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学流程
2015-12-15杨军蔡慧
杨军 蔡慧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向教师的学习,构成基本教学活动。导学流程通过整合教师的指导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操作层面改进师生合作行为。它将教师的指导融入到学生执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为营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生活提供稳定的运作机制。导学流程包括选题、对话、作答与认证等环节,全面回答学习内容怎么呈现、学习力量怎么产生、学习问题怎么解决和学习成果怎么分享等问题。
关键词:导学框架;导学流程;学习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64-02
“导学框架”是笔者提出的一套教学方法,由导学理念、导学规则和导学流程构成。它整合了教师的指导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这个框架指导学生,学生也根据这个框架向老师学习,从而保证复杂的教学活动在同一个框架内有序运行。导学框架维系下,教学成为靠共识的导学理念支撑、用普惠的导学规则促进并按互动的导学流程操作的师生合作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导”与学生向教师进行“学”的有机统一[1]。导学流程作为导学框架的“三大组件”之一,它清晰地描绘师“导”与生“学”的互动过程,为师生提供一个行动上的合作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选题-对话-作答-认证”的流程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执行学习任务的动态过程。
一、选题:学习内容怎么呈现
执行一项学习任务,必然涉及到必须去掌握什么学习内容的问题。选择关于学习内容的话题就是选题。从一个角度选择关于学习内容的话题,是集中选题,例如:理解课文《一面》中鲁迅的“瘦”,进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熟悉英语单词的写法等;从相对的角度选择关于学习内容的话题,是辩证话题,例如:寻找词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认识正数与负数,英汉互译练习等;从不同角度选择关于学习内容的话题,则是发散选题,例如:学习文章结构的点题、过渡与照应,理解数学平行线的命题、定理、证明,学习英语句子的朗读、翻译及相关语法等。不同的选题方式契合不同的思维过程,学生选题不仅将学习内容呈现出来,同时也训练了思维。
选题让学生解开学习内容的“面纱”,学生选题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对于同一类型内容的学习,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学习方法。教师指导选题,主要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入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方法并由陌生到熟练进行专门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并灵活运用,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基于这样的训练,学生拿到某一类型的学习内容,就能找到相应的方法来创建话题,提到某一方法,也能找到相应的内容来并创建话题,从而自觉进入学习过程,跳出“被学习”状态。选题在现实的课堂中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这种行为的结果。选题从开始到结束,意味着学生步入正式的学习状态,并知晓具体的学习内容。
二、对话:学习力量怎么产生
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我对话三位一体的活动”。[2]围绕既定的选题,学生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拿出自己的观点,或寻求不同的看法,都需要对话。对话是产生学习力量的行为方式,学生对话并借助对话生成的新思想、新灵感和新认识来促进学习。选题之后,一般要选择一种或几种对话方式来推进学习。倾听解读,即学生倾听他人对学习内容的解读受到启发而促进学习,多人同步学习的课堂既要倾听指导教师“解惑”,也要注意听取学生或他人有代表性的解读。寻求指教,即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释疑”而促进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课堂应该尽量创设可以随时随地向他人请教的条件。发言交流,即学生提出自己已知或未知的问题在多人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交流,从中获得各种各样的見识而促进学习。通过倾听解读、寻求指教、发言交流等对话行为,学生在选题与相关资源之间建立联系,找到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资源。
对话让学生卸下学习力量的“枷锁”,在互学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支持,不用再担心自己不会学、学不会。教师指导对话,并不是赋予学生学习力量,而是让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沟通,行为与行为互动,释放出更大的学习力量来,推动学习顺利进行。其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说起来,问起来,尤其是要让起点水平低的学生先动起来,先说起来,先问起来。课堂中怎样组织对话最畅通,谁跟谁对话效果最好,需要教师见机行事,适时引导,以促成学生之间的频繁互动,为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想办法。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对话,但只能学生问了再说,学生说了再说,学生不会说了再说。对话的主角始终是学生。
三、作答:学习问题怎么解决
