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是画的心想事成
2015-12-16郭文斌
■郭文斌
黑板是画的心想事成
■郭文斌
生命就像一个黑板
要想幸福与健康,就要解决生气的问题。用拔羊毛的办法,把生气一点点拔掉,是不可能的,如果像接收电视、广播电台的节目一样,把生气的频道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你就不生气了。那么如何才能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呢?要先认识生气是怎么回事。
不少人活在一种假醒状态,看上去醒着,其实活在梦中。梦中不知在做梦,气中不知在生气。如果知道在做梦,就醒来了,如果知道在生气,就不生气了。就像捉迷藏,你藏在哪儿,对方都能发现,你就不愿意跟他玩了。相对于一个做恶梦的人来说,醒来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传统告诉人们,生气其实是一个假象。就像一块黑板,人们在上面写了无数的“生气”,以为自己真生气了,现在拿黑板擦一擦,黑板还是黑板,没有“生气”两个字。可见痛苦也是一个假象,仇恨也是一个假象,抱怨也是一个假象,焦虑也是一个假象,抑郁也是一个假象,只要找到那个黑板,擦掉假象就可以了。
擦掉假象后剩下的是黑板。黑板上面没有爱恨情仇,只有喜悦。那是一种不需要条件作保障的快乐,绝对的快乐。仍然用黑板的例子,一个小男孩在黑板上学画画。爸爸妈妈说画得真好,爷爷奶奶也说画得真好。小家伙就很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姐姐用板擦把画给擦掉了,小家伙就开始哭了:“还我的画,还我的画。”姐姐说:“哦,别哭别哭,姐姐帮你画。”可是姐姐画的和他画的不一样,他还是哭。他觉得姐姐把他的世界给擦掉了。小男孩误认为那画就是他的世界了,就是他的一切了。
小男孩长大一点,会谈恋爱了,碰到了一个可心的女孩子,喜欢得要死要活。可是这个世界是残酷的,班上就那么一个漂亮女孩子,喜欢她的男生太多了,为了得到她的芳心,小男孩还打过架。可是他没有想到,刻骨铭心的爱原来是自己在黑板上画上去的一幅画。人们往往只记住了黑板上的那一幅画,而忘记了自己本身就是那个黑板。既然你本身就是黑板,那么这一幅画不行那就擦掉再画一幅,但是人们往往执著于他一开始画的那一幅画。
因为失恋,有人抑郁、跳楼、割腕,岂不知是被自己画的一幅画的假象所折磨。男生好不容易把那个女孩子争到手了,击败了班里其他的那些男孩子,成为胜利者。这个女生也很甜蜜,说:“你看,这么多人都在争我,这一位对我最好,我要巧克力他不敢买面包,我要手他不敢给脚,我要让他给我做凳子他就做凳子,我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可是,一结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当年的甜言蜜语慢慢地不甜了,男生对自己也不如当年了,就想再换一个。然后就换。换完之后发现,怎么过了两天仍然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对人生持悲观的态度,原来人都是这样,男人没有好的,都是这样。这句话对吗?对,也不对。不是男人都这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人都是这样。更准确地说,只要你是黑板上画的画,都是这样。
那就凑合着过。大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某一天“父母呼”,孩子没有马上应;某一天他到网吧里不回来;某一天班主任通知家长去谈话……生命中怎么就这么多烦心事呢?自己活得麻烦,孩子又带来新的麻烦。新的一轮图画又开始了。好不容易熬到孩子成家立业,一照镜子,脸上有皱纹了,腰也弯下了,不像当年画册上那么漂亮了。一辈子在匆匆忙忙的图画中度过了,岂不知只要我们回到黑板,或者成为黑板,就万事大吉。对于黑板来说,写在上面的爱、恨、情、仇都是假象,既然是假象,我们为什么要计较呢?我们生的每一次气,吵的每一次架,全是我们自己在黑板上画的画,不过是一个假象而已。
心灯才是根本光明
我在长篇小说《农历》里面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很黑的晚上,有一位盲女上完课,准备回家。老师说:“打个灯笼吧。” 盲女说:“我是瞎子打灯笼有什么用啊?” 老师说:“别人看见你可以让开你啊。”于是盲女就打了灯笼,但是半路上还是跟别人撞上了,她就埋怨:“难道没有看到我手中的灯笼吗?” 她听到对方说:“你灯笼里的灯早已灭了。”这一位盲女就恍然大悟,一个人如果找不到他的内在光明,靠灯笼里的灯是靠不住的。灯笼里的灯,风大了会灭、油尽了会灭、摇晃的时候会灭。而生命中有一盏灯,再大的风也吹不灭,再剧烈的摇晃也摇不灭,是永远亮着的,那就是我们的根本光明。
