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岗位能力的“立体”式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实践

2015-12-10李厚佳杨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3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立体

李厚佳 杨梅

摘要: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模具行业作为工业之母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紧迫的问题。根据多年以来市级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成果,在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上,逐渐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多途径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模具;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10-02

一、“类”“层”结合,构建“立体”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类”的划分。同种职业不同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其技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是不尽相同的。在构建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初期,通过对小型、中型、大型,私企、国企、合资、独资各类模具企业的调研,发现在97.5%的模具行业企业内部,模具整个研发、生产过程是由多工种的配合协同完成的;但所有模具类岗位在总体可分为两类:模具制造类岗位、模具设计类岗位。这两种职业岗位大类对应了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都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具制作职业能力要求、模具设计职业能力要求。

2.“层”的划分。通过对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模具制造职业能力要求、模具设计职业能力要求又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层次。在模具制作职业能力要求中,“初级”的职业能力要求只会简单操作机床、简单特种加工机床的操作、简单的模具装配等能力;如一线的数控机床操作工,NC程序已编好,只需进行工件装夹,启动机床等简单工作即可完成;“中级”的职业能力要求能够进行单工种的数控机床的编程工作、模具钳工的修配、特种机床的编程等能力;如数控车床的编程工程师、模具修配工程师等工作。“高级”的职业能力要求能够进行多工种的数控编程、模具调试与试模、模具关键零件的备模、等能力并熟悉相关模具结构;在模具设计职业能力要求中,“初级”的职业能力要求基本了解模具结构、基本了解模具加工的模具二维制图能力;“中级”的职业能力要求熟悉模具结构、熟悉模具加工、装配、调试,具备一定的模具设计能力;“高级”的职业能力要求熟悉模具结构、熟悉模具的加工、装配、调试,能够设计一定难度的模具。

因此以“中级”模具制作能力复合“高级”模具设计能力作为模具设计类学生的培养方式,以“中级”模具设计能力复合“高级”模具制作能力作为模具制作类学生的培养方式,以达到根据职场需求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目的。通过以上“类”“层”结合,构建了以模具制作、设计、创新三种能力的“能力类维”、以“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能力层次维”、以课堂教学、实训强化、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等)、合作企业、技能大赛为方式的“培养途径维”的三维“立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对模具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分析,采用“综合成绩+平时表现+个人意愿+职业导师推荐”的方式对模具专业高职学生进一步梳理,逐渐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多途径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深度打造“双师”师资团队

“能设计、会制作、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双师”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每年选派1~2位教师到模具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里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轮岗工作,参与企业产品设计、模具和工装设计与制造及检测等,使教师真正融入企业,掌握企业的运作方式、生产理念、积累实战经验,所有的专业理论教室都在模具企业从事过实践锻炼。以职业技能大赛锤炼教师,全面提高师资团队的专业技能水平、新知识、新工艺的学习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等。以企业横向课题为抓手,深度打造师资团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水平。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度合作,引领教师团队学习先进的技能技术,并使教师积极参与到工作室的项目中,培养教师的解决实际课题的能力。同时,还外聘有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或操作能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专业的教学。

三、“五个合一”的多途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1.“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合一”提升专业建设内涵。通过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设置,技能大赛的赛题设计多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且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为依据,反映了行业的最新技术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教学方向的导向和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大赛为引领,利用大赛项目,培养模具“高级”职业能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并且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师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以技能大赛为导向,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技能大师与师资团队合一”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合作,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作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通过委派教师直接参与大师团队建设、参与工作室创新项目,聘请技能大师为我院兼职教师、进行技术讲座、参与专业建设等方式,使其参与到我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中。

3.“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合一”理论实际结合,提升综合素质。为培养与企业实际接轨的拥有“高级”职业能力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大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在企业实际的横向课题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承接企业横向课题,利用先进的测量、加工设备等,以校教师为主导,开展一系列对外技术服务工作。开展实际项目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带领项目组同学,从企业实际出发,在实际问题中不断探索,对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有突飞猛进吸收与运用。

4.“文化氛围与技能学习合一”营造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特别注意了文化的推动作用。宣传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高技能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使学生崇尚技能、重视技能,发展人人学技能、人人爱技能的“技能改变人生”校园文化,举行技能节,邀请行业企业领导到校参观;邀请兄弟院校共同参与技能节,提升技能节水平。

5.“创新能力与高技能合一”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和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主动宣传创新的概念和创新的方法。发展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温床。措施如下:①实验内容项目化:针对可能的实际应用改革实验内容,使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成为实验内容。课程设计和实训工程化、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②学生学习成果产品化:鼓励学生将其学习成果做成一个产品,鼓励学生申请专利,这能提高高职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创新的原动力。③毕业设计个性化: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最长的一个实践环节,是学生利用其学习期内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的第一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一定创新项目,完成专利的申请。

四、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构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1.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三能一体”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根据模具制作、模具设计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将整个制造实训基地划分为多个模块进行建设规划,打造“三能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根据模具制造职业能力“中级”的要求将实训区划分为,数控车加工实训模块,数控铣加工实训模块、特种加工实训模块、工具钳工实训模块、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模块、普通铣削实训模块等。根据模具制作职业能力“高级”要求将实训区划分为数控加工综合工艺岛、CAD/CAM/CAE/CAPP综合模块、精密检测与质量控制室、特种加工实验室、3D造型与快速成型实训室等。根据模具设计“高级”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模具CADCAE实训室、模具开发工作室、成立SIEMENS NX授权培训中心、成立SolidWorks授权培训中心。根据模具“创新”能力教育要求,构建学生创新工作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实训基地。

2.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将产学研合作基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三个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都有不同协议。通过三年学习与三次实习,该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具有“准高级”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使得“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拓展了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形成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学生在适应企业的运行模式、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等方面得到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效果显著;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综上所述,打破采用同一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单一规格人才的固有做法,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构建“立体”能力培养体系;重点依托企业横向课题等多渠道、多类型项目,围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升师资队伍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构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多途径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在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徐志扬,范建蓓.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9,(11).

[2]刘彦国,范建蓓,徐志扬.《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机械职业教育,2010,(5).

[3]左家奇.职业教育要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J].教育探索,2010,(7).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立体
念个立体咒
立体登陆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炫酷立体卡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