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树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5-12-13严家斌薛胡德禹谈孝凤
施 利 江 健 王 勇 吴 琼 姜 霞 严家斌薛 伟 胡德禹 谈孝凤 陈 卓*
(1.贵州大学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2.湄潭县植保植检站,贵州 湄潭564100;3.贵州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4.贵州省茶业产业联席会议办公室,贵州贵阳550001;5.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州贵阳550000)
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和无污染的茶叶产区,发展茶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省委和省政府将茶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2014年,贵州省政府为更好更快发展茶产业,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黔府办发〔2014〕19号)。随着种茶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防控和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影响我省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茶园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近五年来,项目组在贵州省农委、贵州省茶业产业联席会议办公室(简称省茶办)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就贵州省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讨论。
1 防控现状
1.1 茶树种植现状
据统计调查,截止2014年底,全省茶园面积662.2万亩,居全国首位,其中已投产茶园350.4万亩,全省有茶叶园区30个,茶园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4个、20万亩至30万亩的县7个、10万亩至20万亩的县21个;万亩以上乡镇207个、5000至万亩乡镇188个;万亩以上村51个、5000至万亩村204个。全省茶农122.8万户,茶叶专业合作社880个,15亩以上的茶叶家庭农场26436户。预计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投产茶园面积500万亩,标准优质高效茶园50万亩,建成出口茶、有机茶、特色茶和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专用基地50万亩,产量27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
1.2 病虫害发生现状
据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调查表明,目前贵州省茶树病虫草鼠共计236种;其中,病害33种、害虫82种、鼠害4种、草害117种。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茶炭疽、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煤病等;虫害主要以同翅目、鳞翅目、半翅目为主。如: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尺蠖、油桐尺蠖、茶蓑蛾、大蓑蛾、茶刺蛾、褐刺蛾、茶小卷叶蛾、茶卷叶蛾、茶丽纹象甲、茶蚜、绿盲蝽、茶棍蓟马、茶黄蓟马、长白蚧、茶枝天牛、铜绿丽金龟和大蟋蟀等。其中为害面最广、对茶叶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的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蓟马、黑刺粉虱;草害主要有牛筋草、白茅、香附子、半夏、苍耳、车前、繁缕、狗牙根、马唐、马齿苋、狗尾草、鸭跖草、海金沙、酸模叶蓼、酢浆草、马鞭草、马兰、蒲公英、剪刀股、空心莲子草、猪殃殃、附地菜和杠板归等。鼠害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贵州省茶园常年发生病虫害面积约400万亩[1-5]。近年来,在部分茶区,由于偏施氮肥等农艺措施的偏重使用,假眼小绿叶蝉、螨类、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病虫害的危害呈加重趋势。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每年4~5月之前,基本可以不采取防控措施。
1.3 防控现状
在大部分茶区,目前主要采取以药剂防控为核心、结合粘虫板、诱虫灯等物理防控的综合防控措施。在药剂选择上,化学农药的应用偏重于生物农药,如:新烟碱类杀虫剂和菊酯类杀虫剂使用较多;物理防控方面,主要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控害虫;粘虫色板或色板配套信息素诱控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等害虫。目前,粘虫色板诱控技术、灯光诱杀技术的应用比较成熟,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6-7]。“以螨治螨”、“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方面的工作相对薄弱。目前,仅在湄潭、凤冈、都匀、石阡和普安等地开展了扑食螨、寄生蜂、瓢虫控制茶园害螨和害虫的试验。由于受贵州茶园病虫害种类复杂、天敌控制茶园害虫的技术以及防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大面积的示范工作开展还较少[8]。
