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荷原型的文化蕴涵及造物流变
2015-12-16张启
张 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荷花,在中国传统图案及器物造型中是一个被反复应用的典型符号。在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莲荷形象作为一种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凝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造物形态中被反复强调,并成为了某种象征——这便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所谓的“心理原型”。而当心理原型具有了某种意象性并因此能够被描述后,就成为了人们的意识内容,这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即是“原型意象”。
原型意象是精神的文物,是人类的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结。荣格曾高度赞扬过中国的传统纹样太极图和汉字皆是“可读的原型”,莲荷原型无疑也属于此类。而不同的是,莲荷原型的意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原生的,它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宗教和民族经验的影响,具有更加多样的意象结构。笔者将就中国传统图案中莲荷原型意象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梳理和解读。
一、莲荷原型的文化蕴涵
艺术的发生、发展必然会受到现实和历史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了解莲荷意象在现实和历史中的原型,并探寻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就成了把握意象问题的一个关键。通过对莲荷艺术的历史探究可以发现,其原型大致具有三大类文化蕴涵。
(一)生殖崇拜与爱的表征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莲荷形象一直是旺盛生殖力的象征。华夏先民很早就赋予了繁殖力强且多籽的动植物以生殖意义,诸如“莲荷”“鱼”“车前草”等,都被认为能带给人们人丁兴旺的福气和抵御天灾的能力。例如,在汉乐府民歌《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一句,“鱼”被隐喻为男人,“莲”被隐喻为女人,而“鱼戏莲”在民间常意指男女嬉戏,男女相悦,其意象也被视为一种爱的舞蹈,一种原始繁殖仪式的变异[1](P177)。现今,我们依然能够在很多民间年画和纹样中,看到“鱼戏莲”这种富含原始文化意蕴的图样(见图1)。
图1 民间剪纸——鱼戏莲
至汉魏六朝,莲荷艺术形象的生殖、生命底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发展,并策动起一个不小的艺术高潮。唐诗人杜甫曾在诗歌《进艇》中咏叹:“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道出了“并蒂同心”或“芙蓉同心”的莲荷意象。并蒂莲本是荷花的一个品种,两花出自一蒂,其图案样式常以一段白藕生出若干莲叶及莲花构成。并蒂莲纹样的藕上常有通孔,而“通”与“同”之音相谐,意即“同心”,寓意夫妻恩爱,形影相随,同心到老。这种谐音意象,是传统吉祥造型创作中最常见的应用手法,而由并蒂莲构成的吉祥图案也逐渐被民间所接受和喜爱,成为被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造物形式之一,尤其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器物造型及建筑装饰中。
(二)真人意趣与净土境界
从汉代直至魏晋,发端于本土的道教宗教形式在中国逐渐完善,老庄玄学盛行,莲荷形象在这一时期也被赋予了仙风道骨。莲荷,作为道家的“真意”“真趣”思想的一种重要呈现形式,经由道家的宗教性改造,原有的生命光辉逐渐被笼罩上了一层宗教的神化光环。如《华山记》所述:“山顶有池,池中有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名华山。”莲荷的意象在这一时期已完全脱去了凡俗之气,具有了“只应天上有”的神仙气质。
