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通识教育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

2015-12-15刘立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通识教育

刘立萍

摘要: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具有的通识性,我们可从通识教育角度对其予以审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借鉴通识教育的做法,将“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识教育;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31-03

自05新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概论”)课程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效果欠佳等仍然存在[1]。本文认为,在“马原概论”课程中引入通识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对推动“马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其课堂教学实效性起到显著作用。

一、“马原概论”课程的通识性

通识教育(the general educa)19世纪初源起美国,其前身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the liberal education)思想,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当接受的非专业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其普遍性的理性、心智与人文素养,而非职业技能。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大学教育日趋专业化,专业教育以工具理性来看待和实施教育,通过教育把人培养和训练成“实用型人才”,但缺乏对价值意义世界的关注。仅仅只有专业教育,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带来信仰淡漠、价值虚无、情感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起教育界对于更完整的教育模式的呼吁。哈佛大学于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以及“全球性公民”。通识教育随之成为全球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从学科属性来看,“马原概论”课程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本身即具有通识性。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诉求,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资本论》所描述的新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归宿和目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六号文件,正式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克服教育日趋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弊端,弥合科学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分离,通过教育培养完全人格的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原概论”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骨干课程,对此责无旁贷。

这种通识性还表现在“马原概论”课程本身的学术性。长期以来,包括“马原概论”在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把“意识形态性”、“政治性”等同于“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误区,不注重“以理服人”,不注重把学科前沿理论问题转化成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内容陈旧,说教色彩浓厚,缺乏理论说服力。对此,通识教育“以通求识”的教育思路启发我们不可废弃“马原概论”的学理特色。罗索夫斯基曾指出:“核心课程中道德思考的教学并不是教导或传扬某一种道德或哲学,那是不正确的。我们的目的是‘讨论人类经验中重要的而且是会经常出现的价值与选择的問题,因为这些问题的回答无法仅诉诸情绪”[2]。“马原概论”课的教学应注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逻辑,要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去学习,沟通与整合人类的文明,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成熟、稳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马原概论”课程的通识性还体现于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西方国家通识教育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美国就非常注重通过通识教育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通识课程,把美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合作、诚信等道德灌输给下一代,建立以本国为主导的价值观。教育形式灵活,以渗透为主灌输为辅,实效性强。1995年康涅狄格大学罗珀舆论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广泛的民意调查,分析了美国四代人的信念和价值观。结果表明,大多数美国人的基本信仰、见解和主导价值观基本相同。在美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被广泛接受,从未因共和和民主两党的轮流执政而有所改变[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西方以通识教育来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学形式和方法,对于包括“马原概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教学实效性,改善教学效果应有裨益。

二、结合通识教育开展“马原概论”课程教学

“马原概论”通识性的特点启发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马原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马原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一般确定为“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4]。这作为一个导向性教学目标无可非议,但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显得较为薄弱,宜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予以细化以适应实际教学需要。而基于“马原概论”课程的通识性,又应以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作为课程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抓手。其中主要包括(1)关注学生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价值意义世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主导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建构,促使学生回归精神家园,坚守理想信念。(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健全心智,使学生掌握直面人生、直面社会所必须的个人生活领域知识、技能,发展一整套合理的道德和精神价值观念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文明素质。(3)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其自我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只有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马原概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在教学对象身上生根发芽,成为其人生体验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理论灌输的教条。

2.丰富“马原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力”和“素质”首先建立在“知识”本身的可靠可信之上,因此,在教学中充分突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内涵,从理论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做出辩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注意了以下方面:(1)结合马克思主义学界研究的理论成果。例如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性质,从马克思本人著作以及学界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并不热衷于抽象讨论“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他所谈论的物质性,往往是指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物质资料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等。可以说,在马克思的理解里,把“物质”范畴看成是表征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以及它赖以展开的一切物质条件、物质因素的本质的、具体同一的哲学范畴。据此,应以“实践”为核心来把握马克思的物质观。(2)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总结,同时也必然需要从自然科学中不断汲取营养。从教学实际来说,笔者面向的是理工科学生,他们往往“重理轻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持有轻视甚至怀疑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当前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物理学家霍金对于实在性的讨论、平行宇宙猜想、弦理论、膜理论等,这些观点不但更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更从侧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所具有的合理性。(3)结合西方哲学史,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西方哲学的总结和发展。例如在辩证法部分,介绍了黑格尔辩证法体系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解答。在认识论部分,介绍了西方认识论的两大理论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论争。通过这些通识内容的引入,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人类文明的土壤之中,我们追踪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更能看到它何以超越了传统,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4)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极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曾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丢掉传统,就等于割断了民族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社会道德观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在话语体系上也对社会大众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因素的引入,使学生在真理和价值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更大的认同感。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5]

3.改进马原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同样对于“马原概论”课程很有启发意义。课程不但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更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心智,深入学生情感和心灵世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反思和更加深刻的情感认同上。(1)重视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思维特色,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建立于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法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充分領略哲学的爱智特色。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德国古典哲学家独特的思辨哲学做一些说明。这些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使所教授的观点建立在较高的理论水平之上,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也是很有帮助的。(2)以学生为本位,课堂内外教学互动,将教学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十分关注课程中能够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发生共鸣的话题,引导学生不仅将课程当成一种知识学习,更当成一个分享生活共同成长的过程。如在认识论部分,我们从反映的创造性“引出一个生活中的话题:成长与个人心态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使学生从认识论这样的理论观点能够上升到“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以积极态度面对”的价值观命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观点,更是一种实践智慧,两课教学是一种知识传授,更是一种灵魂塑造。通过教师微博、微信等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师生交流以及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

三、通识教育与“马原概论”教学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可见,在“马原概论”教学中引入通识教育的部分内容及教育方法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起到显著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个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6]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课堂,进头脑”仍是教学的红线和焦点,“马原概论”课程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而非以后者来干扰前者。其次,在当今网络时代,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之外,把握年轻一代的心理趋势,与学生做到更好地相互了解和沟通,对于“马原概论”课程这门教书育人的学科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师除了专业理论素养,更需要开拓自身视野,提高自身人格境界,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以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蓬勃的精神面貌影响和带动学生。这也对包括“马原概论”课程在内的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晓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通识教育视角解读[J].茂名学院学报,2009,(4).

[2]黄禧祯.素质教育和哲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评论,2009,(3).

[3]任秋艳.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

[4]天津财经大学理论课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网站[EB/OL].

[5]习近平.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R].2014-09.

[6]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Z].2013-12.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通识教育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