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班主任工作
2015-12-15朱玉芳
朱玉芳
摘要: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离不开班主任老师的呵护与关爱,高校班主任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引导大学生成长,并把关注大学生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作为工作要点,然后通过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实现高校班主任教书育人、呵护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大学生;以人为本;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74-03
一、高校班主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大学生成长
高等教育是教育过程的最后一环,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有了一技之长后,就要走出校门成为一个社会人,参与到国家相应行业的建设中去。根据现代标准,合格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技能过硬的实用人才。高校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不仅要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其他各个方面,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围绕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适时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刚入校时,要关注他们是否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尽早实现角色转换;入校一段时间后仍要持续关注他们是否会遇到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难;毕业前要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压力等。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采用辅导员制,但各专业各年级的上百名学生通常仅配备一名辅导员,很难全面关注每个学生,难以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目标。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在成长中就可能出现极端情况、加强大学生管理,高校按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工作方面有更多的优势——其面对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因此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班主任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还影响到班级的教育管理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所以,高校班主任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中坚力量,应当肩负起育人的重任,以大学生为中心,依托“以人为本”管理理念[1],积极探索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成长,使之顺利度过四年大学生活、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把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问题作为高校班主任工作要点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特点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准大学生在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过后终于怀着或兴奋或沮丧的心情踏入高校大门。他们中的多数人此时都认为大学应该是可以轻松度过的,但实际上却往往遇到专业学习、思想政治状态、大学生活以及个人心理等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2]。这些问题与困难,是大学生们进入高校学习生活才遭遇到的具体情境,很多大学新生很难短时间内独立处理好这些问题,以至于影响到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以及磨砺成才等现实问题。这些具体问题应该作为高校班主任老师悉心关注的中心,也应该作为开展班主任具体工作的依据要点。
1.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在许多方面有不适应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学习模式上。通过和大一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普遍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模式。高中时代的学习中,老师的督促和指导通常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但在大学中,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干预和指导大大弱化了,课程的学习和课余时间的安排全由学生自主决定。面对完全不同的大学学习模式,早已适应高中节奏的学生们就会呈现几种完全不同的状态,自制力强的学霸类学生通常会继续高中式的学习生活,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也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制力稍差的学生一般会按时上课,完成作业,但在课外时间选择上网、逛街等方式尽情放松;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就一发不可收了,上课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甚至屡屡逃课,如不正确引导,这些学生很可能就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大学生活。
2.大学生不适应独立生活的状态。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成长过程中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很多,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学习,生活能力低下。考上大学后,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从生理、心理上都不适应,可能一下子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无依无靠没有安全感;严格的军训如生死考验;衣服被褥自己洗,房間内务自己整理;外出办事忧虑、忐忑等,个别生活能力极差的同学甚至连买饭都不会,有的将衣服寄回老家让妈妈洗,或者家长定时到校帮孩子洗衣服、整理内务。
3.大学生不适应学习成绩的波动的影响。能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班上乃至学校或某个地区的佼佼者,由于在高中阶段学习优秀,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充分满足感,也使其充满自信,但进入大学后,同学大都是全国各地成绩好的学生汇聚在了一起,一个比一个优秀,这时学习的名次会重新排列组合,本来一向努力的同学,假如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不会自我安排学习,或学习方法不对,可能会出现考试失利的情况,这时心理素质差的同学就可能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如不及时引导,可能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4.大学生不会妥善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或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各异;同时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生活中很难理解相互间的分享,包容心不强;其三,从生源上来说,农林院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又多为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从小缺少父母的爱,自卑,内向,不善表达,甚至有意封闭自己,出现纠纷后会很难沟通。另外,高中阶段学生的中心任务是高考,同学们之间大多不会在人际交往时花费太多的精力,上大学后,闲暇时间增多,同学间的交往增多,相处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这时如果不会换位思考,就会发生冲突,影响相互关系。
5.大学生不能兼顾学习和社团工作的关系。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有了一技之长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但是,大学阶段不仅仅限于学习专业知识,也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阶段。大学的特点是注重自主学习,除了安排课程学习之外,会留出相对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自配,这就为学生们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提供了机会。加上每年新生入校时,上届毕业生的离校,各种社团组织职位空缺,新生会有许多社团招新的机会,这时就会有许多学生趋之若鹜,往往有的同学同时参加几个社团,这样做的直接效果是业余生活充实了,不会感到无聊想家,但是社团活动太多,占去大量的精力,无疑会影响到学习,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6.大学生不能理性看待社会。大学生考上大学时,多数十八九岁,刚刚成年,此时是他們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一些人生和社会问题,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国家规定,开设五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修养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往往收效甚微。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很多,平面的、立体的,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大学生听到的看到的现实社会,跟老师讲授的内容差距明显,老师又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再加上有的信息传播者如网络,别有用心的煽动,往往会使学生良莠不分,对社会、对人生会产生一些偏激的看法。