另外,中国的莲荷原型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不仅被赋予了道家的“真人意趣”,还逐渐融入了佛家“净土境界”的内涵。在战乱频繁的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人们对苦难现实的逃避渠道逐渐盛行了起来,并逐渐扩散至士大夫阶层,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宗教。在佛教的诸多宗派中,莲荷始终被视为圣物,并被认为是佛性的象征。例如佛教天台宗的重要经典《妙法莲华经》就是以莲花为妙喻。禅宗同样也看重莲花,释迦牟尼“拈花一笑万山横”的典故所言之“花”,其实就是莲花。也正由于这个缘故,中国古代禅寺大多都设有莲池。至此,莲荷原型完成了由世俗到宗教的意象升华,变成了超越凡俗、不沾烟火之气的形象。
(三)芙蕖出水与风流自然
莲荷原型在脱离了原始生殖崇拜意味以后,被哲学、宗教不断地加以改造,与此同时也展开了其美学化进程。在汉代之前,莲荷原型的审美意趣大多停留在造物的装饰层面,其美学意象并不清晰。直到曹魏以后,我们在曹植《洛神赋》中看到那段描述洛神的文字——“其形也,翩若惊鸿……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使得莲荷原型的审美意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芙蕖出水”或“出水芙蓉”也成为了被广泛引述的成语。而且,莲荷原型的美学蕴含在唐以后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产生了归心净土、钟情诗禅的特定意趣。在这个过程中,莲荷原型的美学意象不断转化,“芙蕖出水”已不仅用于形容女性清新、脱俗的外貌,也常被用以指代某种去除矫饰、清新朴素的美学风格。这种审美取向,在唐代诗僧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中有清晰的论述:“向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意指诗人作诗、论诗均不应有直接的功名动机,文风应重性情且崇尚自然。
二、莲纹造物的历史流变
莲荷图案从春秋战国发展到近现代,随着历史的迁移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其造型也随着原型意象的变异而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纵观其历史发展脉络,莲荷原型意象的变迁主要出现在以下四个时期。
(一)汉代以前
对莲荷原型的崇拜,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夏周以前的原始社会。著名考古学家赵国华认为,原始陶器上的花卉纹样体现了华夏先民对生命最原初的崇拜——女阴的象征,是远古人类生殖器崇拜的一种表现。这种发源于人性本源的原型意象至今仍在民间广泛存在着[1](P215)。较典型的例子是,陕西的民间剪纸中大多以莲花来象征女阴,因为莲荷花瓣“可状女阴之形”(见图2)。
图2 民间剪纸——莲荷
另外,在传统莲荷纹样的意象构成中,鱼之“性别角色”的反转与“鱼戏莲”图式的风行和蔓延则是另一个典型。在早期,鱼的原型意象与莲荷类似,也是女性、女阴的象征,这可以溯源至半坡时期“鱼祭”仪式中所用的陶盆纹样。而当社会的男性权威逐步建立起来以后,鱼本身的女性意义就被逐渐淡化了,特别是当其与象征女性的莲荷相结合时,就具有了男性或“匹偶”的意义。这种意象在其他造物形式中也极为常见,例如明永乐五年的婴戏莲纹金饰件等。当然,莲荷原型的生殖蕴涵一直到现在也依然在民间艺术品中大量存在着,但其原型意象的象征性与早期相比则发生了极大改变。这个转化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女阴→女性→男女匹偶→爱情→吉祥”。
(二)两汉及魏晋
汉代以后,莲荷形象开始出现在建筑物的构件如横梁、雀替上。在西汉应劭的《风俗通》中有这样的记载:“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厌火。”在五行相克相生的观念中,水火相克,所以用水生植物克火就顺理成章了[2](P270)。而之所以独爱莲荷,这显然是受道家“真人意趣”思想的影响。但在东汉帝国瓦解以后到李唐王朝的四百年间,佛教在主流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原生的莲荷造物形式也逐渐受到了佛教纹样的影响。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莲即佛,佛即莲,莲纹造物是被作为佛相和佛性的庄严象征而存在的。我国土生土长的莲荷在浸染了佛学色彩后,又反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覆莲”造型尤为典型,如南朝酒器“青瓷大莲花尊”,通体采用莲瓣纹装饰,从瓶脚至颈盖共分四组九层皆具佛教意味,大有跳出三界外、造七级浮屠、登九重天的感觉(见图3)。
图3 青瓷大莲花尊
(三)唐代
繁荣统一的李唐王朝的来临,使佛教在这一时期走向鼎盛。同时,也展开了其本土化的进程,其艺术和审美情趣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发生变化。