只有找到根本光明,才能找到根本快乐。如果找不到根本光明,健康、幸福、快乐、成功,都无从谈起。当你感觉到快乐的成本很高,就要意识到,这个快乐一定是错了。最大的快乐是零成本的。说得再究竟一点,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快乐,人生下来就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资源,只要保持在现场感中。
同样,当你感觉到挣钱没有给你带来喜悦,就要知道,一定是错了。财富应该是喜悦的副产品。关于财富,有三种境界:第一,让自己追着财富跑;第二,让财富追着自己跑;第三,以德为财,以善为宝,把品格变成永恒财富。毫无疑问,第三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有许多人在拼命地经营手里的灯笼,囤积了远比生命基本需要多得多的财富,到头来发现,这些都是盲人手里的灯笼,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了无用处。一些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而早早结束生命,在生命的尽头,他们是否想过,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点亮心灯。因为没有点亮心灯,就只好通过不断地经营灯笼获得一点点生命充实感、安全感,岂不知,生命的安全感在根本光明里。
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研、考博。可是有的孩子考上博士了,却用自己的双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切也都是因为没有点亮心灯。心灯都没点亮,眼睛都没睁开,却把生命的列车开向高速公路,肯定会出事。
点亮心灯是生命最主要的任务。把生命的主次搞清楚,才是对自己、对孩子、对别人的最大关怀。一旦点亮了心灯,就找到了幸福,幸福就是心灯照亮的地方。目下的那些财富,都是灯笼,灯笼油尽了会灭,风大了会灭,摇晃的时候会灭,但心灯一旦点亮,再也不灭了。
要想帮人就帮他点亮心灯,把灯笼放下,把根本光明找到,带着根本光明上路,人就会轻松。我曾经看到报纸上有人需要赞助,就拿出一点钱。现在我基本上不拿了,而是把我的书捐到全国各地。当你看到有人因为读了这些书,焦虑的喜悦了,抑郁的快乐了,离婚的不离了,吸毒的不吸了,不孝敬父母的开始孝敬了,不尊敬老师的开始尊敬了,不好好工作的开始好好工作了,反社会的不反社会了……真是快乐无比。
帮人也要会帮,不是满足人的需要就是帮人。如果有人需要一把枪,你满足他,他一枪把人打死了,你帮他了吗?别人向你借钱,如果他投资建一个对社会有害的工厂,你借对了吗?可见帮人需要智慧。最究竟的助人就是帮他点亮心灯,帮他找到内在的本有的光明。
教育也需要智慧。之前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知识教育而不是智慧教育。学到的知识很多,拿到的文凭很高,但是并不快乐,反而是高学历的人往往轻易放弃生命。可见知识不是智慧,不能解决人的幸福问题。只要你不把心灯点亮,人生的道路就免不了磕磕绊绊。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障碍物,每走一步都是障碍。如何找到智慧,是教育的关键。
点亮人们的心灯,让人们不再走夜路,这是天地本有的情怀,也是一个喜悦者最基本的生命姿态。“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这首诗,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大家都在黑暗中摸索,只要我能照亮他们的一点点前程,哪怕燃烧自己,也在所不惜。
快乐和喜悦的区别
在本体这个无比美好的生命地带里,到底有什么风景呢?按照古圣先贤给我们的描述,只要到达这个本质地带,我们就拥有了生命的五种属性。
第一,喜悦。它是一种无条件的喜悦,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生命的本质地带只有喜悦这种构材,没有别的东西。这种喜悦是没有条件的,跟我们平时所说的快乐不是一个层面,快乐需要条件,喜悦不需要条件。快乐是泡沫,会破灭,想打麻将了,坐在麻将桌上才快乐;想抽烟了,点上烟才快乐;想喝酒了,端上杯才快乐。这样的快乐不在本质层面上。
只要是生命,本身就是喜悦的。就像我们拿到一百块钱,拿到它的正面意味着同时也拿到它的背面。正面是我们的生命,背面就是喜悦。所以,不存在寻找幸福,也不存在提高幸福指数,只存在发现幸福。怎么去发现?转个身去打量生命就可以了。或者说,打开堵住幸福目光的窗户就行了,淘尽幸福之泉的泥沙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现在感觉不到幸福,说明生命不在本质状态。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通过发财可以得到快乐,通过提拔可以得到快乐,通过考级可以得到快乐,通过爱情可以得到快乐。没错,然而,这都是不究竟的、暂时的。只有找到了根,才能找到生命的另一面—根本快乐,那就是喜悦。就是那个满满当当的喜悦,像海平面那样的喜悦。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面对掌声和鲜花时快乐,独处时也快乐,才是根本快乐,才是喜悦。
