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以鞍山市职教城为例
2015-08-15王振武刘博识
王振武 刘博识
(鞍山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鞍山114000)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案件日益增多,自杀的原因有时候仅仅是一句批评,一个指责,一次考试失利。一朵朵青春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凋零,怎能不令人感到惋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人的生命体现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政治之围、社会之围,同时具有生命之围。从这些频发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背后,不仅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缺失,更是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离开了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和载体。笔者在鞍山市职教城随机挑选了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鞍山市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在关系
人的生命具有成长性和统一性,是自然属性和生命属性的统一,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不仅要维持生命,更要超越人生意义,通过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完满人生。青少年生命教育主要是指面向在校大、中学生关于人的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中心,涵盖生死观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关系教育等多方面,旨在教育青少年热爱生命、理解生命,实现人生价值。
(一)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在互动的环境中,通过言传身教,以内化和外化为主要途径,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包含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更涵盖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青少年生命教育不仅引导青少年如何看待生死,更是教育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求具有多样功能,原本强调获得知识、保证政治功能、实现社会价值已严重满足不了社会需要,政治教育需要增添新的内容,如增强青少年的法治纪律观念,塑造青少年的主体性格,这些内容不仅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是提升生命价值、创造生命意义的重要手段,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维度来看,生命教育是重要的内容和载体。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关切
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过于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忽视个人的利益诉求;过分留恋科学世界,遗失了个体;迷恋工具理性的宣扬,迷失了价值理性。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价值,要回归生命,尊重个人价值,引导青少年探寻生命意义,回应时代需求。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青少年认为“自杀是个人的私事,是勇敢的行为”,漠视个人生命;有71%的青少年自救能力缺乏;88.9%的青少年认为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所涉及,但效果并不明显。“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1]教育理论的起点理应是生命。当前,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迷茫和多重因素冲击的复杂氛围,因此,青少年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青少年生命教育又是青少年教育的重中之重。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许多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理论都引领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如青少年生命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生命关怀理念,等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实载体
我国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理论多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难以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异化个人主义价值观,青少年生命异化问题尤其突出。我国若想改变这种情况,不仅要吸收西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精华,更要关注个人生命和价值,尊重个体利益,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前提,兼顾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我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滋养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更能延长青少年的生命时间。在空间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能够使青少年看到自我成长也成就着集体和社会的成长,在个人发展中与他人和社会是共生共荣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即是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2]37,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升生命境界的功能,引导青少年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青少年生命教育完整性的同时,更是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青少年生命价值的迷失
总结调查问卷结果,不难发现鞍山市职教城青少年在生命价值上愈加迷失。一是理想目标世俗化。有92.8%的青少年考虑最多的是找到好工作和心情愉悦;理想职业选择上有87.4%的青少年选择待遇好、有前途、稳定和轻松的工作岗位。面对巨大的生存和就业压力,青少年关心的是“怎么生存”,而非“为什么生存”,部分青少年要么选择当“啃老族”,要么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关注自我发展,人生理想目标世俗。二是人生前途信仰迷茫。在调查中,有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但仍有20%的青少年表示要顺其自然,13%左右的青少年感到前途十分渺茫。有92%的青少年认为人一定要有信仰,但在具体信仰方面,只有41%的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20%的青少年信仰基督教,39%的青少年信仰其他宗教。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导致青少年信仰选择的多元化,也导致部分青少年在前途和信仰上存在诸多困惑和焦虑。三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在生命价值观方面的调查中,有近二分之一的青少年表示“多赚钱是关键,其他都是次要的”;有58%的青少年认为“钱是用来花的,要抓紧享受,人死财空”。在人生价值实现标准方面,有三分之二的青少年选择自我实现,只有17.8%的青少年选择社会贡献,有近6%的青少年选择金钱和地位。调查结果说明部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贡献,期望生活的安逸,缺少理想,功利心过强而无法忍受淡泊。
