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2015-12-14曹小铃
曹小铃
摘要:学生为何怕写?其原因有几个:一是学生没有“生活”,二是学生的语言储备不足,三是学生的情感酝酿不足,四是学生的习作动力不足。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他们的习作动力,锻炼他们的写作意志,是习作教学成败关键中的关键。
关键词:习作;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39-02
一、小学习作教学低效原因浅析
小学作文难,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众所周知。学生怕写,教师怕教,作文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典型的“少慢差费”的“老大难”项目。
学生为何怕写?其原因有几个:一是学生没有“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现代教学论认为“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可是我们的学生每天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周末也被参加这个班那个班所占用,枯燥的学习已逼得学生根本接触不了“生活”。没有贴近儿童的生活,习作就成了无言之水。二是学生的语言储备不足。学生能否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作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储备。语言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没有较好的语言储备,学生纵有满腹情感,也只能干巴巴直统统地吼两句完事,好比《红楼梦》里薛蟠对诗,最后只能是“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三是学生的情感酝酿不足。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多的是情感的抒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是说,写作是由内而外、有感而发的,是作者先有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从而产生倾吐欲望的过程。小学习作教学,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老师命题,学生被动写作。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种被动习作的过程,缺乏情感酝酿,成为了一种痛苦的煎熬。四是学生的习作动力不足。纵观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孩子,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习作有较浓厚的兴趣。如何变“要我写”而为“我要写”,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他们的习作动力,锻炼他们的写作意志,是习作教学成败关键中的关键。
二、解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解决作文教学低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多读多背多积累,解决学生语言储备不足的问题。这里的“读”,不仅是指阅读,也指朗读、诵读。这里我们更多地来谈谈学生的阅读问题。
对于阅读,“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这个阅读量是多还是少呢?就以在校时间来算,两个学年在校时间20个月600天,按照“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一、二年级学生每天阅读量仅为83字,三、四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666字,五、六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1666字(相当于3篇500多字的作文)。如果按照全年时间(365天)来计算,每天的阅读量还要少很多。所以,“课标”规定的阅读量是非常保守的,是一个连“温饱线”都达不到的要求。不过,请大家注意,这里还有一个“不少于”。可见,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仅仅是个基本量。学生的阅读量应该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而当前语文教学,依然存在大量分析讲解、大量做练习题的问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很多孩子的阅读量甚至连“新课标”规定的“保底”量都达不到。学生的语言储备以及语文能力、作文能力又从何谈起?
除了阅读数量不足外,学生阅读的质量更令人担忧。目前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严重不足,而现有的藏书中,很大一部分并不适合学生阅读,有些是滥竽充数、为了“上等级”而买来凑数的书刊。有些学校即使藏书较多,其利用率也不是很高,学生踊跃借书的氛围尚未形成。目前很多学校推行“班级图书角”活动,建立“书香班级”,但那些由学生自由“捐书”拼凑起来的图书,其品质也参差不齐。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他们手中拥有的,或者说学生中“流行”的书籍,很大部分是一些“脑筋急转弯”、“爆笑校园”、“校园幽默”以及一些漫画、卡通书,有些“游戏攻略”也在学生中大行其道。有些孩子喜欢阅读一些《国家地理杂志》、《十万个为什么》或科学类,或军事类、体育类、汽车类的杂志。还有些孩子也在阅读文学作品,却受网络文学的影响,喜欢阅读类似《斗破苍穹》、《大罗大陆》、《狂神》之类的魔幻小说以及一些只重情节不重品质的“校园小说”。
某些人生箴言中有这么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站在阅读的角度,站在语文对人的培养的角度,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
从2005年开始,著名作家、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在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福建、深圳等地,走访了100多所中小学,进行讲演并深入调查了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
他说:“现在的孩子手头上都有一些书,但这些书十有八九都是一些在我看来不值得一读的书。它们只是满足了小孩的一些欲望,是在一种很低的层次上来满足的。
