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中的发展研究

2015-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成员群体

王 玥 刘 姝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网络群体是网民在网络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网络交往的研究是研究网络群体的基础[1]128-134。在网络出现之后,人类的生活、交往、娱乐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对于网络群体的概念界定,在学术界有着多方面的阐述,大致是从本质、功能和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因网络形成的虚拟社会的不断发展,虚拟社群通常是指自我界定的互动式沟通之电子网络,围绕着共享的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不过本身会成为目的[2]65-73。对于网络群体的相关论述各有见道,如我国有学者总结出网络虚拟群体,是指以电脑网络为沟通中介,以信息联系为纽带,因学习、工作、兴趣、价值取向、信仰以及个人的特殊需要或者任何其他目的之故,主动与网络空间中特定的角色进行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多个“数字化”人的集合体[3],当然,此概念是相对非正式虚拟群体而言更准确。

当今的青年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普及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2015年6月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发布了《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60.1%的青少年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整体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4]。因此,青年网络虚拟群体在当今社会,尤其在虚拟社会中,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和繁荣的新生代,而对于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中的问题与多方面影响,就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存在。对于青年网络群体的具体界定,有学者认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网络虚拟群体,就是以虚拟网络为媒介,依托网络BBS、Blog、同学录、QQ群、专题网页、E-mail或聊天室等所形成的兴趣相同、思想相近的新青年组织[5],在众多校园中亦为新兴学生组织。青年网络虚拟群体也就是狭义上的青年网络群体的内涵,而对于这一研究,有助于青年网络群体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虚拟社会的建设及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空间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新月异,人们对网络空间的认识不仅大大提升,还形成了虚拟网络空间的各类群体。青年一代所组成的网络群体几乎成为了网络信息时代的新生队伍,其实,随着虚拟空间中年轻一代人在其中的活跃交往,青年网络虚拟群体的平台在虚拟社会正逐步扩大和宽广。

最初,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就为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的相互交往与互动提供了平台,网络虚拟技术的不断完善,青年群体对互联网的应用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以BBS、学生网站、校园网站等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群体学习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这也促使了青年网络群体的初始形成。2000年,我国对在校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高度的重视,直至如今,各个校园都已经具备校园网的服务体系,网络在青少年及高校学生中广泛普及,成为他们用来学习、交流、娱乐、宣传的重要工具,青年网络群体不仅在虚拟世界中了解社会动态,还进行着沟通和交流,更为显著的是,青年网络群体联系着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表明年轻一代在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现阶段,大多数青年网络群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其实都是现实群体在网络的延伸,在校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娱乐,才参与到网络群体之中。而一旦参与到网络群体之中,青年网络群体一般比较稳定,个体在群体中的流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在虚拟空间有着自己固定的交流对象,存在于相对固定的网络群体中,只有少数人经常会流动于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网络群体之间。不同的方面有各异的状况表现。首先,在网络群体的结构上,目前年轻人集中最多的网络平台软件应用在我国排名前10位的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或个人空间、论坛及网络购物。青年网络群体相对较容易建立在这类虚拟空间平台上,在上述各类应用中,网络群体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次,在网络群体的规模上,一般人数的多少取决于他们选择的网络应用,在虚拟空间的群体规模会常常发生变化,参与人数多的网络虚拟群体就会是大规模网络群体,目前很多年轻人还是集中于社交类和娱乐类的较多。再次,在网络群体的规范上,目前青年群体活动于虚拟空间多半较自由,这也是由于虚拟社会的特点,在目前,青年网络群体的正式规范相对缺失,尤其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欠缺,而目前只有一些针对互联网网民行为习惯的约束,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等[6],使得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空间中享用了权利,而对于自身相关义务的履行却比较模糊。最后,在青年群体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的网络虚拟群体上。当前,青年一代对于网络的使用处在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过渡中,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网络是工具”[7]。而对于虚拟社会的认知就关系到青年网络群体对自身和现实社会的发展,如何使当代青年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是关键。

二、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交往中的主要特征

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中交往活动,借着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生活和社交娱乐,以及互动中存在的情感联系,形成新兴虚拟社群,呈现出网络群体的特点,但青年网络虚拟群体又不同于网络空间中其他的虚拟群体,在虚拟社会进行交往互动时,有着自身原生态的他群未有的特征。

(一)交往关系的虚拟性。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特性,青年网络群体也具有类似的虚拟性,如要进入校园网站、论坛、微博与博客、即时通信应用等,都需要先注册成员信息,但这里的信息一般为虚拟的,比如匿名。但在虚拟社会中,网络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情、价值观和社会现象,在校学生利用虚拟群体组织活动,而后在真实世界中参与虚拟群体安排好的各种组织互动[8]。

