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研究
2015-12-16何芳芝
何芳芝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一、引言
大学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大学教育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傅正华在分析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时指出:“人文学科的繁茂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昌盛。”[2]教师又在培养人才中起到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重物质生活水平、轻人文修养底蕴的大环境下,教师更应以自身良好素养去陶冶学生、影响学生。因此,针对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二、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即各种人文知识。《易经·贲卦》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人文指社会人伦,即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人文素养)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3],也有人认为人文素养“一般是指人在言、行及精神面貌中表现出的关切人、关切事、关切文化的思想倾向”[4]。本研究中,我们认为“人文素养”顾名思义即“人文知识”和“综合素养”。“人文知识”指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综合素养”由能力和精神构成。简言之,人文素养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为真实了解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我们把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分成量化的三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并进行问卷调查[5]。人文知识涉及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包括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美学知识等。人文精神是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是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的精神等。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包括直觉、体验和内省。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以此为导向把问题分为三类。此外,问卷还包括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所在学科等基本信息。
问卷共有人文知识问题20项,人文精神问题10项,人文方法问题8项。随后在18所高校(陕西3所,河南5所,上海2所,北京3所,广州2所,山东3所)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7份。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时,我们首先把关于人文知识的20项题单独设计分值,每题1分,共20分;关于人文精神的10项题和人文方法的8项题,没有正误之分,所以我们把选项A赋值4分,选项B赋值3分,选项C赋值2分,选项D赋值1分。
在调查对象中,有男教师139人,女教师168人。从学历水平看,具有博士学位者82人,硕士学位者135人,本科学历者76人,大专或其他学历者14人。从年龄段来看,35岁以下有123人,36—50岁之间有126人,50岁以上有58人。从学科分布来看,文科142人,理科72人,工科93人。
我们对问卷进行整体统计和分析,以了解性别、年龄、学历和学科诸因素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得分情况
(一)人文素养的性别差异
在人文知识方面,男教师平均得分略高于女教师,这说明男教师知识面相对宽广,但是整体来看,离满分20分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人文精神方面,女教师显得更有人文关怀,对学生相对比较温和。而在人文方法方面,男教师更讲究上课策略,更加注重反思和内省。
(二)人文素养的年龄差异
教师人文知识平均得分与所属年龄段成正比,即年龄越大,得分越高。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知识在逐渐地积累。但也揭示学校教育仅注重理工类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而忽略人文知识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分布也是如此,这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呈下降之势。而在人文方法方面,36—45岁之间的教师略高一筹。这也因为该年龄的教师面临相对较小的生活和经济压力,能够投入相对较多的时间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与一般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给水控制系统不同,由于采用直流蒸汽发生器,ACP100S蒸汽发生器给水控制系统的功能是将蒸汽发生器(steam generator,SG)二次侧蒸汽压力维持在一个定值上,并通过调节进入OTSG的给水流量使得给水流量和负荷需求相适应.该系统通过给水流量的控制和主给水泵转速控制相互配合最终实现蒸汽发生器的给水控制过程.给水流量控制通过蒸汽发生器压力信号、给水流量信号和蒸汽流量信号实现主给水阀的三冲量连续调节.