2 存在的问题
2.1 病虫害种类调查工作相对薄弱
截止目前,项目组组织贵州大学、贵州省植保植检系统研究人员在都匀、湄潭、凤冈、道真、石阡、德江、金沙和安龙等8个县(市)(共20个乡镇56个村)建立茶树病虫害调查基点,对茶树病虫害种群及发生时间进行了系统监测,对病虫害及其与茶树的为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了贵州省茶树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本数据,为指导全省病虫害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但由于调查力量薄弱、工作量大、基层植保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调查任务重、调查实施投入和研究经费等原因,贵州省部分茶树病虫害具体发生规律、为害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病虫害发生规律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茶树用药水平还需提高
茶树病虫害用药技术是茶园植保技术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技术,涉及到茶园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茶叶安全采摘和质量安全等。调查表明,全省茶叶基地、茶叶企业、茶技人员、专业合作社和茶农对茶园科学用药知识的普及度不够。用药种类单一、用药盲目等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化学农药和水溶性农药的使用比例偏高,如:菊酯类农药(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氟氯氰菊酯)、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等使用较多,一些低毒和低残留的脂溶性农药品种在我省部分茶区推广相对较少,例如:茚虫威、虫螨腈等;受市场流通和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农药品种在贵州局部地区同质化严重,主要体现在菊酯类和新烟碱类农药。此外,我省所用杀菌剂品种较单一,如,甲基硫菌灵等。一些没有在茶树上登记的杀菌剂品种也有在茶园中使用;部分地区还存在过度使用或滥用农药品种的情况,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加,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的隐患;在部分茶区,茶园分散,部分茶农在防治病虫害时,只考虑防治效果和经济收益,而很少顾及茶叶质量安全;茶园除草作业中,由于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草甘膦等除草剂的使用较为普遍;在部分茶区,农民购买农药与农药经营店销售行为有关,对登记作物、防治对象、防治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等问题的考虑较少,这种现象在农民自有茶园中比较突出;部分地区还偶有高毒农药和违禁农药在茶园中应用的情况[9]。
2.3 绿色防控技术的转化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省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有如下情况:第一、部分地区,因茶农、茶企管理员人员素质或未接受相关培训等原因,采用的绿色防控技术存在生搬硬套,既达不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又增加了防治成本;第二、绿色防控技术未与茶叶采摘、茶叶产品定位和茶园管理相结合。例如:在单采独芽茶的茶区,由于采茶时间缩短,选择安全间隔期短、防治效果理想的药剂品种非常重要;第三、接受绿色防控培训的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农技骨干等未将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推广示范到茶农中。
2.4 部份茶叶主产区农药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贵州省茶农购药行为还主要依赖于经销商和实体店。因此,对农药经销商的管理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对农药经销商的管理依赖于农业部门和工商部门,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农药经营市场缺管、漏管现象严重,死角死面较多。调研发现,在部分茶区,有农药经营不规范、缺乏安全管理措施的现象,销售人员缺乏农药常识,有误导农民购药和用药的现象;农药采购渠道混乱,销售假冒伪劣农药或禁用农药的现象也有发生。
3 对策建议
3.1 总结防控技术措施
以“减少茶园化学农药使用、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风险、提高茶叶卫生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充分利用“统防统治”、“健康栽培”、“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利用有益生物”、“精准计量施药量/评判防效”的原则,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防治策略,有效监测病虫害动态,准确预测预报,集成“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与科学用药”为主体的绿色防控技术,针对具体茶区因地制宜选择防控技术,进行有效组装和集成。
3.1.1 生态与农艺综合控制技术 可根据全省各地茶园地理状况以及茶园及周边情况,采用“茶-林”、“茶-果”、“茶-草”模式,实施生物调控。在“茶-林”、“茶-果”模式中,可根据“防护、观赏、增产和防控病虫害”等套种树的功能选取树种,根据树种特点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例如,在茶园周围、
