众生讨论。)

生1:……

师:说得好,点个赞!仅此而已吗?

生2:……

生3:……

师:有道理,郭沫若先生对本文主题的确定真的就是这么单纯浅易么?再找找文中的相关信息,挖掘一下深刻主题。

生4(继续找):老师,真的找不到了,请给点提示吧。

师:大家注意到《石榴》文章结尾处的写作日期了么?

生5:1942年10月31日。

师:看过冯小刚的电影《1942》么?

生6:……

师:嗯,翻开历史,1942年中华民族除了在和天灾抗争,还在与什么抗争?

生7: 1942年中华民族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

师:那么郭先生1942年在干什么呢?在民族危亡的时刻,郭沫若先生会不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躲在自己的书斋里,写一些花花草草风花雪月的文章?

生8:不会的,初一时我们学过他的《天上的街市》,看得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正义感的进步作家。

师:好!那么大家看看,文中写石榴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顽强精神,蕴含什么深意?

生9: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和抗战到底的决心,表达正义必胜、抗战必胜的信念。

师:聪明!(众生鼓掌。)下面验证一下,请看郭沫若大事年表PPT——

……

师:显然,郭先生是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无独有偶,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抓住文末的写作日期1901年,带领学生感受当时俄国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海燕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即可迎刃而解。

二、 寻象悟意,破译意象密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意象”的概念:“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有助于特定氛围的形成,为把握作品的情感倾向和思想哲理提供线索。散文中的经典意象是揭示主题的重要依据。某些散文文本看似主题浅易,实则意韵深远,通过象征式的意象,构筑了一种美妙的意境和深邃的主题。如果止于文本的表面信息,忽略了这种审美内蕴,主题的把握必将空虚缥缈,失却其精髓核心。

请看笔者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散文《月迹》的一个片段——

师:本文题目叫“月迹”,谁来说说在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生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寄托思乡之情。

生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月亮寄托悲哀之情。

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亮象征美好的事物。

……

师:贾平凹深受禅宗影响,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他认为,“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在本文中贾先生安排一群孩童去寻月,他们到底在追寻什么?你从“月”意象中悟出了什么?

生4:他们追寻的肯定不是乡愁,也不是哀愁。

生5:那一定是美好!文中的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正如文中三妹所言“月亮是个好”。

师:说得好!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

曾祥芹教授主编的《阅读学新论》指出:“散文重在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2]显然,曾先生所说的“悟意审美”中的“意”,指的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明确而集中的主题思想。结合《月迹》课例来说,这个“意”也可以解读为“意象”,即抓住“月意象”,体悟作品中蕴涵的主题美。散文教学的要领是“言意共生”,即首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咂摸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滋味,形成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既不能重“言”轻“意”,也不能得“意”忘“言”。就以上《月迹》课例而言,学生在整堂课上虽然做到了“言意共生”,但遗憾的是“言浅意偏”。比如,学生开始把主题定位在“赞美了童心野趣”上。这种情况下,笔者带领学生对文本中重点意象“月”进行深入探究,引入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展示,结合文本内容,辨析锁定了文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即“美好的事物”,进而得出本文的主题。

在以上课例中,笔者带领学生成功破译了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今后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加强文本细读,放飞思维,于细微处见精神,改变阅读定式,开拓和享受愉悦的高品质的阅读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散文阅读二维码
二维码
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