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助理班主任制度长效机制研究
2015-12-14潘中祥
潘中祥
摘要:助理班主任制度作为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但也存在着为了“应急”而使用等功利主义倾向。建立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长效化的助理班主任制度,符合学校、新生、助理班主任三方面的利益。本文主要通过学校、助理班主任自身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建立助理班主任的长效机制,进而来破解助理班主任制度存在的问题,以期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助理班主任;长效机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13-02
助理班主任(以下简称助班)是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班级建设和班级事务的兼职组织者和管理者。高校助理班主任制度是在校大学生自我锻炼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的途径之一,是大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学校以及各方面的重视。
一、“助理班主任”管理模式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随着高校扩展和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短时间内高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衡。高校为了减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开始在高年级的学生群体中选拔优秀的学长,给低年级(主要是大一新生)担任助班,辅助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大一新生有491人,由我担任年级辅导员,编为16个行政班,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辅导员配备与学生比为1∶200的比例。工作难度之大,任务之重,事情之繁远非一人所能及。助班既作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又作为班主任是管理者;既能站在学校和老师层面来执行学校政策,又能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学生感受;因此,更容易找到工作突破点和结合点,工作力度和成效具有很强的优势。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助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班级建设、学风管理、学业指导等方面。可以说,助班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能够较好地实现“上下沟通,左右交流”,助班已经成为了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
2.问题。助班制度在现实中,有许多高校都在采用。但是该制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明显的“应急”色彩,使得该制度的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重选拔使用,轻培养管理,助班往往新生入学期间都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但有的助班逐渐与所负责班级同学的交流减少;理论不足,经验缺乏,容易按照自己成才的模式指导学生,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角色模糊,容易越俎代庖,处事不公;精力不够,时间冲突,学习与工作关系处理不当,导致部分助班的成绩下降;管理队伍结构不稳定等。总之,目前助班制度存在机制不全、责任不明、队伍不稳、动力不足、定位不准、时间分配不当等问题,影响了助班制度健康发展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出现以上种种问题,是因为在现实中,助班被视作管理学生的工具和手段,当作学管队伍“临时性”和“应急性”补充。事实上,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助理班主任制,仍然属于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范畴。[1]只有将助班队伍的建设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范畴来加以建设才能克服短期使用的功利主义倾向。
二、建立助理班主任长效机制的对策
破解目前助班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凝聚各方的利益加以化解。长效机制需要将助班的培养与学校的学生管理以及育人工作有效结合;需要将助班的培养与助班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长远发展相结合。长效机制需要对新生长效,同时也需要对助班自身发展长效,激发助班在之后的工作中保持较长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和创新动力。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实现学生自身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下分别从学校和助班的角度谈谈如何建立助班长效机制。
(一)学校的角度
1.健全选拔和考核机制。为了使助班能为自己班级的学生提供细致、细心的服务,往往在选拔时候倾向于本专业的学长带本专业的学弟学妹。在这个大前提下选拔助理班主任还得兼顾几点:专业分布比例、男女助班比例、运动类与艺术特长类比例、出国深造和留内地考研深造比例、党员学生与学生会学生比例、学霸型与社交型比例、创业型与就业型比例等,只有将多种人才兼收并蓄,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具有各方面素养的助班团队。之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选拔助班,主要考虑到学生对未来的多种需求。有的学生想出国,或许本班级的助班没有出国的打算,但可以求教其他班级的助班帮忙;有的学生以后想考公、考研、创业等也可以找有这些特长的助班进行咨询。总之,在选拔的时候就要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光选拔没有考核,不利于队伍的健康发展。考核办法主要针对其工作过程和工作业绩两方面制定全程跟踪,阶段性考核,对工作中的业绩及失误等进行总结、分析、研究,以期改进工作。
