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社会条件下对青少年理论灌输的方法转变
2015-08-15何秀敏吴华文
石 兰 何秀敏 吴华文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清江外国语学校,湖北 恩施445000)
一、对灌输理论的再认识
(一)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马克思对于灌输理论曾经做过一些诗意的表达,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1]56恩格斯指出:“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2]306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向工人灌输革命理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极端重要性。有些学者也指出,考茨基1901年在谈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新的纲领草案中,就提出了灌输论的雏形,这是他“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系统地提出灌输思想并将其发展为科学而完整的灌输理论体系的是列宁。《怎么办》一书完整系统地体现了列宁的灌输思想,“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只能“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3]317。灌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奋斗。列宁认为,只有通过灌输,工人阶级才能由自在的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如果不进行灌输,工人很有可能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等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也多次谈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和加强灌输原则。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等。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青少年尤其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灌输一直是共产党非常重视的一种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以及当代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和重要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灌输是理论教育原则不是理论教育方法
灌输是指把某种思想或知识传给别人,或“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然而,很多学者对于灌输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形成了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灌输是列宁在20世纪初提出的,已经过时,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灌输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已经过时,应以“自我教育”取代。还有学者认为,灌输等同于强迫人们接受某种思想,生搬硬套,肆意强加,搞“填鸭式”“注入式”教育,只是苍白无力的说教,等等。对此,我们必须正视对灌输的各种误解,澄清灌输的本质涵义,这样才能正本清源,将灌输运用到合适的地方,用恰当的方式实现灌输的目的和任务。我们不能把灌输理论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它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思想体系,是一种原则方法。这种原则提倡的是正确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不能通过盲目的、经验的方式自发产生,这是科学思想、正确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灌输并没有强迫人们接受某种思想,而主要强调的灌输是现代社会中,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方式。恩格斯曾经讲过,理论都是发展中的理论,并不需要机械的重复。1964年,毛泽东在谈到教育制度改革时,也对“教学就是灌”提出了质疑。可见,在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灌输并不等于注入式教育,向工人阶级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不是死塞硬灌。而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灌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共文化和意识形态。而科学的思想理论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它不可能自发产生,不学而知。因此,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决定的,必须予以坚持。
(三)灌输是教育主客体双向交流的动态实践过程
灌输的本质目的是教育和宣传,灌输要想实现,必须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即灌输的主体和客体,主客体以思想知识为纽带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而受教育者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力的独立主体。教育者在灌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一定思想的表达者,是灌输活动的组织者;受教育者则发挥主体作用,他是能动的认识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影响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灌输过程是教育者外在灌输和受教育者内在自觉接受的统一。灌输是主客体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不是主体强制客体接受某种思想的过程。尽管过程中主体起诱导作用,居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并不是一味居于被动地位,客体也会具有主体的特征,他们会以其能动作用对教育者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将教育者灌输的内容变成一种自我提高的需要,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可见,在灌输过程中,主客体是互动的,都不是单纯的主体或者客体,而是主体化的客体和客体化的主体。
二、现代社会条件下对青少年进行理论灌输的必要性
(一)对青少年进行灌输是迎接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挑战的思想武器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更面临新的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益尖锐,更有甚者,用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诱导我国青少年,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断面临新课题。
20世纪60年代,西方欧美国家曾经出现过一系列“去道德化教育”“无灌输的道德教育”社会思潮。然而在对灌输完全否定排斥之下,西方社会出现了青少年纵火、骚乱、暗杀、抢劫、性道德混乱、吸毒等极大的社会道德危机的行为,并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而后开始反省,创立出既重视思想理论灌输,又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新的道德教育理论。西方国家为认识和坚持“灌输”方面存在的巨大误区付出巨大代价,也从反面说明我国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思想,去灌输化只能使社会变得混乱,在国际化和市场经济的特殊背景下,我国对待“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态度应是从理论上分析其不合理性,并在实践中对其保持高度警惕。
(二)对青少年进行灌输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