(二)学校生命教育的薄弱
一是忽视生命教育。虽然当前国家逐步进行教育改革,但“一考定终身”仍是主旋律,生命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只有少部分学校还能坚持生命教育的落实制度,部分学校要么不落实;要么落实打折扣,流于形式,将青少年生命教育简单地看成是预防青少年自杀、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的“简单生命教育”,缺少科学的规划,导致青少年生命教育缺少人文关怀,开展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学校生命教育的相关要素不够齐全。教育者多由生物老师或者其他科目老师担任,缺乏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各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教育基地匮乏,各类设施场所不专业,迫使青少年教育仍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专门化、实践化发展难以实现。三是教育者素质不够。当前许多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自身素养的提升,在涉及青少年生命教育时,知识不全,能力不够,相关价值挖掘不深,甚至部分教师存在反生命教育行为,虽然很多教师都是无心之语,但这些不负责任的话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家庭生命教育的匮乏
一是生命完整性分离。生命包括知识、情谊、信用、行为等要素,缺一不可,反观当前家庭教育,从教育理念开始就出现了偏差,很多家庭教育强调“好好学习=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成功”,智育内容被肢解,目标片面化,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品德、责任、情感培育,最终造就了一批知识丰富但没有生命责任感、情感淡漠、道德滑坡的“经济人”“机械人”,生命的完整性被人为地分离。二是生命创造性消解。创造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亦是生命的真实表现,本应成为青少年特点的创造权利被无情地剥夺,父母以自我的理想模式要求子女的行为,如不准参加与学习成绩无关的课外活动,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受到阻碍,正常的欲望被压制。三是爱的极端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模式引起了青少年的极大恐慌,最终变成孩子快乐生活和完善生命的“侩子手”,爱成为异化的爱,失去了原本之义。很多家长在初为父母时,他们的愿望只是孩子快乐、健康就好,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盼也越来越多,快乐、健康之外,还应该学习好、遵守纪律、性格外向,等等,似乎就是一个不断加码的过程。问卷调查中,很多青少年都无法承受如此重的“爱”,反抗时父母总是用“我们这都是为了你好啊”,“我们都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啊”等进行劝说。如此的“爱”,试问孩子怎能承受,怎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四)社会生命教育的缺失
一是社会生命意识薄弱。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重群体轻个体,即“存天理,灭人欲”,忽视个体生命。如今,社会对生命物质性的追求高于生命意义性的探索,对世俗生命的关注高于神圣生命,生命认同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如社会上见死不救的现象比比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人们当前最普遍的心态。二是生命保障措施不足。社会应为青少年建立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但反观当前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周围网吧、餐馆、酒吧等林立,成为以学校为中心的“小经济圈”,“夜生活”丰富多彩,这也导致学校周围治安较差,犯罪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实践性不强,场所不够,社会性的生命实践无法得到满足。三是大众传媒的误导。为了提高收视率,电影、电视中“暴力美学”成为潮流,但对此进行分析和探索的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娱乐节目的过度低俗化和娱乐化,导致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要么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要么成为精神空虚的“虚无主义者”,没有灵魂,迷失了自我。
三、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青少年的独特性
随着青春期和第二性特征的出现,青少年打破了内心的平静,出现了性冲动,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有与异性交往的躁动,但也带来了性困惑,生理知识匮乏,对身体的发育变化难以快速适应,相关生命知识的匮乏与异性交往的冲动导致了其身心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心理方面,青少年逐渐走向成熟,独立意识急剧增强,逆反心理严重,不喜欢听取老师、父母的意见,抵抗情绪严重,但又十分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和支持,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一旦失去这种依赖,青少年就会表现出闭锁性,将关注点转向网络世界,希望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知己”。思维品质方面,青少年成人感高涨,希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但由于经验不足,往往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出现偏激、极端等行为,陷入思想的死潭不能自拔。
(二)市场经济的现实影响
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模式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是物欲膨胀。市场经济使国人长期受到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和发泄,物欲急剧膨胀,特别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影响,部分人沦为金钱的奴隶,座右铭和生活准则是“人的价值在于挣钱的多少”,青少年在这种物欲泛滥的社会,价值观被误导,尊严被淹没。二是技术教育泛滥。在这个崇尚科学技术的社会,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角,技能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道德、信仰、理想、价值被排挤出学校,青少年逐渐沦为技能的“准职业者”,学校成为知识的“加工厂”,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被忽视。三是竞争焦虑。自然界的“适者生存”法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大了人们的生存风险,“优胜劣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青少年要去拼搏,拼成绩。升学和就业压力使很多青少年内心孤独、困惑、迷茫、烦躁,部分青少年不能正确地释放压力,缓解焦虑,造成人性的扭曲。
(三)教育方式方法的偏离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4但现代社会教育却没有秉承激发生命活力,塑造精神的教育理念,造成青少年的灵魂被遮蔽,自我迷失。表现为:一是人文教育的失落。市场经济的高度社会分工,使人们在生活中由关注自身精神需求转向社会需求。教育方向偏离,转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功利教育。青少年在教育中沦为社会的工具,对科学盲目崇拜,对技术理念空前执着。教育缺少生命这个根基,导致青少年人文精神脆弱,生命情感匮乏。二是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生活是生命的外现,更是生命的体验。从教育出现开始,教育就与生活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但当前教育逐渐脱离生活,特别是在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渐摒弃了与生活的连接,变得愈加抽象和枯燥。青少年活在知识的海洋中,书本的世界中,远离了生活,学习是为了考试和毕业证。青少年在校园内和校园外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行为。