(二)互动主体的自主性。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虚拟社会中的网络群体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青年群体上网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是在虚拟社会中的主观需求与客观需要的相合。如浏览各种网页,加入校园网络论坛,在聊天室与同学交谈等,都是一种个人的兴趣和意愿。青年网络虚拟群体也是自主成立和自由发展的,在此网络群体中,没有具体的规划和规范,体现出虚拟社会的自由随意性。所以,在虚拟交往中,网络群体一开始就具有自我附加的主动性,不存在外界的强力控制,更具有自然而然的性质[9]42-47。

(三)联系纽带的多元化。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进行交流时,群体成员只要有共同需要,便可以不具有年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地区等的限制,在网络虚拟群体中沟通互动[10]。在虚拟社会中,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低成本性、广泛性等优势,使得网络虚拟群体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就好像大部分的虚拟社群纽带就和实质的个人网络一样,既特殊又多样,因为人们会建立他们自己的“个人公文包”[2]85-90。同时,青年网络群体还基于网缘而带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其中,最为主要也最壮大的是网络趣缘群体,在青少年中,以娱乐为主的群体更为显著[11]。

(四)群体结构的立体化。虽然互联网本身呈现扁平化的互联模式,但随着网络群体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互动,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慢慢透过现实社会对虚拟社会进行渗透。在电子空间,如果交往的人员相对固定,网民们一般存在着积极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的一种重要激励就是结构效应,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和空间中,网民们仍然在不断地试图建构规则和层级[12]131-136。这样,使得网络群体也趋于立体的建构,青年学生使用网络在虚拟社会中对话、讨论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影响也都日趋深化。

(五)沟通语言的个性化。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的交往中使用的是网络语言,而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数字化信息符号,是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话语模式。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说道:“电脑中介沟通媒介的非正式性、自发性和匿名性,刺激了一种电子文本表达的所谓口语性的新形式。”而青少年及在校学生又是网络世界的新生力量,青年网络群体中广泛流传的网络语言,将各种字、词、点、数的符号组合,展示出不同的意味,如符号谐音(555:哭),还有符号象形(@_@:代表戴眼镜的人),更有将现实词语另作新意(公司总裁:总在裁员)等,都表现出网络群体虚拟交往的随意性与标新立异。

(六)交互时空的跨越性。虚拟世界跨越了现实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群体的成员能够在计算机、网上,现在甚至是联网手机,都可以打破地区、领域、国家的局限,进行即时交流和互动。尤其是青年网络虚拟群体,借助网络信息传递技术,能够自由随意的在虚拟社会中学习、娱乐,与同群体成员远距离交往,并在虚拟世界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七)群体规范的自治性。虚拟社会的规范还未全面建立,网络群体在网络空间较少受到约束,所以,网络群体的建设和管理还需要他们自身的自我约制。目前,法律规范尚不健全,许多网络群体的组织互动,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还处于无规范状态,而大多数能够健康发展的青年网络群体自组织,都是依靠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自我约束。

三、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的双刃作用

就像网络对于人类社会的双面性一样,青年网络群体作为虚拟社会的文化与科技进步的产物,对于青年一代以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双重作用,我们只有认识到事物的利弊,才能够做到准确把握,并发现青年网络群体的重要价值。

(一)网络虚拟群体的正面效应

1.网络群体对青年群体的积极作用。可以归为几类:首先,获取丰富的信息与知识。在网络群体中,只要加入这个群体,成员之间就比较容易获得其他成员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知识及工具。不同的群体关注的问题不同,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在的各种网络虚拟群体得到有用信息,便于学习和扩展知识广度。其次,促进人际交往与精神需求。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不仅在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性,在虚拟社会也不可忽视。在网络群体中,可以摒弃身份角色、社会背景,在网络群体的互动平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锻炼交往能力,增强青年一代的自信。再次,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网络群体具有虚拟社会的自由性,他们可以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自身在虚拟社会中的价值,使自我得到全面发展。最后,培养兴趣与个性化。网络群体形成与建立的重要基础中,就有兴趣、爱好的因素,而这些也恰恰是青年一代个性发展的表现。网络群体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环境,使得成员的独特优势能够得到发挥。

2.青年网络群体对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发展了虚拟世界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良好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本质发展。虚拟社会中的网络群体相互交往建立的虚拟社会关系,对于丰富和发展网络空间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其次,增强了虚拟社会中的凝聚力量。网络群体中的成员认同,可以使得网络群体内聚力增强。青年一代在网络群体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网络时代,人们缺乏一种普遍的认同感,也不会再把社会看作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系统[13]79-83。最后,促进了虚拟社会弥补现实社会的不足。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的多样发展,使得网络社区蓬勃兴起,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可以在虚拟空间完成需求和活动,如在现实世界生活受到限制的残疾人,可以在虚拟空间通过电子媒介来实现自我的延伸,自由的表达自己。