生命本身是一个根本快乐。纵观历史,几乎所有的古圣先贤,都在引导人们认识这个根本快乐。
第二,圆满。它是一个圆满。生命本身是按圆满设计的,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如果能到达本质状态,就意味着圆满,意味着不缺长寿、不缺富贵、不缺康宁、不缺好德、不缺善终,什么都不缺,坐在那里,就在五福当中。
如果缺了一福,那就意味着生命离开了本质层面。生命本来具有的一切,在本质层面上都是圆满的,既然是圆满,那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倘若一个人还在寻找、追逐,还不满足,说明他没有回到本质层面。
第三,永恒。它是一个永恒。既没有生,也没有灭。如果还有生命不永恒的焦虑,说明生命离开了本质层面。就好像衣服可以常常换新的,而穿衣服的人却不换;常常换手机,而手机号码却不换。
这个地带既然是永恒状态,就不存在着不永恒。现在人们相当程度上的恐惧,来自于对生命的一种非永恒性的焦虑。认为生命这一个片段结束后,就灰飞烟灭。表现出的生活态度就是拼命地享受、拼命地掠夺、拼命地挥霍,认为这个片段结束了就永远结束了,所以,既不会传家,也不会真正地奉献。
第四,坚定。这个地带没有动摇,没有诱惑,没有恐惧,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坚定。这种坚定无论什么都不可动摇。如果一个红包就能让你动摇,一个赞美就能让你动摇,一个诅咒就能让你动摇,那你就不在本质状态。本质状态的生命是坚定的,只有坚才有定。
有许多的不安全感,导致人们拼命囤积财富、占有物质。但当他终有一天认识到生命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不可侵犯的时候,这种由不安全焦虑带来的疯狂就会自动停止。
第五,全能。它本身具有心想事成的品质。这个地带是人的本能地带,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成什么。
了解了生命本质地带的五种属性,就知道了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在哪里。喜悦是圆满的、永恒的、坚定的、高能量的;快乐是局限的、暂时的、动摇的、低能量的;喜悦是无条件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快乐是喜悦海洋里的一朵浪花,喜悦是快乐的根部,是一种根本快乐。
心量越大能量越高
老天视人的心量配给人能量。就像下雨天,你拿出去一只茶杯,就得到一茶杯的水;拿出去一只碗,就得到一碗水;拿出去一个盆,就得到一盆水;拿出去一口缸,就得到一缸水;拿出去的是大海,得到的就是大海。决定了我们得到天雨多少的是心量。
既然老天根据人们的心量配给能量,那么又如何拓展心量呢?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扩展内涵,一是扩展外延。扩展内涵,是一下子认识到你是宇宙中的一个细胞,要想获得像宇宙那样的生命力,就要跟宇宙同频共振,然后一下子放下自我,一跃跳进宇宙本体的大海里。但这需要大勇气、大智慧、大气势,一般人做不到。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后者。有三个方面可供实践。
一是把财富奉献给社会。就像这屋子里面堆着好多财富,拿出去给别人,屋子的空间就腾出来了。把这些占有物腾出来以后,阳光进来了,空气进来了,你的心量就扩大了。我曾经看到有人生病没钱治,带头捐两千块钱。当时一激动捐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就后悔了,觉得捐个一千块就可以了,怎么一冲动就捐了两千呢。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心疼。
可是后来看到因为自己带头,好多人响应,终于让那个孩子从死亡线上回来,就尝到了一种比把两千块钱装在兜里多得多的快乐,我发现自己赚了。第二次再拿出钱帮助别人的时候,心疼的感觉减弱了。通过不断地把自己可以拿出去的那部分财富分享给社会,我有一种切切实实的生命体验。财富的得与失,给自己造成的焦虑降低了。相反,体会到了一种心量渐渐打开的开心和喜悦,我似乎能够看到以前像坚冰一样的那个“我”在慢慢地融化。