(三)人文素养的学历差异
从学历水平来看,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人文知识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但是硕士、本科和大专学历者之间的差异不太明显;在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方面,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得分却偏低。这一方面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过分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对人性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无暇顾及教学。
(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学科差异
文科教师在人文知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在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方面,各科教师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文科教师不仅大学时期接受相对较多的人文知识,而且在科研工作中的研究内容也多围绕人文学科,因此具有学科上的优势。这同时也说明现行的大学教育以专业知识为主,教师的知识积累也以专业为中心。
三、影响教师人文素养的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教师学习内容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知识面十分狭窄。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越来越淡薄,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多数教师仅求完成基本工作量,全然不顾教学质量,课堂上演“独角戏”,甚至连基本的眼神交流都没有,更不用说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心。很少有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简言之,高校教师的人文知识比较薄弱,人文精神欠缺,人文方法比较缺乏。
这种现状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宏观原因,也有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微观原因。
(一)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
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对人文素养的影响不容忽略。“当‘功利之魔’实现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侵蚀之后,又转向教育领域这一阵地。近几年教育领域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便是其教育功利化的外显”[6]。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占据首位,影响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常被忽略。大学生从步入大学之日起,一直被灌输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在这种氛围下,其从内心深处一直抵触各种人文知识的课程。在日常工作中,教师感受到的是各种科研压力,因此无形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素养的提高。
专业知识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可谓深刻而长远。专业知识关乎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影响职称评定,职称高低决定教师地位,因而,可以说教师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殊不知,教师的能力应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前者指的是专业知识,后者指的是人文素养,二者互为支撑,互相影响。一个只会搞科研的教师,不能站稳讲台,而一个只会上课的教师,也不能与时俱进。
(二)单一的教师评价机制
当前,多数高校对教师采用职务聘任制,这是教育制度的一大进步。然而与之伴随的教师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评价标准单一,过于强调教学、科研成果的数量,不重视甚至忽视质量;评价导向出现偏差,重科研业绩,轻教学成果。”[7]前段时间有四川大学的某历史教师在网络上以《自白书》的形式描述这种考核方式下教师的工作状况,批评了这种考核方式。
不可否认,这种考核方式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同时使部分教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取得更好的考核结果,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却忽略那些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学术研究但短期内难见成效的工作,导致他们“有知识,没文化”。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能进行有效教学。课堂失去了对学生净化精神和陶冶情操的作用,进而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实际上,但凡优秀教师,无不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关心学生,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三)薄弱的校园人文氛围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校园人文氛围不够浓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多数学校领导把大学看成科研机构,而没有把它看作文化机构,重科研成果的排名,轻文化活动的开展。“人文学科在大学不再居于统治地位,知识分子的地位被管理者和学术企业家,即康德所说的‘科学商人’所取代。”[8]
即使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多半是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参与者也都是学生。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能够促进人文氛围的话,其涉及面也仅限于学生。面向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十分少见。因而,很多学者呼吁“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较好地结合起来”[9],从整体上营造一种人人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的氛围。
(四)不容乐观的教师自身修养
大学扩招以来,教师教学工作负荷加重,而不加区别地注重科研的考核办法使很多教师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教师们一味追求教学和科研成果,忙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承担科研项目,从而失去了精神上的追求,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调查显示,只有少数教师有看书、读报等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教师应身体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文化精髓,并把其作为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值观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提高其人文素养。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策略
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必会影响到大学文化品位的提高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大学和谐校园的形成。这些终将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造和谐的制度环境
学校管理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领导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教师整体素养的提高。学校不仅要重视教师专业水平、学历的提升,更要重视对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学校要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工作的长远规划中。
其次,学校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文化。管理制度、考评制度、培训制度等都要从教师的需求和实际利益出发。不能把科研成绩当成唯一的考核标准,要统筹兼顾,全面综合地考虑,真正尊重教师,体现教师在校园环境中的主人公地位,创造一种学术自由、人际宽松、环境温馨的文化氛围。制定教师考评制度时可以将人文素养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考核等措施,提高师德修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应把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教学改革,探索提高人文素养的科学方法。
(二)丰富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
大学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其凝聚力、陶冶作用和示范作用。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鼓励教师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凝聚力,而且使其在活动中受到文化熏陶,有助于和谐同事关系的建立。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密的同事关系,可以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平和的心态。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会自觉地提高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
(三)丰富人文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10](P82)因此,每一位大学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内、外部条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阅读是提高教师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11]教师应涉猎有关人文方面的文章、书籍、资料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丰富自身人文知识。
(四)反思教学实践,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应做到“以教人者教己”“己立才能立人”。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积累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而且要不断反思教学行为,真正把其内化为文化修养。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自己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在社会中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但当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之后,就会具有人文关怀,从而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发展越发显得重要。精神文明的发展依赖教育,教育的发展依赖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才能承担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必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产生推进作用;还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模范引导作用。教师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陈明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
[2]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J].科学学研究,1999(3).
[3]姬文利.人文素养与和谐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邓志伟.论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
[5]陈淑萍,颜秀红.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中的人文素养[J].泰山学院学报,2009(9).
[6]宋绍柱.教育的“功利之魅”与知识分子的“良知之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4).
[7]陈守银,杨万文.关于高校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探讨[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1).
[8]王建华.大学的三种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1(8).
[9]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980.
[11]张爱梅.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