他还说:“这些书,一对他们的成长毫无用处,甚至会造成伤害。这不仅是思想上的伤害,情感上的伤害,还有智力上的伤害;二对他们的写作也都毫无用处,不仅仅没有用处,还会伤害他们的原创力和天然语感……那些烂货只能将这个孩子引导到一个与作文越来荒疏的地域中去,他的语感一经破坏,恐怕这一辈子就别再指望他能写好文章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书没有文脉。”
那么,孩子该读怎样的书呢?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为他们遴选出一批典范性的优秀童书,比如低年级可以阅读经典图画书,如《逃家小兔》、《爱心树》、《古利和古拉的故事》、《魔奇魔奇树》等,还可以给他们读故事,从而引导他们阅读优美隽永、富有童真童趣和人文哲思的故事书,比如《小猪唏哩呼噜》、《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以及《安徒生童话》等。中高年级依然如此,要选择中外著名的童书,比如获得“安徒生奖”、“纽伯瑞奖”的图书,以及流传于各国历久不衰的经典童书,如《木偶奇遇记》、《绿山墙的安妮》、《小王子》等。“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引导孩子读好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不仅仅为了写好作文。
对于阅读,很多老师、家长以及孩子都有一个困惑:孩子读了不少书啊,怎么他的作文写不好?这里有一个误区,有人以为只要孩子读书,作文就能写好。这是错误的想法。先不说写好作文还有观察思考以及情感参与,就拿读书来说,书的好坏决定了其语言储备和审美品质的高低。此外,杜甫说得一针见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有一个字:“破”。要读“破”万卷书,下笔才能“如有神”。“万卷”,指的是阅读要达到一定数量,量变引起质变,这里讲的是阅读的广度。“破”,指的是重复阅读,讲的是阅读的深度。一本经典好书,要让其中的经典语段篇章烂熟于胸,作文时,方能“融于心,调度于笔”,才能下笔千言,滔滔不绝,如有神助。
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孩子在阅读上既没时间,又没精力,更没兴趣,哪里谈得上“好书不厌百回读”?
那么,如何开展大量阅读呢?(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把课堂分析讲解的时间腾出来,给学生阅读的时间。(2)推荐阅读书目。我们给出一批优秀书目,极力引导家长购买并指导其进行家庭阅读。(3)营造阅读氛围。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掀起阅读热潮,要定期检查、竞赛、评比,设置各种阅读奖项,表彰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要让孩子在优秀书目的阅读中有风光,有荣誉,有“面子”,有成就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4)每个学期挑选出一两本经典童书,开展一两次(或两三次)“班级共读”活动,通过“班级共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深层次阅读,学会如何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品析语言,使学生获得高层次的阅读快感。(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好书进行阅读,逐渐做到个性化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阅读——这种看似慢实则快的做法,符合了语文教学“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符合了作文规律,是解决“作文难”的最终途径。否则,欲速则不达,作文高耗低效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2.多写多练多提高,解决学生写作量不足的问题。如何多写呢?这里介绍一些老师的优秀经验。
一、二年级,可以提倡孩子写“悄悄话”。让孩子对老师说“悄悄话”,孩子非常喜欢。“悄悄话”极富生活情趣,极有童真童趣,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畏难情绪。事实证明,写上一段时间,孩子的“悄悄话”,由原来的一两句,成为一段、几段话。当然,老师不要忘记评价、激励、奖励措施。
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1)提倡每节课腾出五分钟进行写话(写作)训练。写的内容可以是连词成段(类似于造句或造段,适用于生字词教学课),也可以是对课文片段的仿写、对课文的续写,或写各种感悟,等等。每课一练,积少成多,由生到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能力将逐步提升乃至熟练,下笔成文的能力逐渐形成。(2)提倡日记写作。不一定每日一记,但可以较为频繁地安排学生进行写日记(一周三记或四记、五记,不宜过少)。对日记的要求,开始以随笔性质为主,等学生作文能力提升、作文兴趣巩固后,可适当地进行给范围日记、命题日记训练。日记也需要指导语点评。可以从日记内容(选材的指导多侧重于阳光积极的内容)、日记语言、日记技巧(要求学生一事一记,一记一重点)等方面指导点评。(3)不必过于注重或单纯注重单元作文训练。这种全国“一刀切”的单元作文内容,并不一定适合当地学生实际。要坚信:学生在大量阅读与大量写作实践之后,到了高年级,他们的作文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多表扬多激励多发表,解决学生作文动力不足的问题
学生作文动力的问题,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作文教学形式,如愉快作文、生活作文、快乐作文等,都是建立在大量激励的基础上的。比如,著名教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就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上的。他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短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机制,构建了“班级作文周报”这个平台,以此激励学生写作、修改、投稿、发表,使学生获得作文成功的体验。完整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动力,巩固了学生的作文意志,使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获得了名副其实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