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二年级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与测试体系的构建
2015-12-16李瑾王宏
李 瑾 王 宏
(河北医科大学 外语部,河北 石家庄050017)
医学院校二年级的英语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要做到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职业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年级英语教学的成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专业医学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后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进行和纵深推进。医学院校二年级的英语教学离不开科学、动态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与测试体系的构建,合理的测试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质量的把控,让老师及时、实时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避免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考察疏漏。
一、从测试到评价的发展
表1 大学英语课程测试与评价的发展
如表1所示,近几年,随着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理念不断更新,评价方法明显改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并将教学评估分为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且明确了过程性评估的重要性,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但仍有些院校缺乏对教学现状和需求的分析,提出脱离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有些院校过度依赖全国统一考试,对校本测试和形成性测试的重视不够,无法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2015年印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第5部分——《评价与测试》(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要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重视形成性反馈,处理好共同基础测试与校本测试、基础英语测试与专门用途英语测试之间的关系,设定更加契合教学需求、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全面综合的评价方法,以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的目标,实现从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的转变。
二、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与测试既是检验教学质量、完善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发展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评估学生掌握与运用英语情况和语言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涵盖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与测试、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实现从传统的“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的转变。如图1所示。
图1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医学院校特点,结合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指南》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课程体系。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要完成从通用英语向医学英语的过渡和衔接,在评价方式上,突出医学院校的特点,以校本评价为主,其他多样化的外部评价为辅,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和群体的差异性,开发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开展分层分类的课程评价。
三、医学院校二年级英语评价与测试体系
医学院校二年级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期,是连接通用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的自然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逐渐由基础英语向医学专业英语过渡,因此,有效地课堂组织和科学的课堂评价方式更能够科学记录医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医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提升医学生医学英语的学习策略。《指南》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有着不同的测试和评价重点,因此,医学院校二年级也应当按照《指南》要求,结合二年级教学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充分考虑评价的主体、范围和内容,将总结性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纳入课内活动、课外作业、过程监控等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高效生态课堂。
首先,要构建多样化课程测试与评价体系。构建“共同基础测试与其他多样化测试相结合”的测试体系,处理好共同基础测试与校本测试、综合语言能力测试与单项语言技能测试、基础英语测试与专门用途英语测试等各方面的关系。如图2所示。
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测试体系要按照基础——提高——发展三个教学等级制定评价和测试的内容,将语言能力的测试与医学专业英语的测试统一起来。基础阶段的教学可以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提高阶段要注重医学英语的测试。二年级的教学处在基础和专业英语的过渡阶段,属于发展阶段,应注重通用英语和医学英语的衔接,如重要的医学词汇和两栖类词汇、常见的医学词根词缀、医学科普文献的阅读和翻译、医学论文摘要写作等,为学生今后做到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专业的学科交流奠定基础。
图2 医学院校二年级大学英语课程测试体系
其次,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1]。《指南》中规定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形成性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地把握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医学院校二年级的教学反对只看分数的评价方法,应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个体的过程管理。如图3所示。
图3 医学院校二年级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其中语言的应用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如医学科普文章阅读、医学文献翻译以及医学论文摘要写作;阶段性测试主要包括基础词汇测试以及常见医学词汇、两栖类词汇和常见医学词根词缀的测试两部分内容;提倡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以学生的内在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外在评价为辅,既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改进学习态度、方法和策略;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实现师生双向评价——通过学生座谈会、访谈等面对面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对医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满意度;通过教研室主任的督导听课制以及教师之间每学期的互相听课制度,为教师之间搭建起了彼此互相观摩学习的互动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采用同行互评、自我评价等手段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监督和把控。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态度、方法和计划;医学院校二年级应当构建客观、多元、动态的测试和评价体系,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完善,真正实现以评促教。
[1]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