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浅析
2015-12-11李庆真
李庆真
摘 要:在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理论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以农村社会学的教学改革为例,指出以增加“头脑风暴法”的启发研讨环节与以情景模拟、动手操作为典型特征的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这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理论基础课;教学模式;农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07-03
一、专业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21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能够脱颖而出或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 这不仅要求他们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尤其是立足于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应用能力对于其个人发展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关注时势的意识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这必然意味着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上要作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确实也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甚至背离的情况。比如,受一些现有的监督、考核机制、体制及政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授课地点等方面还无法做到相对自由度的自主安排,像社会学专业中的社会调查、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环节等课程无法到现场情境进行。再比如,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对上课内容,上课方式、方法上也有了新的需求,他们不仅需要能从教学中学到实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还希望在课堂中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尤其喜欢符合他们审美观念的教学方式,比如娱乐性、非正规性等。这也意味着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在教学系统中,毕竟学生是中心地位,一切应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需求为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诸多滞后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象。由此也衍生出诸多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不良现象。前者如学生因对教学内容没兴趣而出现玩手机、聊天、逃课普遍等。后者表现为学生对专业知识吸收和转化能力差、只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学习局面,也使得学生因专业基础不扎实而导致专业实践能力不突出等“混文凭”的现象。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系统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场所、外部社会环境等要素都存在推进适应性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方面主要体现在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不同于以往几代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偏好和价值追求,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喜欢中规中矩。所以,他们在课堂中也希望接触新鲜、有趣的教学内容,也喜欢带有娱乐性、艺术性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主体来说,专业课教师由于受各种量化考核机制的影响在日常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习惯于已有的教学方案与方法,除非有外部压力,一般情况下,他们很少主动去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路径依赖”的习惯,能不改变尽量不改变。因此,对于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来说,教师的创新观念与“意识自觉性”很重要。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指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及演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主要与前面第一点相关。教学场所的改变主要指适合情境模式的设施条件不具备,如情境模拟的活动场地与相应的条件等。教学的外部环境是指社会大环境发生的变化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如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现代即时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就业形势与就业市场状况、职业评价体系、社会舆论等对高校教育体系及其学生产生的影响等。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以及由社会快速转型产生的社会变迁需要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与改革。本文试图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探讨人文社科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问题。
例如,社会学专业中的“农村社会学”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旨在传授农村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而针对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很弱。教学仅仅告诉了学生农村社会是什么和怎么样,却没能教会学生如何走入农村,了解、分析和发现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问题以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农村的能力。从教学方式看,目前该课程主要是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自上而下”的传统式教学为主。虽然课堂中也在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但是由于学生对农村社会了解甚少或者不深刻而使讨论仅能处在一个浅表性的、就事论事式的、碎片式的“三言两语”的层次上,既无法达到互动的效果,也无法培养学生农村社会实践的能力。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仅仅掌握了为了考试而做的笔记或教材上的死知识,不但未能学会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调查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未能提高学生服务于农村的社会实践能力。从教学评价来看,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社会等评价主体都认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是较弱的。
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的教学,除了要教授课程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该类课程的教学既能传授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这一方面意味着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该课程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即把学生向着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方向培养。目前,我国有的高校在这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他们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及问题进行调查,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互动启发式教学和以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根据已有的研究,社科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尤其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能力,如社会调查、方案策划、数据处理和管理服务等能力。这就要求增加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和服务等实践环节教学。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也要变“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讲解、启发、讨论与实际操作”等多维互动模式,以培养适应现代农村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教学方法上,讲授与研讨、启发式相结合,叙述间以评析,理论间以实例,讲练结合;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仍坚持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案例模拟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路子。再次,本课程通过学生预习、准备、阅读课外资料等形式,大大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主讲基本知识和相关背景后,引导学生思考与互动讨论、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教师点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课堂上除了增加互动研讨的环节,整个课程内容也适当增加了实践和实验环节,如农村社会调查、农村社区服务与模拟管理等,从而将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农村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入农村实践的能力。