茶园行道边种植杉树、棕树和苦楝树等,起到防风和趋避害虫的作用;茶园中种植桂花树,遮荫率控制在20~30%,起到遮荫、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和增加茶园经济效益的作用。在“茶-草”模式中,在茶园周围或空闲地,选种明日叶、救心草、三叶草、金盏花、万寿菊、除虫菊、菊花、串红、逐蝇梅、紫叶苏、薄荷、薰衣草、罗勒、迷迭香、花叶万年青、孔雀草、藿香蓟、驱蚊草、捕蝇草、牵牛花、艾蒿、青蒿、蒲公英、瓶子草、黄花菜和吸毒草等,到达趋避害虫、杀虫抑虫、降低茶园害虫数量或适当推迟爆发时期的目的[10]。为控制茶园病虫害及提高茶园经济产出,针对幼龄茶园,可采取“茶-菜”模式,在茶园中或茶园周边选种大蒜、大葱、韭菜、辣椒、花椒、洋葱、菠菜、芝麻、蓖麻、黄芪、藿香和番茄等蔬菜。此外,可套种苕子、紫云英和三叶草等豆科绿肥植物,起到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在夏季和冬季,通过在茶树行间铺草,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
3.1.2 生物防治技术 根据茶园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利用“茶树、害虫、天敌”的食物链原理,采用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微生物制剂等,实施“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11-14]。研究表明,目前茶园可用于防控茶园病虫害的天敌主要有蜘蛛、瓢虫、草蛉、捕食螨和寄生蜂等,其具体防治技术见表1。下一步,将重点开展贵州省各地区茶园天敌种类及生活习性的调查,依托贵州大学及国内茶园天敌研究基础较好的院所,开展合作研究,重点针对寄生蜂、瓢虫、草蛉、扑食螨等天敌,进行自主扩繁或引进天敌;同时,在凤冈县、湄潭县、都匀市等研究基础较好的地区,建立天敌扩繁基地,服务当地茶园病虫害防控工作。
3.1.3 物理防治技术 根据茶园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综合采用以下技术:第一,采用杀虫灯诱杀茶毛虫、茶尺蠖、茶毒蛾、茶细蛾和茶小卷叶蛾等鳞翅目害虫和金龟子类鞘翅目害虫。根据茶园土地平整度及茶园害虫基数,每30~50亩安装一盏诱虫灯,在害虫羽化高峰期,夜间开灯进行防治;第二,利用茶树害虫对颜色的偏嗜性诱控茶园害虫,采用嫩黄色和绿色诱虫板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素馨黄诱虫板控制黑刺粉虱,土黄色诱虫板控制茶尺蠖,油菜花黄色诱虫板控制茶蚜等[19,21-22]。例如,安装黄色诱虫板防控假眼小绿叶蝉,每亩投产茶园安装12~15张(20×24 cm),安放时间在春茶采茶末期或夏茶采收期(4月末至5月初);针对茶尺蠖,在第二代成虫(6月中旬),使用信息素结合土黄色粘虫板诱捕成虫,每亩使用数量为15个;针对茶蚜,在深秋茶蚜活动期,使用性诱剂结合油菜花黄色粘虫板诱捕;针对黑刺粉虱,在粉虱越冬代羽化盛期(3月底至4月初),采用粉虱诱捕剂结合素馨黄色粘虫板诱捕孕卵成虫。
表1 茶园病虫害及天敌控制技术[15-20]
3.1.4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综合防治技术 优先选择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全面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施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同时,研究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农药在贵州各地茶园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对环境生物和环境行为的影响[9]。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茶园定位(普通茶园和有机茶园等),根据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的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农药品种和“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黔农发(2014)94号)”[23]。为提高施药效率、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以及降低防控成本,茶区全面使用高效施药器械,如:超低容量静电喷雾器、无人施药飞机等,并将新型施药器械纳入农业部农机补贴。
3.2 加强防控技术的转化与实施
由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编制绿色防控技术的政策措施,包括下发文件、通知和规范等;由省植保和农药管理部门会同高校院所和茶叶管理部门共同编制绿色防控技术资料,包括防控技术宣传单、挂图、手册和光盘等。例如:2012年,贵州省农委就出台了“关于做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黔农发(2012)153号)”;2014年,贵州省农委出台了“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贵州省茶园农药规范化专营店(专柜)实施方案(黔农发(2014)94号)”。2014年,贵州大学与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共同编制了凤冈县、湄潭县、石阡县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挂图,贵州省凤冈县和湄潭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用药明白卡。凤冈县县政府和贵茶凤冈分公司在永安镇建立茶园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实现了全程追踪。凤冈县县政府在万亩茶区建立散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用卡制”和“黑名单制”,通过这些制度约束茶农的农事行为;在凤冈县永安镇建立“茶管员”的岗位,进行茶区定期巡查。2015年,贵州省部份茶区和茶企正在建立与茶园安全生产相关的大数据管理模式,对所有农事活动进行全程追踪。
