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硫酸镁湿敷方法治疗甘露醇外渗疗效分析
2015-12-16兰艳丽蒋雷
兰艳丽,蒋雷
(叶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平顶山467200)
不同硫酸镁湿敷方法治疗甘露醇外渗疗效分析
兰艳丽,蒋雷
(叶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平顶山467200)
目的比较硫酸镁常规热湿敷与24 h内冷湿敷、24~48 h后热湿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8例甘露醇外渗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24 h内用50%硫酸镁冷湿敷,24~48 h后用50%硫酸镁热湿敷;对照组患者24 h内常规不做处理,24~48 h后给予50%硫酸镁热湿敷。结果观察组甘露醇外渗局部灼热、肿胀的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 h内用50%硫酸镁冷湿敷,24~48 h后用50%硫酸镁热湿敷,能明显缩短甘露醇外渗患者的痊愈时间,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甘露醇;硫酸镁/治疗应用;外渗;湿敷法
在神经内科,大多数患者因颅压高、脑水肿需要连续多天静脉滴注20%甘露醇,利用其高渗性利尿脱水作用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有的甚至需要每天多次应用。而神经内科患者大多数年龄大,肢体瘫痪、感觉迟钝,有的甚至存在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等情况,同一血管通路甚至多次使用,使血管的弹性下降,通透性增强,常导致甘露醇外渗的发生,致局部皮肤肿胀、灼热、疼痛等症状。如发现甘露醇外渗,应积极给予治疗。本文比较了不同硫酸镁湿敷方法治疗甘露醇外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科发生静脉滴注20%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皮肤肿胀、灼热5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5~96岁,平均52.1岁。其中脑出血25例,脑梗死1例。发生外渗最大面积5.2 cm×4.1 cm,最小3.2 cm×2.2 cm。对照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7~89岁,平均49.75岁。其中脑出血28例,脑梗死4例。发生外渗最大面积4.8 cm×4.5 cm,最小3.0 cm×2.4 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主病、发生外渗面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发现静脉滴注20%甘露醇外渗后,立即停止在患部继续滴注,抬高患肢,予0.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针眼处皮肤,然后予以暴露。24 h内暂不做任何处理,待针眼处皮肤愈合,24 h后用40℃左右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4层湿敷于外渗部位,湿敷面积大于外渗部位,外用保鲜膜包绕,于外层再用干毛巾包裹,使硫酸镁纱布始终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每次60 min,每天3~4次。
1.2.2 观察组发现静脉滴注20%甘露醇外渗后立即停止在患部继续滴注,抬高患肢,0.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针眼处皮肤,待干后,贴上无菌透明敷贴保护针眼。24 h内即给予50%硫酸镁溶液凉置后浸湿纱布4层覆盖患处,避开针眼处皮肤,以免引起感染,湿敷面积大于外渗部位,外用保鲜膜包裹后,于外层冷敷冰袋,并进行妥善固定,冰袋变软或变热时及时更换,保持冷敷状态,每次30 min,每天4~6次;24~48 h后局部灼热退去,改用50%硫酸镁热湿敷。
1.2.3 疗效判定连续观察测量静脉滴注20%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灼热、肿胀的消退时间并记录。显效:局部皮肤灼热、肿胀症状消失,肉眼观察恢复正常,痊愈时间小于或等于48 h;有效:局部皮肤灼热、肿胀症状消失,肉眼观察恢复正常,痊愈时间大于或等于48 h;无效:局部皮肤灼热、肿胀症状无改善,甚至感染、坏死。
1.2.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24 h局部皮肤灼热、肿胀症状消失,肉眼观察恢复正常3例,48 h恢复正常17例,72 h恢复正常6例。对照组24 h局部皮肤灼热、肿胀症状消失,肉眼观察恢复正常0例,48 h恢复正常8例,72 h恢复正常19例,72 h后恢复正常5例(其中96 h 3例,120 h 1例,144 h 1例)。两组患者全部治愈,均无感染和组织坏死发生。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种湿敷方法疗效比较
3 讨论
50%硫酸镁湿敷用于治疗静脉滴注20%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皮肤肿胀、灼热、疼痛,是因其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1],并且Mg2+、SO42-均为强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以通过皮肤渗入皮下组织和血管,Mg2+通过阻滞细胞外Ca2+内流等机制而使血管扩张,使局部血流加速,促进甘露醇的吸收,而且Mg2+可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而起到止痛作用[2]。作者采用24 h内50%硫酸镁冷湿敷的原理是,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慢,降低细胞的活力和代谢,从而控制炎症的扩散,冷还可降低皮肤温度,抑制细胞的活动,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减轻疼痛;24~48 h后用50%硫酸镁热湿敷,可起到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炎症消散、抗炎消肿的作用。