课堂教学依以下若干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由教师主讲基本概念、理论及其相关的背景介绍;第二环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指定文献,相互介绍自己所获心得体会并提出1—2个问题;第三环节,由负责小组成员记录、整理所有发言人的观点、问题,把重合率最高的问题挑出来,以供大家讨论、辩论;第四环节,主题讨论(辩论)或情境模拟;第五环节,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辩论的情况进行回应、点评、讲解重点难点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农村社区治理与村民自治”内容时[1],我们提前一周把要阅读的教材内容和课外补充材料——关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实践研究的相关文献材料布置下去[2-5];同时,按计划分组情况,由一个小组负责本章内容的安排;其间召开负责小组所有成员的会议,就如何准备讨论主题和现场模拟环节进行讨论,并安排分工任务,2人一组,承担上述任务,另外安排一个找相关视频资料的学生,收集关于村民自治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教师介绍本章主要内容、主要概念解释。其次,安排所有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接下来是由负责小组呈现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相关情况介绍。第四环节是启发式互动环节,由负责小组呈现一个案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拆迁问题”(源于凤凰卫视:“今日观察”),由负责小组动员学生参与讨论,指出这个案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和教材上哪个内容相对应,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其他学生怎么看,然后交互讨论、辩论。此环节由负责小组的学生记录并统计同学关注到的问题有哪些,其中,被多次关注的问题有哪几个,并记录下来,写在黑板上。第五环节是由负责小组主导对高度关注的问题“村民自治过程中参与力量有哪些,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各自的行动逻辑是什么”进行解释,教师也给予解释。第六环节是教师进行总结和评论。通过这样一种启发互动式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现场应付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实施效果
作为一门专业应用性课程,其教学的理想效果在于,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将专业基础知识在农村这样一个特定的区域性社会中应用,另一方面则在于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改革也主要是以注重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导向的。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学本科专业是一个理论层次较高的一个专业,它是在理论视野较高的层次上观察、解释和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一门学科,但是,对于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它又面临就业与工作技能等方面的挑战。因此,该课程的改革也正是基于对这一现实困境的思考而展开。作为该专业中的应用性课程,我们力图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贯彻落实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我们力图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意识、专业视角和专业思维,另一方面也试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这种模式将会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能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第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中增加了互动环节,整个课程内容也适当增加了实践和实验环节,如农村社会调查、农村社区服务与模拟管理等,从而将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农村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入农村社会实践的能力。第四,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的资料,包括文献和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资料是学生参与收集的,所以,很适合他们的审美趣味。第五,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强化过程考核。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课程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现场表现大家都能看得到,教师也更清楚哪些学生更优秀,并能发现某些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引导,有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的强化过程考核也会使得每一位学生的课程成绩更加符合实际,也相对公平,避免出现平时不重视、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试行几年来,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每一组都有任务,所以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特别认真。而且,各组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各组都不甘落后,表现特别积极,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第二,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查阅文献资料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专业视角观察和分析农村社会现实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第三,课程改革过程中由学生收集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和视频资料,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更加厚实的基础。第四,扭转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习惯,以前专业课教学因为理论较为抽象,所以课堂上教师讲起来比较费劲。现在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学生首先有了提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在课前有了准备的情况下再去听课和课堂互动就有了基础,思考也变得积极了,专业的素养也逐渐培养起来,所以,上课的效果也比过去好了很多。第五,课堂教学中,由于是互动教学,所以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更多地了解了学生,也慢慢地悟出如何找到适合他们愿望的教学方法。在此之前很少注意到的,比如,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比如,学生对专业知识转化能力方面存在的欠缺等也是在互动教学中也慢慢发现。第六,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主要表现在压缩教材上阅读材料和通俗基础知识的讲解,增加趣味性阅读资料和联系实际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堂互动和情境模拟环节,重在趣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在社会学专业以及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中推行。尤其是应用性专业课程更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因为这类课程一般都是在学生已经接受过社会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专业视野的基础上针对社会某一具体领域进行应用性建构而成的知识体系,即它们都是在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而开设的专业知识转化、应用的课程,因此,有两个条件决定了同类课程可以推广使用这种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一是学生有了专业基础课的训练;二是所涉领域的应用性决定了它需要进入或营造“情境”,才能切身体会到在教材中抽象出来的文字语言与现实所指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实践环节。由此可见,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效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高等教育转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1.
[4]袁亚愚.新编乡村社会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9.
[5]杨懋春.乡村社会学[M].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