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策略初探

2015-12-11赵冬明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际情境目标

赵冬明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定要注重其有效性。主要从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结合目标,逐层提问;关注实际,合理提问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优化初中政治课堂提问策略。

关键词:情境;目标;实际

教学是“教”和“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即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让学生主动去获得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一地由教师来讲授即可。在政治教学中以问题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分析、解决问题,更好地深入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这对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在政治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

趣,那么很容易形成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如此,问题也就失去了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政治课堂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特点,围绕教学内容以情境方式来引出问题,把问题包含在情境中,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尤其是在导入过程中,以情境来引出问题更不可缺少。以《追求公平》导入过程中的提问为例,对于“公平”,学生并不陌生,为此,课前先让学生收集三件自己觉得“公平”和“不公平”的事,课堂中选择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如某次学校中评选进步学生,班级中某个学生虽然进步名次不多,但却从之前的较差的层次上升到中等层次,教师把其评选为进步生,对此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评选不公平,有的则认为公平)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辩论后追问“什么是公平”,以此问题引入“公平”的概念。在导入环节中以情境引出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从生活素材中去感知新知,然后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当然,在课堂中也要注重结合内容创设辩论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

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更利于学生主动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二、结合目标,逐层提问

在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凸显,教师也逐渐从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但就课堂提问而言,“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存在。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之所以课堂中的问题太多,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目标来提问,认为只要以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学生开始活动了,课堂效率就能得到提升。其实不然,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目标,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靠近目标,故而在政治课堂中提问就要充分考虑目标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性。

以《学会与人合作》提问为例,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自读教材52页材料,思考我国的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功?这对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选择合作伙伴有什么启示?在学生交流基础上,教师点出合理分工、科学计划对于合作的重要性。接着阅读53页女排夺冠的材料,以问题“从中国女子排球夺得冠军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否说出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合作?为什么要有效指挥?如何相互配合?”引出有效指挥、相互配合对于合作的重要性。以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引导学生分析巴西队输得心服口服的原因作为巩固后进入53页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材料探究中。根据材料以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相互沟通、真诚合作、公平公正、合作共享等对合作的重要性。如此,结合目标而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后教师再讲解、点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三、关注实际,合理提问

所谓合理,即符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全体学生去参与探究。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问题不能只为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而进行,而要有利于全体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提问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而设计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探究中。

以《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为例,该课时中以海因茨的故事而引出海因茨偷药还是不偷的思考,其本质是海因茨偷和不偷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后果,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以问题“如果你是海因茨,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发言并完成教材中的“对话”填写。那么,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此时教师就可以此问题来引导基础稍好的学生发言,引出行为的基本概念,并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合作对行为的分类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举出三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并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以生活中电话诈骗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主人公的行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几种行为,试着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后果,从而更好地深入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探究过程中。政治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案例去思考,更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要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政治课堂中以情境来引出问题是较为关键的,在此基础上则要结合目标而逐层提出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小组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小组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总结,给予学生指导、点拨等方式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另外,教师也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合理提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问题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最有效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沈壮海.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J].理论与改革,2000(05).

[2]沈云龙.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人民教育,2000(03).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实际情境目标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数学作业的合理设计
试论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