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实践教学内容简论
2015-12-15郭国庆吴穹
郭国庆 吴穹
摘要: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切忌“纸上谈兵”,应注意从文献收集、文献整理、文献修复等方面开拓实践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进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献学;实践教学;文献收集;文献整理;文献修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48-02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高等学校历史学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礎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整理和利用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典藏学、辑佚学、辨伪学等内容,学术性、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应注意从文献收集、文献整理、文献修复等方面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献收集实践
文献收集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只有尽可能广泛收集相关文献,学术研究才能深入开展。文献收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把所学的目录学、典藏学知识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纸是中国传统文献的主要载体,纸质文献是中国历史文献的大宗。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怎样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纸质文献的收集,首先,要查阅各种目录书,如综合性目录《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古籍总目》,馆藏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总目》、《四川省图书馆藏古籍书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书名索引》、《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断代书目《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宋人别集叙录》、《清人别集总目》,专科书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等;其次,要学会利用索引工具书,如《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四库系列丛书目录索引》、《古籍版本题记索引》、《清代传记丛刊索引》等;第三,要熟悉各种检字方法,如部首、笔画、字序、音序、四角号码等。学习古代文史的同学,一定要掌握四角号码检字法,因为古籍索引大多数是用四角号码检字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作为文献的载体越来越普及。电子文献的出现是文献传播史上的划时代变革,它形式多样,容量大,携带方便,传播速度快,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很多纸质文献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查找电子文献,主要是通过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
常用的光盘数据库有《中国基本古籍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四库系列》(包括四库著录书、四库存目书、四库禁毁书、四库未收书)、《四部丛刊》电子版、《国学宝典》、《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汉籍电子文献》、《汉达文库》等。网络数据库主要有古籍书目检索网络数据库、古籍全文检索网络数据库、古籍全文浏览网络数据库等类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公共检索服务系统中“联机公共目录馆藏查询”数据库、北京大学中文系网站《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和《全宋诗》检索系统、台湾“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资讯网中《古籍影像检索系统》和《明人文集资料库》等。[1]
文献收集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文献收集途径和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相关文献,以专题资料汇编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献收集的方法,还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二、文献整理实践
文献整理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的具体运用。黄永年先生将古籍整理的方法和工序总结为选择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释、今译等10项。[2]
选择底本和影印,主要是运用版本学知识。在整理一种文献之前,要梳理文献的流传概况,理清各种版本之间的源流,选择时代较早、错误较少的本子作为整理和影印的底本。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对校法在选好底本之后,还要确定参校本。他校法的资料主要是他书的引文,如古类书的引文、古书注的引文、古书钞的引文等。对校法较为简单,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种文献的几个版本让学生对校,体验发现讹误的快乐,加深理解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和致误的原因,培养他们对文献整理的兴趣。
校勘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学生学会写校勘记。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主要有:定本、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单行的校勘记、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3]校勘成果处理形式不同,校勘记的写法也有差异。张舜徽把校勘记的写作方法归纳为10条[4],非常具体,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在教学时,应结合实例详细讲解。在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某种古文献的校勘是不切实际的,为此可选取数种古籍文献的整理本让学生认真研读,教师适当加以辅导,找出整理本在校勘上的某些不足,写成单篇的校勘文章。郭在贻《〈王梵志诗校辑〉误校示例》、项楚《〈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5]是单篇校勘文章的典范之作,可作为范文供学生研习。
辑佚是散逸文献搜集和整理的方法,主要是辑佚书和辑佚文。辑佚的基本程序包括:考查文献存佚、分析佚文来源、查检佚文、整理佚文。清代是文献辑佚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汉魏遗书钞》、《汉唐地理书钞》、《玉函山房辑佚书》、《黄氏逸书考》、《麓山精舍丛书》等影响较大的辑佚丛书。辑佚教学,教师可根据自己对辑佚动态的了解,选择几种佚文献供学生做辑佚练习,从而熟悉辑佚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整理清人已有的辑佚成果,总结清代辑佚的经验教训。
标点,旧称句读,使用的符号较为简单,新式标点符号“五四运动”之后才逐渐普及。注释,旧有传、说、故、训、解、笺、记、诠、微、隐、疏、集解、义疏、正义、音义、直解等不同的名称,大同小异。今译是属于古籍文献普及方面的工作,但要做好难度也很大。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过程中,可选择篇幅适中、难度适宜的古籍白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标点练习,课下利用《经籍纂诂》、《故训汇纂》等工具书加以注释和今译。练习可以先让学生交叉修改,教师集中点评,要注意总结标点致误的原因。通过练习,既提高了学生整理、阅读古文献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文献修复实践
文献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酸化、老化、粘连、霉蚀、絮化、线断等破损情况,这类破损的文献亟需修复。文献修复是文献保护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目前国内文献修复人才匮乏,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应着重加强这方面的内容。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张平和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述评》内容具体,注重实践操作,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如关于“清除书页的各种污染”,潘美娣从书页的漂洗去污法、书页的局部去污法、怎样消除书页上的油污、怎样消除书页上的各种霉斑、怎样消除书页上的墨汁斑痕、怎样消除书页上的红蓝墨水斑迹、怎样消除书页上的铁锈斑痕、怎样清除书页上的铅粉返黑、怎样清除书页上的昆虫粪便污染[6]九个方面深入展开。如“册页装古籍的修复”,张平选取接镶古籍《后汉书》、包背装古籍《永乐大典》、絮化缺损古籍《阙里志》、返铅酸化古籍《千家诗》、严重虫蛀古籍《妙法莲花经》五个案例,每个案例从原件信息、修复历史、修复方案、修复步骤、修复述评等[7]方面全面分析。
文献修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现场了解文献的保存环境、保存状况,探讨文献损坏的原因、表现症状;其次,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分组讨论相关文献的具体修复方案,“对症下药”,由教师集中评议;第三,让学生观摩图书馆文献修复人员的修复工作,通过“拜师学艺”,争取让学生有机会实践文献修复的具体方法,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当然,文献修复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消除对文献修复的隔阂感,并可以发现一些耐心细致,乐意致力于文献修复的“好苗子”。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实践教学还应该走向田野,让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散见文献。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3~5人组成一个小组,在学校周边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家谱、碑刻、契约等散见文献。家谱是研究家族文化的第一手材料,但一般只在家族内部流通,多数没有公开出版,民间收藏较夥。碑刻、契约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原始资料,在一些交通不太便利的地区还时有发现。如贵州近年发现的“清水江文书”,数量大,价值高,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并拟定一些选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术研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
总之,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切忌“纸上谈兵”,应注意开拓实践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進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1-304.
[2]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5-7.
[3]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458-488.
[4]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1-352.
[5]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五)C].北京:中华书局,1990:388-445.
[6]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4-104.
[7]张平,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述评[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