才知道人的心量越大,痛苦就越小。我在长篇小说《农历》里面写了一个故事,主人公五月和六月特别享受在大年初一早晨关起门来打牌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大年初一早晨,是一家人关起门来打牌,别人是不能介入的。赢也是自家人赢,输也是自家人输,没有患得患失的痛苦和烦恼。但跟别人家打牌,输了就痛苦。当一个人的心量是家的时候,钱被别人家拿去,他就痛苦。但是对村长来讲,同村人打牌,张三家赢,李四家输,他没有痛苦。因为他的心量是村。
在加格达奇,有个开小超市的人,挣了点钱,自己省吃俭用租着房子住,却拿出钱一个月办一次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受其感染,厨师找上门来了,司机找上门来了,摄影师找上门来了,听他召唤,齐心协力造福一方。他没有任何级别,没有任何权力,但大家非常尊重他,因为大家知道他是为了这一方水土,为了很多人不再得病,为了很多人不再离婚,为了很多孩子不再犯错误,为了好多吸毒的人不再吸毒……
在苏州,有位企业家,把度假村改作教育基地,一家人成年义务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讲座,其乐融融,他说,这种幸福,是当年一味想着赚钱时根本体会不到的;在承德围场,有位企业家,把大量资金投向教育事业,甚至资助到宁夏南部山区,他说,在做公益之前的人生,就像一场恶梦;在烟台,有位企业家,印制经典几百万册,捐赠到全国各地,2015年,他又申请建立面向全国招生的国学学校,他说,钱只有变成智慧才增值;在高碑店市,有位企业家,每天免费为两百左右老人管饭,坚持举办公益课堂,他说,没有比爱心更好的企业文化;在宁夏,有位企业家,租房子举办公益讲座,他说,世界上没有比看到受益者脸上的微笑更幸福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人都会把财富传给后代。这看似在关爱孩子,其实剥夺了他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人们的第一需要是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你现在把钱直接给他,他没有这个机会了。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汗水一步一步地从生命银行里取出属于自己的钱来,体会那种成就感,才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明白这个道理的父母,他会把维持孩子基本生存需要的钱通过做公益变成隐性能量,存在云空间,这部分隐性能量,在家族间可以转移支付,它会变成孩子的健康、智慧、品质、运气。
二是把体力奉献给社会。做义工就是最好的办法。现在有一种“全职义工”,把自己的工作放下投入到义工中去,做得无比喜悦,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抢着干活,平常干一倍的活儿,现在干两倍,就等于拿出一倍奉献给社会了。吝啬体力是人们的惯性。即使是夫妻两个,因为谁做饭都会打架的,如果抢着做,不仅不会互相抱怨,日子还会越来越和谐。
还有一种奉献的方式更加有意义,那就是拿出自己的智慧。大唐高僧玄奘当年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向西而行,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异国他乡,在辩经的论坛上辩倒了所有的印度高人,为祖国为祖先争得了光荣。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如果辩经失败,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但玄奘击败了所有高人,用他的生命、他的智慧荣耀了祖国和祖先。这就是一种智慧的跨地理大分享。回国后,他一边组织翻译经典,一边写下了震撼世界的《大唐西域记》,照亮了多少暗路人,唤醒了多少梦中人,指正了多少迷途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财富、体力、智慧往往是一起奉献的。当然,一般人是无法像他这样奉献生命的,但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两年多的志愿者生活,让我切实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奉献,才能打开心量,提高能量。每当想到全国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个人的一些利害得失就可以忽略了,生命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每当想到全国有那么多人等着你拉他们一把,你考虑问题的坐标就变了,以前认为多重要的事,现在可以放下了,因为任何事都没有比救人重要。为此,一度时间,过着下了飞机上论坛,下了论坛上飞机的生活,有时课程密集时,一天讲三场,连饭都顾不上吃。奇怪的是,平时觉得快累趴下了,一上讲台,就精气神十足,台上一站就是三个小时,连一口水都不用喝,确实感觉到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在支持。
