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如何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5-12-16陈少平
庄 琪,陈少平
(1.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福州大学 党委,福建 福州 350116)
辅导员如何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庄 琪1,陈少平2
(1.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福州大学 党委,福建 福州 350116)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务实化和不稳定化等特征。高校辅导员应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统筹结合起来,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之中,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辅导员;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2]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导他们积极践行“三个倡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特征
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人品德发展方向与水平的关键因素,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与定向作用。[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其价值取向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全球交往的深化,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追求实现个体价值,而又排斥西方价值观中的高度利己主义;他们关注国家命运与民族振兴,而又不完全接受利他主义;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价值观的自由主义;他们重视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而又否定绝对平均主义;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而又不完全认可西方社会的政治价值。[4]有的大学生坚持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而有极少数大学生则持有庸俗的、错误的价值取向,如唯金价值观、唯权价值观、唯利价值观等。可见,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务实化
当代大学生讲究效率、注重实干,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义务、归属等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肯定自我的同时突出自我,有意识地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断努力,偏重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在政治观上,多数学生把政治追求同自己的个人价值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在人生观上,部分大学生由以前认为的人生就应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服务,逐渐转变为把个人奋斗、个人享受与为社会工作贡献结合起来;在道德观上,部分大学生道德选择和追求中,与以前相比崇高的精神少了,多了个人利益取舍决定的成分。[5]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中的这些变化,都表明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务实。
(三)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不稳定性
大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但其心理尚未成熟,生理发育水平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使他们对待意识形态上倾向于感性认识。社会转型加速期,交融、碰撞、变革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遭受冲击,新的价值判断尺度又还未完全确立,从而导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身在校园,还不能客观理性地认识问题,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易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对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一)在认知认同上:理解清晰
认知是社会认同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高校大学生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感性形式,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知基础上,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虽然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宏观的理论体系认知比较浅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与把握并不完整,但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普遍具有清晰的理解,他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明理念,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福州大学5 700余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持认同态度的比例达到91%以上,认同度较高。
(二)在情感认同上:摇摆不定
情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在情绪、情感、心境上对事物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满意或拒斥、热爱或憎恨、赞赏或厌恶的心理倾向。情感是较稳定和持久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缺乏稳定性,摇摆不定,具体表现在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与社会现实相悖或差距甚远时,他们的情感认同比较低;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被一一兑现,或者国家、社会满足了大学生的期望时,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相对较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有关,他们善于感性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很容易受自己情感和思想波动的影响。[6]
(三)在行为认同上:关注自我
行为认同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离开行为认同,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就失去现实的支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就是大学生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要求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活动,内化和外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两个重要环节。内化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外化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实践,转化为良好行为,形成良好习惯。[7]当今,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利益诉求的意识日益觉醒,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关注自我。他们对国内外时政要闻、国家的民生问题、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及腐败等问题高度关注,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辅导员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内心期待,才能产生共鸣,进而由认知认同延伸至情感认同,最后通过实践落脚于行为认同。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统筹结合起来,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校园文化之中,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实践之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阵地上,辅导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辅导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辅导员首先要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精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讨,才能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辅导员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应和学生站在平等地位,实现良性的互动。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做到以理服人,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合理引导,提升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和自觉性。
最后,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接受规律。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理论的“灌输”,但是这种“灌输”不是“填鸭式”的强硬灌输,辅导员要改变单向度、植入式、说教式的教育,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和民主权利,坚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疏通开导、启发诱导,由偏重理论灌输的“灌输型”转变为注重思想疏导的“渗透型”,在灌输中疏导,在疏导中教育。[8]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未来紧密相连,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上的认知认同。
(二)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管理服务
辅导员处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最前沿,辅导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构一种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管理之中,在服务中渗透教育。
一是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以身示范。辅导员自身的行为作风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标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辅导员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平等公正原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二是辅导员在服务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辅导员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满足学生的基本诉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助育人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真正把“宏观理论”化为“微观行动”,深入到大学生心坎里。辅导员的用心服务会被学生所感知、所接受,从而转化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三)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是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个重要载体。
第一,要实现校园文化的软着陆。辅导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通过生动的载体形式实现具体化、大众化和生动化,促进大学生认可、理解和把握。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熟知的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沦为一种硬性的任务或者只是走个过场,而应该做到内容实际、形式新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大学生的心灵情感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产生放大效应,扩大影响,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巩固。
第二,要实现网络文化的软调控。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辅导员必须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MSN等新媒体,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运用被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化劣势为优势,化优势为特色,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网络文化之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辅导员应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进行分析,通过网络平台对先进事迹、模范人物进行宣传,增强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中的作用,利用先进典型的嘉奖等信息对大学生群体发挥激励作用,增强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性和互促性。[9]
(四)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对大学生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在社会实践中内化价值观。辅导员要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研大赛、组织去社会福利院献爱心等多种模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砥砺品格,增长才干。这些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更多的价值认同,从而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
其次,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接收的过程,由原来外在的“灌输”到主动的接受,最终内化为自我的思想观念。这种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大学生的思想层面,还要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践行。大学生不仅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巩固,而且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践行出来。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才能帮助他们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内涵,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范围,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的能力。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2]徐京跃,霍小光.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5-4][2014-8-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4/c_126460590.htm.
[3]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4-25.
[4]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50-51.
[5]张兴海.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及其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33-35.
[6]王晨艳,李奎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探析——以大学生为例[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7-40.
[7]魏永强,郑大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其生成机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16-17.
[8]马福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提升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35-38.
[9]龙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探究——基于价值认同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6-128.
(责任编辑 文双全)
Approaches for College Advisor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ZHUANG Qi1, CHEN Shao-pi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Fujian, China;2. Party Committee Offic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Fujian, China)
The value of undergraduates is featured as diversified, pragmatic and unsteady. College advisors should combin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with everyday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immerse it in campus culture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deepen and implement its education.
socialism; core values; eduction; college advisor; university student
2014-11-10
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立项重点课题(闽政研2014-A3);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049)
庄 琪(1985-),男,山东青岛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 陈少平(1957-),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G641
A
1671-9247(2015)02-0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