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化分析

2015-12-16张洪根

关键词:边缘化人格道德

张洪根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风险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化分析

张洪根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当代社会是全球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退化为工具理性,人类强化了对自然的操作意识,破坏了与自然的关系,加剧了人的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人格边缘化危机并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产生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危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应从多方面入手, 不断塑造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风险文化;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性

对于道德人格的认知与培养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 同时也是体现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在风险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风险文化的概念

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逐渐对“风险”问题关注起来,部分学者展开了对风险问题的系统化研究。著名的风险社会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他把当下的社会描述为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强调当今社会的现代性消解了工业社会正如在19世纪初期的现代化解构了当时的工业社会一样,这直接导致了古典工业社会从另一种现代性中产生,形成了“风险社会”。英国著名学者斯科特拉什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风险社会。她指出,当今的社会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到风险文化的过渡期,风险实际上并没有加剧,只是人类感知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而感知能力的提高,只是因为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的认知水平在逐步提升。在拉什和威尔德维斯合著的《风险与文化》一书中强调,自然风险、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是导致社会结构变革并呈现混乱无组织状态的主因。

在拉什看来,风险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非制度性的社会状态展示其自身的价值而不依靠程序性的规则和规范。在当今时代,风险文化从实质形式上已经取代了制度性社会并蔓延到所有不确定的领域中,而这些领域在风险社会中从传统的规范和秩序的角度来说是确定的。[1]

二、道德人格边缘化与风险文化的关系

道德是人的本能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人格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是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所以,道德人格是人格的道德固化。风险文化理论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正是由于风险主体的不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代性伦理的新视角。罗国杰认为,道德人格是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先天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形成的道德品质与个人品质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统一。社会转型赋予了道德人格强烈的边缘色彩,多种人格样式并存对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带来抉择上的困顿。

三、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化的表征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处于成长阶段并不断发展的群体,肩负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中国的重大历史责任。因此,大学阶段在他们的人生阶段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阶段的成长历程决定着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今的大学生要承担起重大历史责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超强的动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有不可或缺的道德元素,必须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现阶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和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趋势。他们提倡“民主、公平”,反对专制。他们追求个性,自立自强,反对人云亦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的学生群体中,除了以上积极的成分外,还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人格异化、道德滑坡充斥其中,这就形成了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化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冷漠感加剧。很多学者认为,我们正从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进入一个“全民陌生人社会”。[1]按照传统社会学家的主流观点,传统社会是一个流动性很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祖祖辈辈处于一个社会体系之中,每个人都充当别人的“道德警察”,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产生道德互信、自觉甚至道德自律。而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居所单元化的今天,伴随着网络社会日益形成、市场经济体系趋于稳定、社会阶层多元、人口流动频繁等,“全民陌生人社会”形态已然形成。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道德冷漠已然成为人格边缘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哲学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学生一直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漠,没有公德意识。传统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已然成为娱乐的段子,对有如此表现的学生反而加以讽刺,不予认同。对于集体和社会公益活动更是不感兴趣,人际关系冷漠。

二是诚信意识欠缺。上海师范大学发布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指出,都市青少年诚信观呈“逆发展”趋势——在校青少年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具体表现为:对诚信原则的认同强度、诚信的契约意识、对“因利失信”的反感强度均随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下降;在职青年的诚信观水平又低于在校青少年,呈现出逆向发展态势。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实际接受的是“双重教育”。在课堂上接受一种教育,它在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播正能量。与此同时,学生又在课下接受其它教育,它可能在传递潜规则的力量,它们来自生活,甚至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造成学生内心的矛盾和人格的分裂。例如:考试作弊现象在大学里屡屡出现,并未因为学校的严惩而消失。部分学生不以作弊为耻反以作弊为荣,学生在考试未通过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没有学好而是觉得自己时运不济。

