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哲学及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5-12-15王红艳
音乐教育哲学及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影响
王红艳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安徽 马鞍山 243041)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在“审美”、“实践”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为 “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深化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在“实践取向”中促进人的成长,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以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高师;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5)03-0045-03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heated discussion comes in the field of music education of China about the aesthetic, practice and mult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MEP). A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aesthetic of MEP lays foundation for the lifetime learning, the practice of MEP makes more valuable the internal value of music education that is helpful to educatee’s development in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and the multicultural practice of MEP tends to take educatees as the foremost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项目:2011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音乐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81);2012年安徽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专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2012jyxm618 )
作者简介:王红艳(1967-),女,安徽宿州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
Research on the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usic Education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Hong-yan
(Centre for Teach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
Ma’anshan 243041, Anhui, China)
Key words: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MEP); normal colleges and unviersities; music education
新世纪伊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与此同时管建华教授提出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并倡导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这引起国内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十多年来对音乐教育哲学的讨论从未停歇,焦点集中在 “审美”、“实践”和“多元文化”上,多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碰撞对音乐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全面地了解音乐教育哲学,有助于指导教师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正确的行动,坚实的哲学基础,可以形成教师独特的观点和克服困难的策略”。[1]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
(一)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
2001年9月我国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此理论基础源于当代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提出,音乐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音乐是人类了解自我与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形式,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功能,音乐以其非概念、非语言的独特品质有别于其他认知过程,音乐和数学、语言一样是人们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他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是以音乐的本质和价值为前提的,最能体现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是它的审美品质,音乐的审美品质在于它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性、曲式之中。音乐教育要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基础和前提”,[2]因此关注音乐产生的音响效果对人生理和心理的触动,并进而产生音乐的审美体验,体现了人对客观存在的音乐本体的特别关注。
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理论指导下,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施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新课标,使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由过去长期服从于艺术之外的其他功能,向音乐学科本体价值的回归,音乐教育由过去的实用主义功能向音乐内在的本体功能转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强化了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因过多地关注音乐本体,缺乏人的生命价值的滋养而处于一种孤立、静止、绝对的音乐教育之中,忽略了人及与人相关的音乐文化语境,而世界各地的音乐或音乐产品因文化语境的不同,在感受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受到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强烈质疑。
(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
管建华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源自于埃里奥特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现任教于纽约大学的戴维·埃里奥特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实践哲学体系化的学者,作为雷默的学生,埃里奥特对主、客体二元分离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进行了批判,主张主、客一体的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他同样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取决于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音乐是过程与成品的复杂统一体,它不仅仅包括音乐作品、参与音乐的主体——人,它还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过程”。
埃里奥特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生活存在的差异性,认为音乐教育中“审美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人只有在音乐生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音乐的真正价值。因此,管建华说,“音乐教育哲学应该是‘解释性’的”,即以音乐教育实践所构成的各种关系为“语境”,来解释音乐教育的生成与存在。[3]可见音乐教育必须与人的生活相联系,“人”参与音乐“生活”之中,在动态的音乐“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价值才是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深化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得到我国音乐教育学者普遍认同。
(三)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源自于北美。加拿大布兰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韦恩·鲍曼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有力倡导者之一,更是后现代时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支持者。他认为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音乐和音乐教育在范围上比传统西方所使用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概念更加广泛。多元文化的音乐实践哲学显著特点是对其多元、变化和流动过程的社会与文化的认可。鲍曼批评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仅从音乐本体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他认为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将音乐与社会、历史、文化和语境的理解相脱离,并由此产生了音乐审美的局限性,而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境等内容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更值得学习和实践的,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将培养人们开阔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使人们在共享人类多元文化音乐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音乐文化。