在唐代,莲荷型造物和纹样随处可见,但是其风格开始趋于写实,色彩和线条愈加丰满,如定州文物三彩莲纹净瓶。在唐代的花砖纹样中,莲荷也是主要的装饰题材之一,其图案样式皆以花芯为中心,采用对称式构图,外围设计成卷草纹,四周饰以当时极为流行的联珠纹(从西域流传过来的装饰纹样)。又如汉传吉祥三宝纹样之一——宝相花,由隋朝的变体莲花形式逐渐变化,在盛唐吸取了牡丹、菊花等花卉的华美特点,以多层次的叠韵法设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雍容华贵的图案模式,象征着富贵、吉祥的寓意而被广为流传(见图4)[2](P287)。此外,盛唐时期东西方丝绸之路的沟通,也使得源于西域的缠枝花卉、串枝花卉等花叶藤蔓组成的纹样开始伴随着莲荷图案出现,具备了多文化特点。
图4 唐代宝相花纹样
(四)宋元时期
宋代是中国程朱理学发展的高峰期,这注定了当时所有的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佛教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具有了世俗化的特点。宋明理学开山人物周敦颐《爱莲说》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使莲荷成为了新一代文人追求高洁、典雅、美好的君子品质的象征。在宋代,莲荷纹样在各种器物上大量出现,尤其常见于各类瓷器上。如宋代的青白瓷瓶,光洁晶莹、白中泛青,并在盖顶装饰划花覆荷叶纹,肩、腹部满饰缠枝花卉纹。汝窑出产的莲花温碗,以其典雅的造型,温柔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的汝窑瓷器中尤显珍贵(见图5)。
到了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执掌政权,中国又一次进入了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特别是西亚伊斯兰教在元代向东方的扩散,使得中国的装饰风格一改前朝的简雅之美,而出现了很多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图案,这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最为突出。元代的变形莲瓣纹画法很有特色,极具繁复之美——莲荷纹样的花瓣近似方形,每瓣自成一个单元,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并且内绘有图案(见图 6)[2](P404)。莲瓣纹直至明代中后期仍被延用,但有的经过变形处理已呈现出几何化特征了。另外,元明时期的另一种典型莲荷图案是缠枝莲,它一般包含两个花头:一个含苞待放,一个已经盛开,其叶子经过变形处理具有很强的装饰感。除此之外,还有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寿等[2](P410)。
图5 宋代莲花温碗
图6 元代花口满池娇大盘
从整个莲荷纹样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同时期、不同阶级所追求的文化蕴涵各异,造就了莲荷原型的不同造物形态。但概括来说,在民俗文化中,世俗大众追求的是其生殖崇拜的原型意象,是从原始的生殖繁衍推至丰收和富裕。而上层阶级受理学和诗乐文化的影响,为莲荷的原型意象打上了浓烈的功名烙印,如“一路连科”“连升三级”等谐音意象都是其表现形式。另外,就审美趣味而言,民间莲荷纹样的装饰造型风格质朴、清新、可爱;而相对的,上层阶级的莲荷造物则让人感受到典雅、富贵,更注重莲荷原型的精神蕴涵。
三、莲荷原型的未来拓展
莲荷原型的造物和纹样发展,同它的文化蕴涵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受到社会发展和主流审美趣味的制约,呈现出多元化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特点。莲荷原型在不断的历史变化中重构,又在万变中寻求折衷,保持着其真正的内在本质,并最终实现了质的升华。
莲荷原型的造物形式,作为我国民众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典型艺术形象,凝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它不断出现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表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像莲荷造物这样由原型所衍生的传统图形意象是需要被重新认识的。在中西文化完全融合、交汇的时间点上,我们需要的是求同存异,找到自身文化的本源才能找到新的文化发展方向。研究每个时期、每种莲荷原型的意象特质,是为了把握其真正的文化蕴涵并在变革中寻求折衷,在折衷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升华途径,从而完成对本土原生图形意象的重新创造。
[1]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