积极通过政府工作推进会、植保部门绿色防控示范培训会等多种途径,从病虫害识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和农药安全使用等环节,采用课堂和田间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提高绿色防控培训的效果。2014年,贵州大学与贵州贵茶公司合作,通过建立茶园田间学校的方式,在贵茶公司所属的重要生产基地,针对茶管员、茶农,在整个茶叶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进行绿色防控技术的现场培训,收到满意的效果。
“茶园用药专柜”可以规范农药销售店的经营农药品种、引导茶农科学使用农药、有利于技术指导、促进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也有利于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目前,我省在凤冈县、湄潭县、都匀市等地建立了“茶园用药专营店(专柜)”,对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茶叶主产县开展茶树专用农药经营许可、连锁加盟和备案登记政策,可实现茶叶专用农药的源头管理。
致谢:感谢贵州省植保植检站站长金星研究员、贵州大学宋宝安教授和杨松教授对本项工作的支持。
1 刘霞,江健,詹金碧等.湄潭县危害茶树的主要病虫害调查.贵州农业科学,2011,39(9):77-80.
2 王志,罗洪会,汪勇等.凤冈县茶毛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植物医生,2012,25(3):23.
3 郑松,刘春,罗全丽等.黔南地区茶树害虫名录初报.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48-52.
4 王志,汪勇,朱飞等.贵州省遵义市田坝茶园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农业灾害研究,2013,3(4):18-21.
5 詹金碧,刘霞,李六朋等.湄潭县茶饼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探.耕作与栽培,2011,2:14-15.
6 刘霞,夏忠敏,吴琼等.黄板和蓝板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植物医生,2012,25(4):32-33.
7 王蓉,肖卫平,郑松等.不同药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及其对天敌的影响.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7):64-66.
8 詹金碧,夏忠敏,江健等.“以螨治螨”生物技术防治茶黄螨应用初报.耕作与栽培,2011,6:39,59.
9 郭勤,高楠,汪勇等.我国茶树种植中农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中国植保导刊,2014,34(8):58-61.
10 唐荣南,陈震云,王汉杰.茶林复合经营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7,184-186.
11 张觉晚.利用蜘蛛控制茶园害虫.茶叶通讯,2007,34(2):33-34.
12 陈雪芬.中国大陆茶树害虫生物防治现状与展望.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138-142.
13 季洁,张艳璇,王长方等.胡瓜钝绥螨捕食茶橙瘿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及捕食作用初探.2001,10(2):71-75.
14 Han BY,Wang MX,Zheng YC,et al.Sex pheromone of the tea aphid,Toxoptera aurantii(Boyer de Fonscolombe)(Hemiptera:Aphididae).Chemoecology,2014,24(5):179-187.
15 石春华.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彩图详解.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14.
16 高旭晖,梁丽云,杨云秋等.茶蚜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类、发生规律及其保护和利用.茶业通报,2009,31(2):59-61.
17 戴轩,韩宝瑜.贵州省茶园蜘蛛区系分布特征.生态学报,2009,29(5):2356-2367.
18 艾洪木,赵士熙,佘志权.茶毛虫天敌的研究.华东昆虫学报,2000,9(1):67-72.
19 郑颖姹,钮羽群,崔桂玲等.秋末苏南茶园昆虫的群落组成及其趋色性.生态学报,2013,33(16):5017-5025.
20 Ye GY,Xiao Q,Chen M,et al.Tea:Bi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and mite pests in China.Biological Control,2014,68:73-91.
21 林金丽,韩宝瑜,周孝贵等.色彩对茶园昆虫的引诱力.生态学报,2009,29(8):4303-4316.
22 王勇,张汉鸽,邹运鼎.彩纸对茶尺蠖幼虫诱集效率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91,18(2):177-180.
23 肖强.茶树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原色图谱.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