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015-12-11张志强
张志强
摘要:当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每个中职院校必须面临和解决好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实现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的工作目标。本文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实际出发,就如何做好对就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这一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就业;职业指导;企业需求;就业岗位;面临;解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34-02
新时期中职院校教育目标的落脚点是为企业一线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承担起就业与升学的双重任务,既要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又要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的生源。但它的双重任务有轻重和主次之分,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就业服务。
以辽宁省阜新市中职学校为例,在2012年前对中职学校不招收本科生时期,中职学校升学学生人数约占毕业学生人数的18%左右。从2012年起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学生可以被招收入本科院校之后,选择升学的学生要占毕业学生人数的25%左右,但还有近75%左右的学生需要学校帮助安置就业。中职生就业安置的好坏既关系到中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又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关系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可见中职生的就业安置是中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求职者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是中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关键环节。从中职生就业的形式来看,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学校基本可以把学生输送到各类企业就业。但在学生就业安置后的两、三个月左右,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和学生本身所存在的一些主观因素,就业学生的稳定情况很差,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生产活动。这种现象成了学校解决学生安置就业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所以做好中职生就业前的指导和就业后的追踪回访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我对多年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结,对中职学生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
学校要增加对职业指导教学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学校要安排专任教师上课,加强对专任教师职业指导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工作和培训工作,积极派专任职业指导教师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学习和研讨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进入企业、进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相关的知识,提高专任职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要避免空洞的理论讲解,要引入典型的实例来吸引学生去积极学习。指导课要贴近职业特点,贴近企业需求,贴近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时也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具有较强的激发力和亲和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本校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企业家和相关的成功人士到学校以报告会的形式现身说法,用鲜活实例告诉学生职专生只要勤奋、好学、肯专研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二、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中职生中约有75%左右的学生来源于农村乡镇,认为在学校学一门专业知识就可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另一方面,中职生年龄偏小,还没有接触社会,只能通过新闻媒体等间接方式了解社会,因此,会出现对社会和企业的期盼值过高、目标模糊、自卑、依赖思想过重等情况。职业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对就业思想认识的误区。对于学生期盼过高的择业心态,教师应分析现在的就业形势,使学生主动适应企业和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对于就业目标模糊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地做自我分析,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工作类型,并鼓励学生去争取;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找到症结原因,通过心理输导消除不良心态,发挥自身的长处,选择一些适合自身实际条件的工作;对于学生过于依赖学校和亲朋好友帮其找工作的心态,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势,激励学生主动去接受就业岗位的挑战。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在就业追求上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
三、职校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招收任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适时减少培养就业人员的周期。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聘用要直接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不切实际,摆脱学校教学硬件落后于生产应用的需求,缓解技能实训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困境。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不可能使得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就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企合作要达到“三个同步”,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同步,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同步,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同步,这样才能实现培养与就业统一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中应该采取以下合作模式。
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指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并制订周详的教学计划,并共同密切合作来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派专家到合作学校兼职授课或针对某一专业技能做专业演讲和培训。学校专业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去顶岗进修,尽量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教育者”。教师要在企业中努力学习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自己的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的合格人才。这样一来中职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这也大大缩短了企业用人的成长周期。
2.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即企业向学校下订单培养技术人才的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教育管理,一起制订具体的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该企业进行生产所需要的技术员工。企业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依据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培训,加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企业和学校共同商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培养实施操作细则,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会自然地产生企业归宿感,也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进招生,以招生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做好学生就业前到企业短期带薪实习工作
学校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要组织他们到各个企业进行为期2~3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切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生活,了解企业生产流程,适应企业管理,让学生感知到企业与学校的区别之处,让学生认识到从学校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之间的差距,为学生将来到企业去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好学生在岗技能比赛和优秀实习生的评选工作活动,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溶入社会的能力。
就业前在企业做短期生产实践活动之后,学生的技能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就业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提升,这样就能够避免一次性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困扰,为学生正式就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五、召开好校园招聘会
召开校园招聘会是学校输送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召开校园招聘会之前,学校要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尽可能多地储备一些生产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员工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高,生活环境好的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相关的企业。招聘会要引进3~5家优秀企业到校园,并让企业充分做好对企业各方面的宣传工作。由于多家企业来校进行招工,当面对多家企业时,有很多学生很难做出很好的选择,学校要求家长参加招聘会并和学生一起了解各个企业的相关用工信息,以便正确选择就业岗位,这样就会避免学生自己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时出现与家长意见不同的问题。学生家长的踊跃参与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招聘会的顺利开展。
六、加强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指导工作
对学生就业后两个月左右的跟踪指导工作是确保学生就业稳定的重要环节。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大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就业学生就业企业档案,掌握就业学生相关信息,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追踪回访工作,及时掌握就业学生动态,配合用人单位解决学生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企业的温暖。职业指导教师要经常利用手机或QQ等信息交流平台与就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促使学生安心工作,提高就业稳定率。同时也能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特点,掌握第一手市场用人需求信息,以便今后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
总之,中职生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既艰巨又繁杂的工作,它要求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及学生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只有通过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才能推动中职生就业工作的发展,实现中职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
[3]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