2.完善培养机制。在了解班级成员的时候,助班难免会以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去了解和认识班级成员,这就会出现情感效应偏差、定式效应偏差、权威效应偏差等情况[2],所以助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助班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助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助班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个培训可以通过建立助班论坛以及助班例会为载体,加以落实。
3.规范管理机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浙江科技学院学生班级助理班主任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浙江科技学院学生助理班主任培训制度》、《浙江科技学院学生助理班主任量化考核表》、《浙江科技学院优秀助理班主任评定办法》,从选拔、培训、考核到评定等环节做好助理班主任队伍建设与培养,这也是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同时,每位助理班主任还配发了助理班主任工作本,要求助理班主任对自己所带班级每个学生有个清晰的了解。工作本里的内容就包括《学生情况登记表》、《学生干部登记表》、《学生寝室成员表》、《课程表》、《班级工作计划》、《班级工作总结》、《获奖学生登记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名次(奖)登记表》、《学生违纪情况登记表》、《学生平时表现记实登记表》、《下寝室记事》、《班会记事》、《班级活动记事》、《重要事件记录》等。如此事无巨细的目的就是让助班制度规范起来。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助班比辅导员和班主任还了解本班级的同学情况。实行助理班主任制度以来,我院的学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4.建立物质保障和激励机制。由于助班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联系学生,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比如电话费一项就成为助班们的一项重要开支。因此,一定程度上,学校给每位助班发一定的话费补贴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减轻助班的经济负担,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而我校的做法是将助班这一工作纳入到勤工助学的体系中,由学生处统一发放工作津贴。学校这样持续稳定的经济投入是助班制度长效机制建立的物质基础。物质保障只是基础,也并不是每个助班都需要那份勤工的岗位,更多助班是有精神上的追求,希望通过助班岗位来锻炼自身。学校可以对担任过助班的同学在评优评奖、入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才能取得长效。
(二)学生角度
1.既要出力又要出色。助班要唱好两“出”戏,一是出力,二是出色。要出力,为辅导员和班主任分担,说明自己能做事。如何出力地做事,从助班的角度来看,助班一方面要落实学校对新生的各项要求,另一面还要维持好与所管班级同学的良好关系。其需要助班具有“责任意识”,只有有超强责任心的人,才会尽力地做事。要出色,为所带班级学生分忧,说明自己能做好事。如何能出色地做好事情?首先需要助班善用“马太效应”,具备“学习意识”。“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强者越强,优者越优,反之亦然。如果在初始阶段没有带好班集体,之后的班级管理会愈发困难。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才能在“马太效应”中走向越来越好的方面。其次,需要助班放大“朋辈效应”,具备“身份意识”。助班具有双重身份,助班既是“师”,又是“生”。通过班主任助理的榜样示范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3],利用这双重身份,助班一方面可以指导新生的生活和学业,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其全面融入新生生活,掌握新生情况。同时,助班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助班要强化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和身份意识等三个意识,这既是对新生管理的负责,也利于助班自身长远的发展。只有建立在双赢基础之上的管理,才有建立长效机制的可能。
2.既要“刚”又要“柔”。助理班主任的设置,是代表学校对学生的一种管理方式,自然也就代表了学校的权威。如果不赋予一定的学生管理权力,助班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会觉得底气不足,威望不够,在完成学校下达的管理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打折扣,同时也难以让学生“臣服”。我们选拔优秀的高年级的学生对新生进行管理,并不是让助班去控制新生,主要是因为选拔出来的助班身上有让新生“佩服”的地方。助班要靠自己的能力、魅力来打动新生,来实现对新生的管理。在“佩服”与“臣服”之间,需要助班拿捏好平衡。而拿捏的过程恰恰是锻炼助班能力的过程,拿捏的过程也是实现“刚柔相济”的管理的过程。[4]
助理班主任制度作为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受到学校、新生、助班三方面的欢迎。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使助班制度避免“临时性”和“应急性”,进而使助班制度更系统化、完善化和长效化。最终使助班制度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和摇篮,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2):107-108.
[2]吴雪琴.论学生助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和新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5):663.
[3]黄敬宝.高校班主任助理制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息,2006,(15):237.
[4]司江伟.20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的对比[J].科学管理研究,200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