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实挑战及理论思考

2015-12-14郭丽兰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对策

郭丽兰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非常多,其中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分析,也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讨论。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遭遇的挑战进行研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理论思考提出实践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9-0010-04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168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学习非常热,怎样看待核心价值观在践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寻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精神层面的道德缺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慢慢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架虽已初步形成,但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率低,社会凝聚力不强。首先看两份调查问卷中的相关数据①:第一份问卷是2009-2010年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新时期广东省领导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调查”。②其中有一项是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命题的判断,表示同意的有57%,而表示“不同意”和“说不清”的达到42%。可见在当代领导干部中,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所动摇。既然不信共产主义,那信什么呢?前些年《南方周末》的一份数据引人深思,即“官员和公众对求签等四种迷信活动的信任程度”,选择曾经信任的比率高达28.3%和26.7%[2]。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我们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最初的信仰,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者有之、心为物役名利至上者有之、信念动摇精神空虚者有之,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作为中国社会政权的中间领导层,如果理想信仰出了偏差,那么能力越强、职位越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破坏力就会越大。

另一份问卷是2012年下半年,在广东行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③,其中一项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选择,统计结果显示,表示认同的只占34%④,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物质、金钱主导地位的认同,选择表示认同的占比44﹪。在回答“你最欣赏的关于人生价值”的说法中,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首先就是为了挣钱”的占52%,这些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青年学生们关于人生、价值、理想的想法与传统价值理念相去甚远。

2.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泛滥。经济和资本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而随之带来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直接影响着中国一代或几代人,影响着中国整体的价值倾向。当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马诺那句“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成为全民热点话语,一个本勿需争论的价值判断却在网络上反复讨论。

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山东的毒姜事件,从假羊肉事件到毒胶囊事件,功利主义从市场领域蔓延至公共服务行业。广东省卫计委廖新波“波子哥”前两年有篇著名的博文“要尊严,别学医”,揭示了医疗行业由于医患关系紧张而面临的“高风险”尴尬境地。教育历来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行业,可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学术造假、买卖文凭案件,让人们对教育系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学风浮躁、急功近利扰乱了原本平静的学术圣地。这既是自身道德观、价值观的缺失和错位,同时也源于GDP指标的扩散化,量化的评价指标加剧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医院医治的是人的身体,教育塑造的是人的心灵,如果人的身体得不到救治,心灵得不到慰藉,则无法营造基本、安全的生存和人文环境,社会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将大打折扣。

3.理想目标与现实存在差距。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中,从国家层面看,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词。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这些目标越来越近。2010年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列居世界第二位,连续二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增长了130多倍。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APEC等国际盛会,当面对汶川地震、尼泊尔地震、也门危机时,我们表现出极强的宏观控制和应对能力。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中投资和扩张的风险、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红利衰减和老龄化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攀升,社会利益阶层的固化和对继续深化改革的拒斥,社会中下层向上层的流动愈来愈困难、“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腐败的问题等等。同时由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速度快、时间短,问题爆发也更集中、更严重,面临的困难也更严峻,“公平、公正、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难以得到有力的实践支持。

4.道德与价值观践行的现实偏差。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引发国人热议,结尾一句“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引发国人对道德问题的深思。但春节刚过,深圳某外企女经理在地铁口晕倒后死亡,卧地长达50分钟,没有人敢上前救助。最典型的是2011年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小悦悦连续被面包车和货车两次撞倒和碾轧,18位路人先后经过,但都没有施以救助,引发了2012年全民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成为当年两会的头号热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道德信条在现实面前变得那么脆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产生困难。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了人们信仰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进入现代的工业国,从农业社会向城镇、城市化转型,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形成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的国内环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领域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革,利益格局调整,生活方式剧烈变动,都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巨大影响。

在长达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进程中,“儒释道”三者合一,成为中国最典型的信仰文化。“仁义礼智信,恭宽厚信敏惠”是“君子”为人处事的规范,“礼”、“德”成为中国宗法社会的典型特点,也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的根源力量。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救亡图存的种种探索,革命先驱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中国不能像西方一样,顺利进入世界现代化?从最初对器物层面的反思,再到制度层面,直到文化层面的反思,结论直指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结构。在五四运动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提倡新文化,破除旧文化”、“打倒孔家店”成为时尚,中国几千年赖以生存的道德体系和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冲击。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破四旧”、“批林批孔”,砸佛像、砸孔子塑像、砸牌坊,“文革”迅速切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色“主义”迅速涌入中国,西方价值理念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瓦解着中国道德和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和基因。同时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人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快速化、无序化给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2.制度性问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支撑不力。中国社会目前处于急剧转型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制度性问题,这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如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等。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加深了社会对道德、价值观信条的怀疑。如2006年后发生了多起老人跌倒而无人搀扶,导致老人受伤甚至死亡的案例。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在近十年内发生的若干起类似事件背后,是否存在着共通的社会问题?是否存在着社会的制度性原因?这有待人们去深入分析。

3.思想认识的偏差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导向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中遭遇困境,与历史变迁、社会制度的现实支撑有关,同时也与整个社会思想认识的偏差有关。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影响,对现实利益的盲目追求,使有些人思想消极、产生困惑,认识不清楚方向。正确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

在利益的驱动下,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诱惑下,市场经济中唯利是图、功利化、拜金主义、享乐利己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正确的价值、信仰却迷失了。人与人之间没有基本的诚信、没有了道德底线,信仰迷失、诚信缺失、敬畏之心丧失,道德秩序失范。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对价值理性、道德秩序的漠视导致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失衡。人与世界的和谐包含三个维度,即人与自然、“物”的和谐,人与社会、他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当下人们更多地看到人与物的关系,而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注太少。工业文明的车轮、市场经济的大潮、资本的侵蚀,导致人被“异化”,人们迷失在这个充满物欲的消费社会中,忘记了人之为人存在的形而上意义。伴随着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和交锋,如何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正视和重视。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路径思考

在诸多现实挑战下,如何让核心价值入脑入心,特别是让人们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做的重点工作,这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内聚力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若干次讲话中反复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问题,他提出,应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

1.理论融入大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领,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一方面,深挖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内核,整合优秀文化中共通的价值理念,为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在整合包容古今中外文化的同时,凸显自身的民族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话语形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用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显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实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根植于百姓之中,从小微处入手,践行之。

2.宣传教育:重塑理想信念、解决价值观的思想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工作,原有宣传体系起着主导作用的同时,仍存在若干问题。如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枯燥的理论“灌输”,“高大上”的道德典型离百姓实际太远。如今宣传方式已慢慢发生变化,更多地从平凡人物、从身边事、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弘扬正能量,如“最美托举哥”、“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内容、主体和载体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转化为老百姓明白的语言,用词精炼、简明扼要,既有历史传统的教育,又有现实生活的教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百姓的生活、工作、学习。用模范、榜样的力量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从小事、细微处入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产生情感的共鸣。

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升。要加强意识形态战线的队伍建设。2014年10月出版的《辽宁日报》刊登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⑤对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质疑,该文将“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存在的三类问题进行了概括,即缺乏理论认同、缺乏政治认同、缺乏情感认同,其中的论点和论据尽管有些夸大,但毕竟客观上反映了目前国内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目前国内对意识形态从业人员的重视不够,意识形态工作者本身很难对工作保持持久的热忱。要重视意识形态从业人员,从政策导向、制度体系、物质支持等方面加大投入和保障,建设一支真信、真懂、真用、高水平的核心价值观宣传队伍,让宣传教育者真正起到“正能量”传播机的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