(二)网络虚拟群体的负面影响

1.网络群体对青年成员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沉溺网络,使人异化[14]35-41。网络自出现以来,就带着无比强大的诱惑力,尤其是如果青年网络群体对自身角色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会导致深陷网络不能自拔,变成网络的奴隶,被虚拟社会的信息所异化,网络就会反客为主,青年一代的能动性从而遭受限制。其次,交往失真,管理失控。青年网络群体中的关系是一种情感与情感的联系,他们组成的群体没有很大程度上的异质性,成员之间的交流往往变成人与网络的数字化交流,匿名的方式无法保证内容的真实,就会造成信任的缺失,从而淡化了人际关系。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总体偏向于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如果网络群体平台没有管理上的控制和引导,就会导致其行为失调、误入歧途。最后,依赖网络,心理偏差。在互联网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好奇与欲望的同时,过分的在虚拟空间中寻求满足,使得他们回到现实社会时出现情绪上和精神上的变化,从而引起心理的失衡。

2.青年网络群体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向:一方面,引发群体性事件。在现实社会中,有宪法来规定公民的权利,但网络虚拟论坛的出现,使得网络群体的隐蔽性更容易诱导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如近年来国内一些校园发生的一些学生群体性事件,都出自于微博、网络论坛等,从而威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诱发网络犯罪行为。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给了网络群体消极发展的机会,在虚拟社会中没有现实世界里的强制性法律因素,而仅仅依靠成员道德的维持是相对脆弱的,作为青年一代的网络群体,虽熟悉网络却容易被网络诱导,如果网络群体中成员本身行为恶劣,就容易演化成犯罪团伙,危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和谐。

四、引导青年网络群体形成积极虚拟发展

既然青年网络群体越来越成为在校学生及社会青年在虚拟社会交往互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引导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全面发展,积极挖掘其正能量,是促进青年一代和虚拟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正确合理的疏导,形成网络群体的科学认知

这里的疏导有引导和开导之意,而青年网络群体中能够担任引导者的,一般都是论坛、微博、通信群的管理者,网络群体的领袖成员则要对网络空间中不健康、片面的、错误的信息进行处理,必要的时候需对群体成员的问题加以关注和帮助,与群体成员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从而正确引导网络群体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在这其中,管理者还需利用网络群体中的交流形式进行关注,通过发表自己对群体问题的理性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地引导群体成员朝向正确判断标准,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群体生活。

(二)传播网络正能量,发挥网络群体的优势功能

网络虚拟群体中的成员,对群体的影响力量也是极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积极向善、正确的政治信仰、合理的人生理想及健康的价值取向,都是能够对虚拟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提供正向能量的因素,而网络群体成员在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得益于正确的、积极的和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一些校园传播的网络正能量事件,“最美老师”“童谣传唱”“感动身边人”等,都在向青年群体传递向上的动力。青年网络群体可以结合身边的社会现象以及热点事件,运用网络宣传迅速的优势,将正义舆论散播于社会之中。

(三)增强成员间活力,构建群体自己的虚拟社区

虚拟社会的发展壮大,互联网上的各种虚拟社区数不胜数,每个学校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网上虚拟社区,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网络群体生活的良好环境,并且主动了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及时作出适合的管理教育工作。如校方建立的虚拟社区,保留社区的自由、自治、平等、匿名等特质,让青年网络群体可以充满活力地遨游在网络之中,并且在社区投放学生需要的学习、生活信息,甚至考试复习的资料,利用虚拟社会培养青年群体各方面的才能,从而发挥青年网络群体的价值和作用。

(四)创建交互新模式,提升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群体空间的信任度有限,青年校园网络群体可以建立实名制的学习、生活、交友网络群体,使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加“知根知底”,其实现在很多网络应用已经实行这一模式。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道德规范的全面建立,有利于青年群体的虚拟社会交往实践,而网络群体的道德关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道德现象,这就需要有新的“网络文明公约”来调节群体成员的素养和修为,在各种形式的道德规范教育下,将修养内化为青年网络群体的道德自觉。只有将“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整合为同一个“自我”,人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健全的道德之人[15]53-57。

[1]昝玉林.网络群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昝玉林.网络群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www.cac.gov.cn/2015/06/04/c1115506033.htm.

[5]刘显忠.试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形成及其特征[J].探索,2008(1).

[6]曹彦波.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7]王培峰.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8]李卫星,洪岑.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及问题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9]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王军,蔡丽娅,陈斌.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

[11]罗自文.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和成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5).

[12]王水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3][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5]李萍,钟明华.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成员群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奇闻趣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