7.大学生不能兼顾考研与就业矛盾问题。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矛盾出现。入校时面临的是许多个不适应,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抉择,学习VS考研,学习VS打工等,面临毕业时又要进行考研VS工作的抉择。如果学生入校时已经进行了职业规划,此时就不需要大费周章,但是实际上是多数学生都没有系统考虑自己将来的工作去向,因此进入三年级就开始纠结,考虑到底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将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一日定不下来,就一日焦虑,有的甚至毕业了还在纠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这无形中就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班主任关注大学生成长的引导措施
高校班主任,是大学班级管理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重要角色,他是大学生在学校的代理家长,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有关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重心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班主任如何引导、教化大学生成长成才、可操作性强的“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措施,却还需要细化。
1.细心呵护,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断奶期。大学生考上大学,离开父母后会感到孤独无助;在学生入校后,班主任要多关注学生,甚至承担起心理咨询师的角色[3],尤其是留意那些有心理问题倾向或性格孤僻的学生、孤儿或单亲家庭学生、家庭困难学生、从没住过校的学生等;及时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生病了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照顾他们。同时班级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及心理讲座等,密切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鼓励同学们互相关心、帮助,把班集体建立成一个温暖的有凝聚力的大家庭,让他们感受到在远离家乡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仍然不孤单,逐渐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顺利度过心理断奶期。
2.正确引导,使学生实现学习模式转化。大学生入校后,班主任要及时告知学生,将他们早已经适应的高中的被动学习模式调整为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明白大学的学习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教室,不再有老师在后面扬鞭督促,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从“被人管理”转变到“自我管理”,学会主动规划,自主学习,博采众长,能沉得下心学习,做一名了解大学、适应大学的大学生。同时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中出现成绩滑坡也属正常情况,不必因此背上思想包袱,从此一蹶不振,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影响一生。大学的同学都是各地的尖子生汇聚在了一起,由于学习方法不合适等原因的影响,可能会使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只要付出了,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大学生活就会收获满满。
3.现身说法,让学生学会待人接物。班主任要告诫同学们,我们国家这么大,大家能从全国各地相聚在一起,一个班、一个宿舍相处四年,是一种缘分,虽然大家的脾气秉性各异,有的个性较强,有的性格柔弱,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家庭条件优越,有的条件差些,条件好的、个性强的不能恃强凌弱,性格弱的、条件差的要不卑不亢,既然能够考上同一所大学,说明谁都不差,在相处时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的情况,各自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相处,要与人为善,凡事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包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在珍惜缘分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处理好相互关系,营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
4.旁征博引,解除学生思想困惑。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多是“90后”,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并且开始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国家虽然很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硬性规定了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比例在8%~10%之间,但是收效甚微。一方面是目前思想政治课内容僵化,授课老师讲解不到位。另一方面因多年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大家普遍对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理论持排斥态度,大学的普遍现象是思想政治课逃课率高。所以,班主任要结合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国际形势的讲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同时,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中华复兴而读书,担负起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任。
现在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途径多是网络,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有正面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信息,通过教育可以使他们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剔除糟粕,吸取正能量。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任何社会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事件,关键是要学会客观地理性地看待这些现象,没有丑,就无所谓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美,寻找美,让美好充满我们的世界。
5.就业导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上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为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期,决定着学生的职业走向。所以,学生一入校,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做一个职业规划。首先通过相关老师对专业的介绍,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然后让他们自己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进而引导他们结合所学专业,从一年级开始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这个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储备,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职业规划的需要,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平台,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充实度过大学生活,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学习的盲目性,进而导致就业的盲目性。
6.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各方兼顾提高综合能力。大学毕业后,学生就要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所以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注意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上大学的过程中,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学生就要对这些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兼顾好学习和社团活动等各方面的关系,不偏废任何一方。首先,要安排时间锻炼身体,跑步、打球、游泳等,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将来毕业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其次,主动参与学校、社会的社团的组织、策划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其三,积极参加各种比赛,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作为“90后”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较差,要多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素质。其四,注意自己世界观的教育。除了学校开设的一些思想政治课程外,自己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如:《论语》、《弟子规》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意学习一些法律、法规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邵伟,孙英.高校班主任工作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96-196.
[2]雷程红,郝鹏,况玲,阿哈提.浅谈高校班主任工作[J].大学教育,2014,(12):154-155.
[3]冯铁臣.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班主任心理咨询角色的培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