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形势的理性反思及建议
2015-12-14宋帅官赵玉红
宋帅官 赵玉红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一、对辽宁当前经济形势的理性反思
2015年一季度,辽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垫底。这说明当前辽宁的经济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我们要想走出低谷,首先就要分析我省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才能在东北新一轮振兴的大好机遇下,抓住机会,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从过去实施振兴战略十年过程和当前辽宁严峻的经济形势来看,存在以下几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重要问题。
反思一:辽宁振兴十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为何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
从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来看,2003年至2013年振兴十年间,辽宁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增幅12.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7%),2013年辽宁经济增速8.7%,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然而,从2014年开始,经济开始走低,第一季度经济增速7.4%,与全国持平,上半年经济增速7.2%,比全国低 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经济增速6.2%,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全年增速5.8%,比全国低1.4个百分点;2015年开始,经济呈现断崖式下滑,第一季度经济增速1.9%,比全国低5.1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垫底。值得关注的是,对全省经济贡献较大的工业经济下滑明显,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这一指标来看,2013年增幅 9.6%,与全国基本持平,2014 年增幅 4.8%,低于全国3.5个百分点,到2015年第一季度下降5.9%,低于全国12.5个百分点。从辽宁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辽宁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比较稳定,自2013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增幅也总体平稳。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导致我省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工业发展出了问题,尤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出现了严重下滑,亏损面超过50%。
反思二: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的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全国普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为何对辽宁的冲击最大?
从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经济运行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加大,国内生产总值增速7%,增幅连续出现回落,31个省份中只有重庆和贵州增幅超过10%。其中东南沿海几个发达省份经济增幅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基本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特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四个省份的经济增速分别为 7.2%、8.4%、8.2%和 7.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省工业增加值增幅8.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40%,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60%,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辽宁工业增加值的增幅、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等与这些省份拉开了差距。另外,广东、江苏、浙江以及山东的服务业比重分别占 52.4%、48.5%、51.5%和 47.7%, 均超过了工业比重。 而辽宁2014年服务业比重41.8%,比工业低8.4个百分点。很明显,辽宁主动适应新常态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自身内功没有练好,过去十年只是靠拼投资、拼能源、拼土地赢得了繁荣,而如今辽宁投资、能源及产能、房地产等出现了问题,受到市场较大冲击也是情理之中。
反思三: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危机之后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这一历史规律,为何辽宁的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发展起来?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的同时,掀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热潮。辽宁省政府2010年下发了《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确定了辽宁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装备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业、新医药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产业、生物育种产业及高技术服务业等九大产业。与此同时,各市也积极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确定了各自的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然而,实践证明,在发展中往往喊得多,做的少,规划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目前我省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省级高新区。然而,高新区发展并没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目前辽宁国家级高新区内企业总数为21000家左右,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406家,仅占总数的不足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仅占园区GDP的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差距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国家4万亿投资和我省配套政策的刺激下,传统优势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张,投资出现膨胀,直接导致我省不但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反而逆势增长,从而忽略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储备。
反思四:辽宁十年振兴喊了十年体制机制创新,为何辽宁仍然存在很多体制机制矛盾,最难啃的“骨头”在哪里?
辽宁实施振兴战略十年来,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焕发出一定市场活力。然而从辽宁当前发展阶段来看,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仍相对滞后,深层次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一方面,政府“有形之手”限制了市场活力。新古典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竞争机制下能不断获得 “自生能力”而获取利润。而受计划经济惯性思维的影响,辽宁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对企业自身发展行政干预较多,消防、安全生产、环保、检测等处罚较多,给企业带来严重税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中重引不重服务,重商不重文,重物轻人等理念没有转变,缺少科学评估和战略规划,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空城鬼城等现象比比皆是;招商引资中过度注重税收导向不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导向,工业污染项目代替了农产品加工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房地产项目代替了服务业集聚区项目。最后,国有企业改革不够彻底。国有企业一股独大仍未解决。以辽宁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为例,沈阳机床国有股占90%以上,沈阳鼓风机占70%以上,华晨金杯和中华汽车国有股近100%,大连船舶国有股占45%。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另外,辽宁国有经济布局仍偏重于重化工业,轻工业、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偏轻。除农产品加工业以外,各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其中冶金产业占70%左右,石化产业尤其是原油产业占90%左右,装备制造业更是国企云集。这样的产业布局很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影响。所以,从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来看,辽宁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任重道远。
反思五:十年振兴使辽宁工业化水平接近沿海发达省份,为何服务业发展没有及时跟上?
实施振兴战略十年来,辽宁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反映工业化水平的工业化率、人口城镇化率及人均GDP等指标接近于沿海发达省份。但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一直是辽宁的短板。辽宁服务业就业比重从2003年的37.1%上升到2013年的44.1%, 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3年的41.4%下降到2013年的38.7%,这充分说明辽宁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十年来,我们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务业定位问题。我们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只注重传统商贸服务业项目的引进,而不注重工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使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如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发展滞后;旅游产业缺少品牌影响力和特色;对新兴经济业态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所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一个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工业化城市化质量的根本保证,没有现代服务的支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必将昙花一现,不可持续。
反思六:辽宁民营经济发展为何相对滞后,是全国“国进民退”的样本?
