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2015-12-11黄冬梅刘伟韬刘音傅颖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9期
关键词:改革与实践教学体系

黄冬梅 刘伟韬 刘音 傅颖霞

摘要: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把专业办出特色,是影响学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该校安全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卓越计划改革与建设,提出了该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据此制定满足相应素质及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并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对于其他高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卓越安全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06-02

国家安监局公布的《中国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未来10年,是我国安全生产人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素质优良、专业技术精湛、实际操作技能高强的实用型安全生产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安全生产人才总量将达到860万人,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始建于1984年,是山东省首批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培养以面向矿业安全工程为主要应用领域的高级人才。专业“厚基础”的同时,就业方向也比较分散,因此,充分认识毕业生近年来在实践、创新等方面明显弱化等问题,提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并在实践中应用及推广,对于提升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行业较多,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广泛,因此会存在专业方向特色不突出、核心专业课知识体系重叠、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这就造成课程体系设置的“重基础、轻专业”问题,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出现知识结构单一、片面的现象。

2.缺乏完善的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是附属于理论课程的,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量化比例很难合理分配,且部分领导及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知性不够深入,没能充分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验证性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工程实践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3.与学生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体系及平台尚未建立。由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等实践环节的深入开展,使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动性,且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及平台没有建立,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4.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进行改革,与其配套的评价机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生在各类实习、实践环节,鲜有不及格或不能毕业的情况出现,且无法对学生的整个培养效果进行审核,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造成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衡量人才培养成效。

二、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要求与设计

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旨在培养集创新与实践能力一体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质工程人才。针对目前我校安全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着重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求校企深度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以通用标准为基础,结合煤矿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与订单式培养相结合,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依托专业已有的学科平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之中,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创新体系,以目标需求为导向,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

三、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1.优化各个环节,构建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安全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改革旨在将教育从专业课灌输转变为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环节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本专业在保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突出工程创新和知识应用,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方式相适应的“通识+学科基础+专业+现场实践”的课程体系。该体系首先强调层次性、实践性,其次,增大使用校企合作研发教材、讲义的比例,并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部分核心专业教材。在此基础上对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进行系统化整合,强化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与工程应用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通识内容厚实,学科基础宽宏,专业核心精细,实践基础扎实”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2.强化渗透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卓越安全工程师实践培养模式。卓越安全工程师实践模式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较好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及优势,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等措施将工程技能、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充实到实际教学中,推进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着系统性原则,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构建“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循序渐进实践模式。首先,注重深度校企合作,外聘企业专家做兼职教师,派教师现场挂职锻炼,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人才培养全面合作协议,为教师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基地;其次,强化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考虑专业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各种实习、设计环节,结合企业工程实际,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多种实践硬件条件;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3.利用学科平台,建立完善的学生创新体系及创新平台。发挥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学科平台及科研优势,扩展传统实践教学体系,把开放实验、创新实验纳入培养计划,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构建以科研为途径,支撑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以学术交流为途径,支撑创新意识教育培养新模式;以综合竞赛为途径,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课堂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等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矿井通风与安全、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主要实践任务的综合实训基地平台;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通过学校、学院各类社团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平台等一系列开放式、多元化的学生层面创新平台支撑创新体系实施。

4.注重培养结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为了探究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培养出能够系统全面掌握安全科学理论、技能的专业人才。需要构建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完善。该机制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课程评价拟包括所有教学环节,并通过对不同环节分别赋权,对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由校督导、学生、授课教师参与,以督导组在一个学期内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依据。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作业、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实习报告、课程考试等,以这些内容对授课目标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课程评价结果,结合毕业要求的具体指标,在学院教学委员会领导下,由系教学小组,对相关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具体指标进行分类、赋权,根据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判断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四、结束语

卓越安全工程师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使其与普通教育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更科学、合理,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创新及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家臣,钱鸣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科学采矿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1-4.

[2]刘敦文,杨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157-161.

猜你喜欢

改革与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谈高校琵琶演奏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