当你把自己交给大家的时候,大家也会惦着你,成全你。两年多来,每到一处,我都体会到一种过往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温暖。白天讲课,晚上,会有精于医道的志愿者到屋子里来给我刮痧、拔火罐、火疗、按摩;早上,会有志愿者把熬了一夜的养胃粥送到房间来。
通过把可能的财富可能的体力可能的智慧给别人,终将拓展自己的心量。终有一天,你的心量会大到跟天地同频共振的程度,那么,你就拥有了天地精神,拥有了因为天地精神而带来的“天长地久”。为什么中华民族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中华民族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跟天地同样心量的民族。只要中华民族不改变这种心量,我敢肯定五千年、一万年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会是人类的弄潮儿,仍然是人类最旺盛生命力的见证者。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明神宗年间的圣哲袁了凡的科学实验报告,其论文,就是影响了明清两代人的《了凡四训》。袁了凡当年遇到神算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命中没有儿子,只能考个秀才,官职为四川某县的一位县令,而且只能做三年半。他就活得很消极,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何以见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呢?孔先生对他的前半生如数家珍,让他不得不相信命是注定的。
后来他遇到了云谷禅师,告诉他,生命的真相不是这样。孔先生算的对不对呢?也对,但不全面。云谷禅师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破除了孔先生的宿命论。他让袁了凡按他的理论做科学实验。袁了凡就按他的理论去实验。先是考上功名,接着有了儿子,继而考上进士,先任宝坻县令,相当于现在直辖市的市长,后迁兵部职方司,相当于主管人。活了74岁。后被追封为尚宝司少卿。他的儿子袁俨,后来也中了进士,最后在广东省高要县县长位上退休。
可见,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正如《回生宝训》讲:“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袁了凡的科学实验,证明了这两段话是真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点没错。
可是,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还是有人不愿意行善积福呢?还是没有深信。之所以没有深信,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永恒账户。
要感谢心理学,它让人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永恒账户,它就是潜意识,它有四大基本属性:
一是自动记录。人们做的一切事、动的一切念头它都自动记录,然后永久性收藏。它不会说这句话我喜欢就记录,不喜欢就不记录。有的人你只见过一面,许久以后你以为可能忘掉了,只不过是时间把他导入到潜意识里面。同仁堂《堂训》讲:“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虽然我配这个药的时候顾客看不见,但还有一个眼睛在看,古人把它叫做天。在我看来,天就是人的心,就是人的潜意识,它具有自动记录功能。如此,再去理解古人讲的“三阳开泰从地起,五福临门自天来”的这个“天”,就知道它就是人的潜意识。包括“举头三尺有神明”,说的也是人的潜意识。
二是自动播放。潜意识会自动播放。现在的生命状态是前一个生命片段拍摄的电影的播放。吉祥如意的人生,是你上一个生命片段剧本写得好,演员选得好,导演做得好;相反,是自己把剧本写坏了,演员招错了,导演做失败了。都是自己拍摄的电影,跟别人没关系。所谓的命运,就是上一个生命片段自己拍摄的电影的播放而已。从一定意义上讲,生命就是一个投影。《零极限》讲:“一个人要为他生命中发生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播放的电影,全是人的底片在那里自动播放。凡是降临在生命中的不愉快的事情,如果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就在当时了结了。它意味着把对应的一部分电影底片曝光了,一旦曝光,它就再不播放了,如果不曝光,将来它还会播出来。反省和忏悔的意义就是用这种方式去主动曝光当年那些底片,一曝光它就没了,这要比将来变成果实再承受经济得多。