(四)多元文化的冲击
一是全球文化的消解。当前,西方文化以其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到中华大地,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商品、影视等手段宣传和推销其意识形态。在这种强大的文化渗透模式下,抵抗力和分辨力本就不高的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和认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在文化定位、归属等问题上难以取舍,不知所措,存在严重的精神冲突和困惑。二是网络文化的遮蔽。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充斥着抽象符号、数字和代码的网络中,人与人的现实交往被忽视,人的个性追求被网络潮流代替,部分青少年信仰缺失、麻木不仁、精神空虚、心灵世界单调乏味,许多青少年为了摆脱现实生活的困扰,沉迷在虚拟、抽象的网络世界中,鲜活的生命特征被网络无情地遮蔽。在道德、信仰、价值等方面,青少年由于长期受到网络文化的熏陶,势必造成其生命灵性的消失,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消散。
四、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青少年生命存在和价值的思考,其实践效果离不开人文性的弘扬,要在青少年生命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一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要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差异,维护和满足其合理需求和价值选择,立足其自身发展,加强青少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教育,对他们的生命加以指引,拯救和提升灵魂,提高生命境界。二要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要立足改变唯科学的传统教育内容,走进青少年的当下生活。教育要符合青少年的切身认知和爱好需求,能与生命紧密相联,使知识呈现生命态。根据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因情施教,通过温情、人道、诗意的教育环境,培养青少年的关爱之心,用关心呵护他人的温情相拥,弥补青少年的内心孤独。三要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师资队伍。青少年生命教育要不断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在数量上,更要在质量上满足青少年生命教育不断普及的需求,构建相互理解,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用生活化的温馨语言与青少年进行心灵的沟通,成功时给予表扬,失败时给予安慰,引导青少年用感恩的心面对教育,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师生间的问题,营造师生的幸福空间。
(二)构建青少年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坚持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生命价值,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通过科学规划、系统讲解,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的种种现象,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抵制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扩张,通过自觉学习,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个人发展中的定向和凝聚作用。二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要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教育,通过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实践目标和生命理想,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坚定青少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三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生命教育要引导青少年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规范个人行为,激发生命情感,提升生命境界,将目标放在“为何而生”的意义探索上,建设和丰富精神家园。
(三)丰富青少年的生命体验
“体验既是人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人创造自我、发展人格、完善自我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4]275青少年生命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需要青少年的亲自体验。一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在社会实践中引导青少年发现自己,激发其珍重生命并探索生命的价值,在创业实践中体现生命价值的艰辛和珍贵,在革命基地参观教育中感受生命的崇高,在志愿者行动中体验和升华生命价值,通过课堂之外感受生命的美好,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二要丰富校园文化。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就是校园活动,是物质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的统一,包括体育、道德、艺术等多方面。要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成为青少年获得生命知识的平台,如邀请英模发表生命感言;开展青少年运动会;组织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教育;邀请警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三要注重倾听生命叙事。生命叙事是个体生命历程中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的述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鼓励和引导青少年讲述和倾听生命叙事,在他人和自我的叙述中体验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通过生命体验,将青少年片面、零散的感性经验升华为高层次的生命感悟,使青少年能够思索生命存在,提升生命体验境界。
(四)通过人文的家庭生命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5]96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相互关心、尊重生命的重要获取渠道。一要塑造良好的个性和人格。通过父母的精神导向,以充满人文气息的家庭文化氛围塑造青少年良好的个性和品格,不因父母的“殷切期望”而感到恐慌和紧张,成为生活的束缚,让父母与青少年成为朋友,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尊重、珍惜、热爱生命的温馨的、和谐的生活环境。二要挖掘生命潜能。提高青少年生命教育质量,家庭和学校必须要挖掘青少年的生命潜能,通过赏识教育给予青少年适当的期待和信任,鼓励他们在幸福的生命体验中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通过家庭生命美育,提高青少年发现和领会生活中蕴藏的美的能力,唤醒自身生命意识,激发生命创造力,形成钟爱、欣悦的生命情感。三要锤炼生命品质。生命品质是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强、爱心等品性,形成的重要途径是青少年的后天历练。要适当开展挫折教育,帮助青少年面对困难和挫折,加强沟通,引导青少年笑看人生,包容世界,学会理智,摒弃浮躁,学习自强和坚毅,挖掘青少年的宽容和关爱之心。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6(6).
[2]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