近些年,辽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营经济总量占经济总量的60%以上,吸纳就业人数比重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以上,但却分布在30几万户民营企业和140余万户的个体工商户中。民营经济规模小,集中度较低,竞争力不强,越来越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短板。这也可以从我国民营经济布局体现出来,2014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中,辽宁仅9家上榜,100强中仅大连万达集团一家,绝大多数企业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区。相应的,辽宁省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数量多,国有资产分布广,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最大存量资源。2014年辽宁纳税百强企业中,本土培养出来的民营企业不足十家,绝大多数都是央企和国企,和一小部分的跨国子公司。所以,从这点来看,辽宁确实呈现“国进民退”的态势。而且辽宁是全国产能严重过剩的“重灾区”,与国有企业的集中布局、民营经济不够强大不无关系。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定是缺少发展壮大的“土壤”,即市场环境。近几年辽宁高校毕业生净流出,优秀本土企业远赴长三角地区投资发展,看重的就是当地投资政策比较灵活,市场环境较好。而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以外,政府公信力、公务员的工作作风、相关产业政策的灵活性等方面都亟须提高。
二、对辽宁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建议
建议一:消化过剩产能,激发经济内生增长活力
从经济运行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低迷的状况反映出当前经济内生增长乏力,这不仅仅是经济周期调整的问题,更反映出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过度投资在实体层面累积为过剩产能,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应该说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近年来应该说对严重过剩行业我们一直在调整,但调整进展缓慢,这有重工业本身接受信号反应慢的原因,不过我们自身对调整不积极,大家都寄希望于别人减产自己不减产,毕竟调整会带来企业关闭、人员安置、债务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想在一定时间内使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的退出和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有具体的支持措施来配合:对于过剩产能中的优势产能,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开放的思路转移过剩产能,增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下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不仅仅局限在对外出口方面,还要依靠对外投资带动企业转移过剩产能,企业的目标市场不仅是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还要向周边国家和新兴市场直接投资转移过剩能力;对于确实是落后的产能,要通过淘汰、整合实现转型升级,省里要有支持严重产能过剩企业退出转型的资金支持,或者考虑向国家申请这笔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于企业退出或重组减少产能的补贴、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培训补贴等。
建议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
要重视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一些特色优势并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如智能机器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要促进进一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突破口,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定制化发展,重视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趋势,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全力推进“互联网+装备制造业”,使生产质量和效率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支持发展军民融合企业,利用我省是军工产业主要聚集地,实现军民融合、军工产业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有利于地方产业发展的全新体制。考虑创建东北军民融合领域科技信息平台,由东北三省优势产业领域和军工背景的中央企业合作,依托军工集团的强大技术与资源优势,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资源、信息和需求服务,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好支撑辽宁工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
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要紧紧抓住当前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氛围,创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让辽宁民间创业、创新的内生发展动力充分释放,在市场中孕育更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
建议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
“十三五”期间辽宁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集聚效应将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将提升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转型等都将给服务业带来更多的需求。随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未来将主要靠知识创造和自主创新能力驱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将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支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知识型服务业产生更大需求,现代服务业将与第二产业互相推进发展。
辽宁应该丰富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更多的从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更多的采用间接的、市场的手段引导;政策手段要更多的着眼于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认真梳理和把握国家、省和市已出台的有关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好用足现有政策。按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消费性服务业便利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围绕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进行政策创新,出台优惠鼓励政策。要把政策落到实处,明确各项政策的实施主体、操作办法及责任部门,并向社会公示,建立政策协调落实机制。
建议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及转变政府职能步伐
打破老工业基地传统思维的桎梏,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刀阔斧推进简政放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形成更加符合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体制机制。把解决深层次矛盾作为根本目标,全面消除微观经济运行的障碍,提升行政服务能力,给企业松绑,全力打造适宜企业投资、成长、壮大的经济环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全面激发社会经济细胞活动力,释放老工业基地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形成。
政府的服务意识在增强,但仍存在体制不顺等带来的问题。比如行政管理职能不清,出现政府功能交叉;各部门之间不沟通,各种调研表反复填写,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做事流程不清晰,让企业无所是从。从政府服务环境看,主要是要改善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内容。应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设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简化和明晰办事流程,切实从企业角度考虑提供服务;要从更长远的发展考虑,不与企业争眼前利益;注重从改善生产环境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和完善服务内容。
建议五: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强科技前瞻布局,更加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性应用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重大课题,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创新的引领作用,打造若干个指向明确的世界级研发中心。积极争取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重大装备技术、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技术等地区产业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开展定向性研究,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性、共性技术,逐步扭转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的局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热情。加快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建设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东北亚创新中心。
建议六:重视新常态下新需求,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期间辽宁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势在必行,致力于城乡协调发展、内涵集约发展和功能提升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为了提升和改善进城农民工和既有城市居民的综合生活质量,新一代基础设施比如地铁、地下管网、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互联网+等等,这些投资需求在辽宁主要城市群与核心城市都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有效拉动,应尽可能让原来计划开工的一些重大项目提前开工并推进。
发现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健康服务、老龄化社会产生的银发经济、养老产业等等都是未来一个阶段新的消费热点,此外随着收入提高,文化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在提高,要通过提高供给水平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以及提升我们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满足和匹配这些消费和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