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底片的。比如别人的鼻梁比你挺,你别嫉妒,那是人家在前一个生命片段做对应的那个活的时候,做得完完美美,鼻梁就挺了;你做那个活的时候,敷衍了一下,鼻梁就塌下去了。前一个生命片段画图纸,这一个生命片段建大楼。图纸是什么样这个大楼就什么样。明白这个道理,就再也不会抱怨了。我的电影我拍摄,我的命运我做主。
命运是自己拍摄的电影,现在做的一切,动的一切念头又是下一部电影的底片的构成。想看《甜蜜的岁月》,还是想看《悲惨的世界》,全由自己决定。中国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这个道理。“积善”是拍电影,“余庆”是放电影。如果积不善,那么就必有余殃。
三是全息感知。潜意识具有共享性,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你的念头一动,脑电波会遍布宇宙,超光速。有一句话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其实应该改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想”。《弟子规》为什么说“入虚室,如有人”,因为念头一动,宇宙全知。过去皇帝办公的地方挂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就是说不能言行有偏,要光明正大地进行。我们的一生也应该正大光明地度过,正大是因,光明是果,只有正大,才有光明。
做过母亲的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小孩子本来已经睡着了,但是当母亲一旦从屋子里出去,他就会哇的一声哭出声来,母亲返回来,一边说着“妈妈在,妈妈在”,一边在孩子身上拍几下,他就又睡着了。可见,孩子睡觉时关闭的只是意识层,潜意识永远不睡觉。小孩如此,大人也同样,只不过大人的潜意识被严重遮蔽,不像小孩那么灵了,但这并不影响它一直在底层工作。
心理学家智然先生曾讲,恐惧是一种善的力量。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潜意识提醒我们有些事情做错了,聪明人一恐惧马上就会反省,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如果执迷不悟,灾难就发生了。
四是永恒性。既然生命是底片的播放,那么它就是永恒的。因为每一个现在时,都是未来时的底片,下一个未来时,又是下下一个未来时的底片,那就没有终结。催眠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性的治疗手段,证明了潜意识的永恒性。现代医学也证明,人在最终的那一刻,所做的一切就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地回放,这个快速播放的胶片就是潜意识。它是人的本质载体,是跟随人类走过一程又一程的永恒所在。
可见行善造恶决定着人的命运,也说明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跟每一个念头息息相关。这一刻把念头从“我要”变成“我给”,命运就已经改了。底片变了,电影就变了。可见改变命运就从“这一刻”改。
潜意识的四大属性还让人们明白,遇到问题,要向内求解决的办法,要在修改自己的念头上下功夫。福田心耕,莫向外求。只要按照利他的念头去行动,命运肯定会改变。
当你带着这种理念去生活的时候,生活只剩下轻松自在。为什么呢?我不考虑我的命运了,只考虑把现在做好,只考虑现在轻松自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考虑做好事,不考虑结果了,哪里有痛苦?人真是活得像神仙一样,这叫高等生命。一等凡夫抗命,二等凡夫认命,圣人改命。
《了凡四训》讲得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今天开始,把恶念的闸门关上,只动善念,厄运就自动终止了。
大阅读决定生命力
作为一个作家,我想提醒天下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们离开那些低能量的环境,首先要离开低能量的阅读环境。我们一定要清楚,输送到孩子潜意识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粒种子,只要是种子,它肯定会发芽、开花、结果。既然如此,假如它是毒草种子呢?