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学习进入作答环节。无论选题多么正确,对话多么热闹,如果学生作答遇到学习障碍,无法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就不能证明对话是有效的,也就说明学生尚不具备完成当下学习任务的能力。作答是解决学习问题的行为方式,可以区分为书写作答、口述作答和力行作答等。其中,力行作答是通过情境演示、现场操作或实地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而解决学习问题。选择恰当的作答方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完成作答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当然,对于一个学习问题,如果采用多种作答方式解决问题,则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记忆更深刻,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答让学生破解学习问题的“密码”,这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作答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保持这种尝试行为,直至找到满意的答案。教师在学生发言时的点头与应和,学生书写时的静候与巡走,学生演示时的目注与赞许等,都会让学生感觉到他正在做的是被支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受欢迎的,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学习状,能够坚持愉快地做下去。因此,教师在学生作答的时候不是关注学生存在哪些缺失,不是发现学生做错什么题目,而是关注、发现、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行为,努力淡化学习的消极行为。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他可能一下子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但只要教师及其学习伙伴始终对其持支持态度,让他积极愉快地学下去,每次进步一点点,最终也能达到完成全部学习任务。
四、认证:学习成果怎么分享
学生作答解决了学习问题,就会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随着对学习成果的关注,进入到学习的认证环节。认证本质上是一种分享学习成果的行为方式,即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并让他人知晓、确认、证实,跟他人彼此欣赏,互相肯定。有的学习成果表现为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如背句段完成的字数,做习题完成的页数,编故事完成的篇数等,认证要看这些内容是否已经完成;有的学习成果对知识规律的掌握,认证要看相关方法能否熟练运用;有的学习成果对知识养成的掌握,即见证于学生行动,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认证就要看是否将课堂学到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去。通过完成认证、运用认证和拓展认证等方式,使学生每次学习取得的学习成果被展示、被延伸、被肯定,学生在获得“正反馈”的同时,体会到学习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认证让学生走出学习成果的“孤岛”。学生参与认证过程,每个人都能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每个人也在他人面前“闪光”,使学习不再是闭门造车式的自我欣赏。而且,通过对学习成果的认证,学生进步一点肯定一点,成功一次肯定一次,就会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学习的正能量,形成促进学习的好氛围。教师指导认证,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教师及家长等将注意力聚在学习成果上,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获取理想的结果。科任教师可以联系班主任、家长等参与学习的认证,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在多元主体的支持下,学生每完成一个选题,都能得到一个学习成果,获得一次肯定。这会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本身,通过对导学流程反复操作,不断创造学习成果,来实现学习的持续进步。学习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学生对导学流程反复操作实现的,因此,每次认证意味着一个学习任务执行完毕,也意味着下一个学习任务开始执行。
五、结论
导学流程反映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过程,一次学习可以看作对导学流程的一次操作,持续学习就是对导学流程的反复操作。学生根据选题、对话、作答、认证等活动模块开展学习,实现对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并在學习过程中自己获取、使用和创造知识[3]。教师在同样的活动模块上与学生平等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性服务。选题、对话、作答和认证等活动模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如果以“→”表示生成之意,则导学流程可以表示为(如右图):
教学是师生基于互动的流程而达成的合作。导学流程操作一次,师“导”生“学”互动,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到了下一次操作,师生在熟悉的流程下再一次合作,又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习主体学生和作为科任老师的指导主体,乃至参与到课堂来的其他主体,都在导学流程的导向下走向“无缝对接”,共同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各自的支持,营建出关于教学的生态圈——课堂学习圈。教学臻于流程,导学流程的建构与运用,为改进教师指导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尝试。
参考文献:
[1]杨军.导学框架:教学运作机制的颠覆与重构[J].科教文汇,2010,(8):55.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
[3]赵康.学习话语何以主导教育领域——基于欧洲地区相关现象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