对现代这个概念的分析和厘定,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论述,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是指自1978年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综合起来,现代社会条件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社会转型,即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同时还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社会加速转变;三是政治体制转变,即从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转变;四是开放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经济社会向建立开放经济和全面开放社会转变。”[4]17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表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内部动因,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要受到一定的思想、理论所支配,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人们以正确的方式认识和改造世界,反之则否;对于青少年个体而言,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也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三)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主要对象
青少年时期是为人的一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特定的时期和阶段,他们能否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一些不良的信息不断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同时,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任由其所谓“自由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素质教育落实不够,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等,种种因素导致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够浓重,导致青少年教育出现一些问题。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灌输,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使青少年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活动的时候,对于思想政治有自己的理解,从而发散青少年的思维,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我国,对青少年进行灌输十分有必要,帮助其树立主流价值观念,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意义重大。
三、现代社会条件下对青少年理论灌输方法的转变
我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在新形势下,对青少年进行灌输必须与时俱进,实现灌输方法的三个转变。
(一)转换课堂灌输理念,从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向双向互动式灌输模式转变
灌输是理论教育的原则,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实践过程。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主导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理论学习,鉴于我国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和多学科知识的先进文化体系,所以需要较长时间,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理论学习才能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则正好满足了长时间规范化、理论化学习的要求,成为落实灌输原则的主要场所。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很多不足,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者没有真正领会灌输的本义,依然采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模式,把青少年当做装知识的容器,这样知识进教材、进课堂了,却没有进入青少年的内心和大脑,往往事倍功半。
为此,教育者需要转换课堂灌输理念,从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向双向互动式灌输模式转变。灌输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发挥青少年的积极主动作用,使其主动接受教育者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使灌输的效果达到最佳。比如,在课堂上不回避有争议的问题,发动大家敞开思想,不要错过这个好时机,恰当地运用大家的争议,给青少年一个表达自己见解和观点的平台。做到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辩,答案大家找,最后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教育者给予适当的价值引导,寻找真理,这样出来的结论才会被大家所认同,取得好的效果。
(二)引发青少年的内在需要,从理论说教型向解决实践问题转变
从现实的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根本原则,满足人的本性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一切“围绕人”“为了人”“实现人的最高生存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青少年是有需要的社会人,任何活动只有满足主体的需要才能为主体所接受并发展。灌输活动也是一样,满足青少年的合理需要,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创造条件、改革和丰富教育内容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教育者在实现灌输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针对青少年的合理需要,改革和丰富教育内容,使其接近青少年的需求期望值,少说假话、大话和不切实际的空话,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青少年所思、所想、所求,掌握其众多需要中的合理需要,依据其合理需要,科学组织教育内容。与青少年实际生活相联系和实践相关联的灌输内容,更易引发青少年的内在需要,才能为其所接受,如果教育者将讲道理由为对象办实事,则灌输的效果一定会大大增强。
(三)针对青少年实际,从落后简单的传统灌输手段向高科技的现代灌输手段转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大变革面前,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针对青少年实际,改善过去落后简单的传统灌输手段,逐步运用高科技的现代手段去实施灌输理念,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网络领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在灌输过程中,应该不拘泥于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地将要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展现,将言语方式与非言语方式相结合。简单来说,教育者在实施灌输过程中,可以吸纳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枯燥难懂的晦涩的语言文字用更加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来表示,这样便于青少年理解教育内容,加深记忆;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网络时代,青少年群体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习需要的知识,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课堂宣讲、个别谈心等固有方式,也可以缩小传统认知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鸿沟。
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延伸到网络领域势在必行,探索新的有效的灌输方式也是题中之义。我国有些学校在尝试将教育内容搬上互联网,建立“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焦点网”,开设了《党章》、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教职工理论学习、“心连心”等栏目。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可以运用网络和青少年在线交流使灌输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缓解青少年拘束、紧张的情绪;教育者也可以建立博客或网站,将教育内容使用非言语的方式展现在网站或博客上,供青少年学习。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尹继佐.当代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