现在有这么多的抑郁症、焦虑症,其实跟人们的阅读对象有关,跟人们每天看的、听的有关。每天有七百本图书上市,让孩子自由去选择,他有这个能力吗?如果任由孩子去买,去读,那就意味着孩子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许多家长比赛孩子读书,他的孩子一个月读多少本,我的孩子读多少本,互相炫耀。学校也这样,我们学校的孩子一周读几本书,他们学校的孩子一周读几本书,这个就要考量了。如果读的是负能量的书,那越多越糟糕。
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就应该把家里面一切低能量的阅读源清除掉。
标准是什么?我们没有时间,也可能没有能力选择,但古人已经替我们作了选择。经典,经过几百年之后留下来的书,它至少是无数家长筛选过的。有的家长担心,如果孩子只读经典,会读呆了读傻了。恰恰相反,孩子如果读低能量的书,才会读呆读傻。读经典不仅不会呆不仅不会傻,反而会越读越聪明。呆和傻是能量低的一种表现,而所有经典,都是高能量的载体。
当然,只读经典,现代书都不读了,那也不行。需要有一个取舍标准。有些书是把人带离家园的,有些书就是把人带回家园的。低能量的书读了一千遍,相当于浪费了一千次生命,还给生命引入了一千个单位的负能量。把一部经典读一千遍,既是给生命补充一千次正能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的心是定的。打个比方,要打一口井水出来。你在某一个地方一直打,打一千次,水就出来了。有的人在这儿咚咚咚几下,没水,换一个地方,咚咚咚几下,遍地全是井口,就是没水出来。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打出水来,不是为了看打了多少个洞。许多家长和校长,不看孩子打没打出来水,只看孩子打了多少洞。全然不顾学生是否能消化。可以想象一下,一千个信息场放到潜意识里面,是多么的杂乱。一个仓库里面,有一千种东西堆在里面,跟一种东西堆在里面,是不可比的。所以,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轻松简单的成长方式。什么样的成长方式呢?让他的阅读在本能的状态下,在直觉的状态下,在定中进行。
最好的阅读是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做到。如果家长做不到,去要求孩子,他也不听,即便听,也没真听。家长在那里噼里啪啦打麻将,让孩子去背《弟子规》。他虽然去背了,但心里想,《弟子规》既然那么好,你怎么不背?家长在看肥皂剧,让孩子去做作业,他也觉得不公平。家长做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家长给老人做什么,孩子也会给他做什么。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最好的教育就一个字,“演”,做个样子给孩子看。
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概念,宁可不吃早点也不能缺少早读,吃早点是给身体提供营养,早读是给心灵提供营养。可以给孩子买带有注音的读本,不要管意思懂不懂,就让读,他的潜意识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是为了长知识,而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目的在于提高能量,生命的所有意义就是为了提高生命能量。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读经典更重要的意义,是培养人的直觉。刚开始读的时候,常常会走神,走神的时候,是直觉断档的时候;收神的时候,是直觉回来的时候。这样,通过不断地训练,如果哪一天一部经典读完,没有走一次神,说明你在一个很可观的时间段里,直觉是连着的。这对生命太重要了,因为人跟存在的根性联系,就是直觉,它是最直接的生命力,也是最直接的返乡港口。
阅读构成了人的潜意识,而人的行动由潜意识决定,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也由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决定。凡是进入眼睛的信息都会变成一粒种子,凡是种子,总会要发芽。所以,要保护自己的眼睛。从一个孩子现在看什么书,你就知道他将来是什么结果。看上去他在看书,其实是在动一个又一个念头,他动的念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以后就跟太太白头偕老;他如果动的念头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就是另一种态度。所以,读什么决定了活什么。做家长不仅是把孩子养大就行了,还需要给孩子慎重选择读本。