另外,鲍曼的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坚持认为音乐教育还有社会功能、道德功能、文化承载功能等。他认为“教育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尤其与人们的性格、 特性、 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转变有关,同样,音乐教育也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4]此外,音乐教育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政治影响会贯穿整个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对人产生重要作用。可见鲍曼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关注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他所倡导的多元文化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将社会、道德、政治等多元因素纳入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教育的多种功能并存,最终起到培养人的作用。
雷默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是绝对需要的。这个专业的持续性的需要,就是从哲学上阐明专业所处的地位及发展方向,并提供一个共同的基准点,以便产生新的思想和不同意见。”[5]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 “母机”,积极探讨音乐教育哲学前沿研究成果,并不断渗透于教育教学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二、不同音乐教育哲学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为 “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百余年来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基本是服从于艺术之外的其他功能的,即音乐教育曾为智育、德育、甚至健康教育服务,当然这种状况并不仅仅存在于我国。雷默曾就音乐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的非艺术化事实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指出:“音乐教育向来是,目前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 ”[6]当音乐教育服务于其他教育之时,音乐教育必然沦落到可有可无的边缘境地。音乐教育只有回归到音乐上来,才能够真正体现音乐学科应有的地位和价值。音乐的本体形式是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载体,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须经专门音乐能力的强化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分享。
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曾一度过分关注音乐基本理论的灌输,以及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略音乐的审美体验,漠视音乐对人情感上独特的养育功能,以至于就技能讲技能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长期存在。当音乐孤立于技能之外,失去了音乐表达情感的内在主旨,致使音乐教育变得苍白而无力,便丢失了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新世纪以来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使高师音乐教育回到音乐的本体价值上,它强化了音乐及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音乐教育要使人能够达到终生学习音乐的目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音乐的本体价值得以凸显。在这一点上埃里奥特也持有相同的观点:“音乐和音乐教育有很多价值,只有当我们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素质达到了音乐创造活动和音乐听觉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的水平时,这些价值的重要性才会充分体现出来。当我们的音乐素养达到了音乐作品内容所要求的水平时,我们才能够获得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中最核心的价值:享受音乐、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和自尊自爱。”[7]高师音乐教育在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的指导下,重视与音乐审美品质密切相关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性、曲式,以及对音乐作品客体分析与解释的学习,才能产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感受。以音乐的本体价值为基点,将音乐回归于人类情感生活的重要位置,将音乐定位为人们情感生活不可或缺的独立价值,有助于培养未来教师良好的音乐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音乐的习惯,同时为终生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在“实践取向”中促进人的自我成长
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要通过发展学生个体的音乐能力而使其能够达到使用建构性知识的目的……虽然,描述性知识对于音乐能力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音乐教育中,其相对于程序性知识来说,处于第二位(次要)。”[8]用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指导高师音乐教育,在音乐“活动”中重视学生音乐知识的内化,并在人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建构新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不断成长。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关注人参与音乐生活的动态过程,此时“人”、“生活”、“过程”处于动态的关系之中,它们相互作用、不断深化,从而使音乐教育价值得以实现。此时音乐教育中音乐理论或专业技能只是必备的专业基础,不再是主要的学习目标,这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人的主体创造力,对于“参与音乐”和具有能动性的“人”的关注则更为重要,同时这里特别重视人参与音乐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在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指导下,深刻认识到人的音乐性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过程,人只有在过程中所“生成”新的内容,这才是音乐教育追求的真正目标。
(三)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以“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鲍曼的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建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上的,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重视与音乐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境等多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对高师音乐教育而言,在多元与多变的世界里培养学生持久创造力,需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音乐视界,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音乐体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潜能和教学含义是培养学生在区别和差异中宽容而有效地学习,它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指导意义还包括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充分重视,以及对世界不同民族音乐的广泛关注。
另外,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三、结语
高师音乐教育需不断把握音乐教育哲学前沿,将前沿研究成果应用于音乐教育教学之中,促进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新世纪以来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审美哲学、实践哲学和多元文化实践哲学,实际并没有绝对的相互对立,他们都有共同之处,是对音乐本体价值观的一致认同。借鉴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对当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埃伯斯特, 查理斯· 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M].刘沛,任恺,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43.
[2]Reimer, Bennett. Put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to Work [J].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 1972, 6 ( 3): 99-108.
[3]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9.
[4]管建华.鲍曼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新实用主义哲学趋向简析[J].中国音乐,2009(3):13-19.
[5][美]内贝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12.
[6]雷默. 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油印本,1982:121.
[7][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14.
[8]David J· Elliott ed.PraxialMusicEducation:ReflectionsandDialogues[ 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11.
[9]管建华.埃里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J].中国音乐,2011(3):15-24.
(责任编辑文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