三是心理承受力脆弱。社会舆论对当代大学生褒贬不一,尽管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现代青年视野开阔,综合素质全面,有理想,有冲劲,但相比上一代人更加冲动、易怒。遇到事情,手足无措,甚至一蹶不振,心理特别脆弱。伴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难免会产生浮躁心理和失衡心态,缺乏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四是拜金享乐主义盛行。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改变了我们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糟粕。大学生作为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代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侵蚀,有些学生产生了拜金主义思想,他们认为有“钱途”才会有前途。不少学生互相攀比,挥霍浪费,甚至荒废学业,为了金钱牺牲一切。还有部分学生,觉得人生苦短,需要及时行乐,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整天吃喝玩乐,丧失了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成为迷失的群体。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漠,性格扭曲,人格多重化,在社会生活中就容易出现行为失范,甚至出现行为偏激,导致犯罪。药家鑫、马加爵事件都是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四、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道德人格边缘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安全稳定。那么,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在20世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之前,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党的意识形态是高度重合的,政党的社会意识就是民众社会意识,社会不需要整合,群众就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了,威权意识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期,西方社会思潮也被广为吸收。目前,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主要方面,但无法对社会领域实现全覆盖,非主流意识形态打破了传统的格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冲突,这也直接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并加剧了道德冲突。不可避免的是,在网络社会化的今天,大学生接触此类问题的机会更多,受到的危害也更大。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带来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积极观念但也带来了拜金、享乐主义的观念,对大学生影响巨大。

二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目前,大众传媒触及到社会各个角落中,自媒体迅速发展,每个人既是事件的亲历者也有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这种自由的文化氛围或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改变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2]一方面,海量、快速的信息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信息中的糟粕、媚俗成分也改变着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使得他们斗志丧失、精神颓废,进而可能误入歧途。现阶段,社会诚信资源匮乏,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以邻为壑,这是当前社会关系紧张的突出表现。事实上,互不信任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社会心态。例如:患者质疑医生的仁心、学生质疑教师的师德,群众不把干部的承诺当真、官员往往疑虑百姓的理智等。这种种的社会现象,都造成了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化。

三是大学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的大学教育依然停留在 “重学术,轻德育”阶段。高考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理念的变革。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的心中,分数永远是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无足轻重。学生进入大学后,同样形成了这样的心理。思政课程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大学生缺乏主观认识,课程内容也与实际脱节。教师往往侧重于灌输理论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道德人格培养。道德教育只注重高标准的理想信念教育,却忽视了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目前,高校仍然很少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压抑,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致使出现大学生道德人格边缘化。现阶段,教育体系固有的严谨性也使教育者过分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对新事物的认识与学习,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五、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与完善

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培育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符合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兴衰。所以,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道德人格的培育,需要多方因素的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要对社会环境整治和优化。人的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尤其是对于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广义上的道德人格不再是单纯的社会关系产物,我们所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倾向,用另一种方式塑造着人格。所以,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大力宣传,打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构成了学生发展、生存的外部环境,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或缺。现阶段,社会舆论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价值观好恶的标准。优化舆论环境,净化网络,就是正确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建构科学的三观,建构正确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3]在道德人格的培育中,舆论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会改变个体的道德人格中自私、狭隘、不稳定的一面,促使个体形成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人格。这正是社会在培育青年学生道德人格方面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二要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与完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改变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沟通配合好学生家庭、社会,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内容丰富的课程设置、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道德行为,强化道德意识。针对目前的现状,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历史证明,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忽视了实践,教育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强化道德实践,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社团数量与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实践,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去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品质,开展公益活动。

其次,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公民意识。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把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通过教育、传承的方式内化成大学生的气质、修养、品质等。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凸显出的“重学术,轻德育”观念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甚至成为人生发展中的软肋。因此,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道德人格之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三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大学期间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实的社会生活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培育。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并在主观上表现出积极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的要求。由此看来,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道德自觉完成的过程。道德人格的培育,实际上就是人们内心世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高度的自律,没有解剖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的转换、碰撞以及中西文化思潮的冲突,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青年大学生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偏差。所以,只有强化自律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人格的主体能动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

[1]邓伟志. 中国社会学的进展及研究方向[J]. 学术界,2003(2):86-104.

[2]李英林.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文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37-38.

[3]胡艳蓓. 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困境、时代要求及其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24-27.

(责任编辑 汪继友)

Analysis of the Marginality of Student Moral Person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k Culture

ZHANG Hong-gen

(School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full of global risk. And in the condition of risk society, human rational degeneration tends to b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the humankind enhance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operation to nature but destroys th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intensifies the human alienation. H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 comes partly the marginal crisis of moral personality in the group of those contemporary students. The reason of the crisis is versatile and the solu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 healthy growth.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hape and improve their moral personality from various aspects.

risk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marginality

2014-09-04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边缘化道德人格研究(2010sk165zd)

张洪根(1968-),男,江苏兴化人,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教授。

G641

A

1671-9247(2015)02-0133-03

猜你喜欢

边缘化人格道德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病案突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