我们村有两位青年,一起闯世界,一位因为犯罪被判了八年有期徒刑,另一位却因为很偶然的一次机会,路过一个书摊,偷了两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本就是《平凡的世界》。他说,当他读到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总要觉悟的,觉悟的早晚决定了他命运改变的早晚”的时候,心中像投进一个炸弹。他觉得再不能这样下去了,开始萌生了重新做人的动机。带着这种感动,他去给那个书摊老板还书钱。这个老板看了他一会儿,说:“这个社会还有这么好的青年?把书偷去,又来给书钱。”就又送他一本《了凡四训》。这个青年告诉我,正是这一本书,让他找到了做人的方向。
两本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
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颜色,它就呈现什么颜色。
同样都是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却可以让一位浪子回头。但现在这样的长篇并不多。现在上市的长篇,不少充满了杀、盗、淫、妄。文学应该保持在祝福这个频道上,成为一个祝福的媒介。当读者读到书中的某一句话的时候,他会产生安详,产生放松的感觉,产生喜悦,产生爱,这部作品就成功了;如果他读了这本书,产生仇恨、嫉妒、傲慢和反社会倾向,这部作品就错了。著名心理学家霍金斯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所有的流行文化都是负能量,这让我惊醒,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青少年年纪轻轻,就已身心俱废。
让人感伤的是,当监狱里的那个青年回到村里的时候,那位因窃书而回头的浪子的孩子已经六岁了。人家都娶妻生子,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时候,他还在漫漫牢狱中服刑。在他服刑的八年中,我坚持跟他通信,发现他的心地也不坏,就是喜欢模仿一些畅销书、影视剧去逞能。我就鼓励他好好改造,从头开始,重新做人。出来后,他果然变化很大,现在还做一些小公益。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有好运气和坏运气之别。好运气的人就会在关键的时候,读到一本好书、听到一堂好课、遇到一个好人。
一个孩子走丢了,有责任感的人会把他带回家,但也有人会把他拐卖掉。有些书就是把人带回家的,有些书就是把人拐卖掉的。如果一本书看完,让人有孝敬老人的冲动,尊敬老师的冲动,节约资源的冲动,爱社会的冲动,那就是高能量的;反之,则是低能量的。
做家长的第一义务是保护孩子的眼睛。凡是进入眼睛的任何一个信息都会成为潜意识构成。大家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晚上做的梦境是白天动的念头,就这个道理。梦境是另一个维度的世界。那梦境播出来还好,报销掉了;如果没播出来,下一个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实相。
一定意义上,每个人一辈子都要进行保护心灵的战争。
文学除了认识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我认为它是祝福。别人看了你的文字,他就能得到祝福。为此,我给我主编的《黄河文学》定了三条底线。第一,办一份能够首先拿回家让自己孩子看的杂志;第二,办一份能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上、向内的杂志;第三,办一份能够给读者带来安详的杂志。这是我的办刊理念,也是我的创作理念。
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对未来没有了解。当对未来有了解,知道要到哪里去,心就放下了。小孩子,在外面玩得很尽兴,突然发现天黑下来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他就会哇的一声哭出声来。这时候,妈妈唤归的声音成了世界上最温暖的声音。唤归的书,带我们找到那个根本故乡的书才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