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甜高粱秸秆饲料饲喂肉牛对比试验
2015-12-15白晶晶
白晶晶
(武威市畜牧兽医局,甘肃武威733000)
近年来,武威市加快调整农产业结构,积极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设施养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在养殖业中的比重,对饲草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造成全市饲草料资源严重短缺。为了解决全市饲草料短缺的问题,2012年武威市首次引进甜高粱品种,种植试验效果良好。为了充分利用甜高粱秸秆资源,并进一步探讨青贮甜高粱秸秆饲料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甘肃省陇原青年”项目,开展了甜高粱秸秆青贮饲喂肉牛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选择
采用塑料袋青贮法,用聚乙烯无毒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厚度0.2mm,外加一层编织袋。塑料袋宽66cm、容积为0.1m3、容量为50kg。选择茎秆含糖量和植株营养积累达到最大值即饲用型甜高粱孕穗至抽穗期收获的秸秆。
1.2 制作方法
将收获的无霉烂变质的甜高粱秸秆铡到2~3 cm,添加由武威红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微肠舒”——乳酸菌、酶复合制剂进行袋装青贮。按1 kg发酵剂发酵3t秸秆添加,在处理前将菌种活化,现配现用,每1kg发酵剂加温水10kg(水温30~40℃)进行活化4~24h备用,然后将活化菌液加入适量干净水(根据青贮秸秆实际情况和秸秆青贮数量确定)稀释均匀,均匀喷洒在秸秆上。秸秆水分含量控制在70%左右,利用打包机将秸秆压成长方体状,然后用聚乙烯塑料袋进行装袋后封口,再套上编制袋扎口即完成袋装青贮。
1.3 试验设计
1.3.1 试验牛选择 试验地点在武威市金绿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场。选择体重、年龄和膘情基本一致,未经阉割的1~2岁西门塔尔与当地牛的杂交一代,健康公牛12头,随机分成Ⅰ(试验组)、Ⅱ(对照组)2个组,每组6头。Ⅰ组饲喂青贮甜高粱秸秆,Ⅱ组饲喂青贮玉米秸秆(对照组饲喂已经制作的优质青贮玉米秸秆)。
1.3.2 育肥牛饲养管理 试验期55d。其中:预试期10d,在此期间完成驱虫、健康检查、饲料适应性观测。正试期45d。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各组均置于相同精料管理条件下,秸秆自由采食,满足供应,绝大数牛不再吃时饲喂精饲料(拌入饲草中),头均喂量1.5kg。精料配方为玉米52%、麸皮30%、菜渣10%、胡饼6%、骨粉2%。日喂粗饲料3次,精料早晚各1次,饮水3次(其它饲养条件相同)。
1.3.3 测定项目 采食量测定:在试验前、中、后期对每头牛进行3次采食量测定。测定方法是第一天早晨添草开始,直到次日早晨,每次添草均称量,最后清槽称剩余量,计算出一昼夜的采食量。
称重:参试牛在试验始中末连续2次早晨空腹称重。
2 试验结果
2.1 采食量测定
在试验中,2个组每天的精料全部吃完。粗饲料Ⅰ组最多,每头牛每昼夜7.03kg,比Ⅱ组(对照组)6.28kg提高11.94%;采食速度明显加快,Ⅰ组采食速度为49.15min/kg,Ⅱ组采食速度为60.38 min/kg。(粗饲料进食量及采食速率见表1)。
2.2 增重测定
由表2可以看出,Ⅰ组增重最快,头均日增重为0.862kg,比Ⅱ组0.766kg提高12.47%。(日增重见表2)。
表1 日采食量和采食速率结果 min/kg
表2 日增重测定 kg
2.3 饲料转化利用率
由表3可以看出,每增重1kg体重,Ⅰ组、Ⅱ组精料消耗分别为1.81kg、2.09kg,Ⅰ组比Ⅱ组降低消耗15.47%;粗饲料消耗分别为8.42kg、8.81 kg,Ⅰ组比Ⅱ组降低消耗4.63%,甜高粱秸秆经青贮后较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转化率提高,每增重1kg成本相对降低1.25%。
表3 饲料转化率及成本
3 结论
(1)饲用型甜高粱秸秆青贮后适口性显著改善,而且本身含糖量较高,育肥肉牛采食量增大,采食速度加快。日采食量Ⅰ组和Ⅱ组分别为7.03kg、6.28kg,Ⅰ组较Ⅱ组相对提高11.94%。采食速度明显加快,Ⅰ组采食速度为49.15min/kg,Ⅱ组采食速度为60.38min/kg。
(2)日增重Ⅰ组和Ⅱ组分别为0.862kg、0.766 kg,比Ⅱ组相对提高12.47%,每增重1kg体重,精饲料Ⅰ组比Ⅱ组降低消耗15.47%,粗饲料Ⅰ组比Ⅱ组降低消耗4.63%。每千克增重收益相对Ⅱ组提高1.25%。
(3)用青贮饲用型甜高粱秸秆育肥肉牛,增重快、饲料转化利用率高、育肥效果较好,同时青贮饲料制作工艺简便、易于推广,是育肥肉牛理想的粗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