此种方法能缩短静脉滴注20%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皮肤肿胀、灼热、疼痛的痊愈时间,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20%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利尿脱水剂,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有效药物,具有降低颅内压药物所要求的降压快、疗效准确的特点,因其安全可靠、效果迅速,在神经内科被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甘露醇在静脉注射3次后即可引起明显的静脉损伤,出现血管壁损害,血管周围出血,血管内淤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3]。而临床应用中多强调快速静脉滴注,使局部静脉内渗透压迅速升高,从而对局部静脉产生明显的损害作用[4]。甘露醇的高渗性又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性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血管收缩、变硬[1]。一旦渗漏于血管外,轻者引起红肿、疼痛,重者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坏死[5]。有研究表明,20%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组织,使组织难以吸收而受损,同时,组织液压力升高,造成渗透压梯度反差,使血管内液体渗入组织中,加重了组织损伤,出现局部肿胀、刺痛,甚至坏死、溃烂[6]。而神经内科患者大多数年龄大,肢体瘫痪、感觉迟钝,甚至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而且需要长期用药,临床上常选用粗而直的血管,当反复使用后血管弹性下降,脆性、通透性增加,静脉管腔变小,血管阻力增大,同时甘露醇静脉滴注速度快,药液易自进针点或血管壁渗漏[3,7]。患者意识不清或肢体瘫痪、感觉迟钝时对药物外渗引起的疼痛无反应,当发现渗漏时已经较晚。因此,对于年龄大、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肢体瘫痪、感觉迟钝、需长期静脉滴注等易发生甘露醇外渗的高危人群,应予以高度重视,多巡视、多观察、早发现、早处理,以避免发生由于静脉滴注甘露醇外渗造成的不良事件。临床工作中,护士在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虽然认识到静脉滴注甘露醇的危险性,加强了巡视,但仍不可避免地发生甘露醇外渗事件。治疗甘露醇外渗的方法很多,有使用马铃薯片外敷[8-10],奴夫卡因局部封闭[1]以及利多卡因局部封闭的报道[11]等,通过临床应用比较,作者发现局部封闭会造成对皮肤的二次损伤,马铃薯外敷显效较慢,而50%硫酸镁湿敷显效快,而且经济、实惠、简单易行。作者采取24 h内50%硫酸镁冷湿敷,24~48 h后50%硫酸镁热湿敷的方法,能明显缩短静脉滴注甘露醇外渗患者的局部痊愈时间,减轻局部损伤,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韩雪玲,胡淑芳,张文香,等.甘露醇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处理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60-261.
[2]孙景春,李冬梅.静注甘露醇致血管痉挛配合硫酸镁湿敷减轻其症状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03,9(7):620-622.
[3]戴晓娜,叶志弘,潘开宇,等.抗氧化维生素抑制甘露醇对血管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B):6-7.
[4]任旭东,曲在屏,杨霞,等.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8-70.
[5]陈宇梅,王育琴.甘露醇的不良反应与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999,1(3):176-178.
[6]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0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08-309.
[7]滕丽萍.足背浅静脉输入甘露醇外渗致皮下坏死1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25.
[8]卢坚芳.马铃薯外敷治疗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J].护理学杂志,2001,16(12):713.
[9]孙英,刘静.马铃薯片外敷治疗静脉输液药物外渗[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8):685.
[10]李春萍.马铃薯与硫酸镁外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668-669.
[11]陶连珊,吴桂梅,刘云,等.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甘露醇外渗损伤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8,23(3):38-3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3.043
B
1009-5519(2015)03-0423-02
2014-09-20)
兰艳丽(1971-),女,河南叶县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护理工作;E-mail:lyl3315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