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主题阅读:特征、问题与策略
2015-12-10李云
李云
摘要:主题阅读法是大学生自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主题阅读出现了新的特征,但也存在难以专注,注意力容易跳跃,更多地呈现“浅阅读”,不利于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缺乏集中、即时互动交流的平台,降低了主题阅读效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要明确电子主题阅读的目的,正确看待“电子阅读”,提倡对重点内容要开展“深阅读”,勤动笔、加强专业阅读,积极思考,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大学生;主题阅读;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01-02
主题阅读也被称为主题式广泛阅读,主要特点为学生确定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选择合适读物进行广泛的阅读,同时参与读者社群互动沟通活动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导读以及评估。此种阅读以主题为圆心,学生为半径,材料为圆扇面而展开。学生们围绕着主题,广泛涉猎材料、重新组合信息。这种阅读活动有明确的中心,具有专题性和统一性。尽管小学、中学阶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已进行了主题阅读法的训练,但进入大学校园后,不少的大学生们需要独立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自学,他们却难以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与传统阅读环境相比较,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主题阅读呈现的新特征、问题,并找到改进的策略,对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扩充专业知识面是有意义的。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主题阅读的特征
1.大学生主题阅读的方式由以传统文本为主转向以电脑和移动终端为主。
传统的主题阅读方式主要是文本阅读,利用书本、杂志、报刊等纸质的阅读资料查找相应的信息。形式比较单一,阅读时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专注度。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主题阅读方式大多转向了电脑和手机移动终端,因为这些设备融合了文字以外的图像、气味和触感,使大学生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能综合使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认知体验。从形式上说,利用电脑和移动终端开展的主题阅读是声色俱全的阅读,是互动便携式的阅读,是充满人性化的阅读。
2.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关注点,确定的阅读“主题”多样,可谓百花齐放。
中、小学阶段的主题阅读一般都由老师确定相关的主题并给出参考的读物,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和分析,因此同一班级内的学生确定的阅读主题有限。然而,大学阶段,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由于学生们更容易获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大学生们就能根据兴趣点自行确定阅读主题。相比之下,同一班级的大学生选择的阅读主题便多种多样,可谓百花齐放。当要对同一个问题展开分析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主题阅读的积累从不同的角度找到问题分析的突破口,从而集思广益地把问题分析透彻。
3.互联网使得大学生主题阅读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前,无论是在机场、酒店、商业区,还是在医院、学校,人们都能收到网络信号,加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移动终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进步,大学生移动主题阅读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互联网环境下,丰富多彩的数字信息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被追求个性张扬与自我实现的大学生群体快速接受。不一定有稳定的阅读时间,但要随时都能获取各种信息;不一定是连续阅读,但一有空闲时间都可能“断点续传式”地阅读。阅读对于大学生们来讲,已经成为了随时随地能开展的事情。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主题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题阅读过程中很难专注,注意力很容易跳跃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上。
适当的信息展现和信息变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数字化阅读中色彩场景的变换以及图文的闪动一旦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导致注意力的涣散,影响注意集中的持久性。互联网信息具有分散性,知识单元随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散而分布在不一样的网络节点上,各种知识单元通过超链接或者书签的形式相连。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主题阅读活动时,会轻易从一个知识单元跳入另一知识单元,从而造成网络迷航状态。
2.更多地呈现“浅阅读”,而对文字背后的与主题相关的“思想”缺乏深思。
有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用互联网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持一种简单消费者的倾向,缺乏品读的耐心,对阅读内容只是粗略的从标题到标题的快速浏览或是对片段阅读内容的一扫而过,只是停留在浏览信息和娱乐等知觉层面上,并没有进入到对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理解—记忆的层面,培养的也只是碎片化和跳跃式的思维。主题阅读中虽有所思考,但却因缺乏深入思考和积极验证而变成一种“泡沫思维”,阅读效率很低。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在主题阅读过程中面临是否能够有效地搜集、选择、评价和采用有效信息的阅读能力问题。
3.互联网背景下的主题阅读易抑制大学生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人们往往通过头脑想象来补充对主题阅读内容的理解,增强阅读的效果。但互联网往往注重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的一种认知与感官享受,其中直观的图声很容易使大学生只浏览那些直观的辅助信息,而放松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扩展阅读内容中的其他信息。互联网对主题阅读内容的空间表现形式越多,而留给读者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等的时间就会越少。再加上大学阶段的主题阅读,很多时候是没有监督和约束的,完全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这对一些自制力不太强的学生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主题阅读便抑制了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的提升。
4.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阅读缺乏读者社群的集中、即时互动交流平台,降低了主题阅读的效果。
在中、小学阶段,完成一段时间的主题阅读后,老师会组织大家交流阅读的心得与体会,这种交流会是集中的、即时的。由于大家阅读的主题相同,因此在交流会上大家有共同的话题,可以相互讨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但是,大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很多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的主题阅读却因缺乏社群互动而降低了阅读的效果。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相同阅读主题的读者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但因大家作息时间的差异、缺乏面对面沟通的真实感等而使主题阅读互动交流的集中性、即时性大打折扣。
三、解决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主题阅读问题的对策
1.通过勤动笔、加强专业阅读等方式使大学生的注意力专注在与主题相关的阅读上。
所谓“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大学生要养成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的好习惯。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时,一般只看不写。在阅读中,如果不做笔记不思考,会降低阅读的效果,且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对于能够引发读者情感、思考,或者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这对集中注意力在主题上是有帮助的。
2.正确看待“电子阅读”,提倡与主题阅读相关的内容开展“深阅读”。
大学生要根据阅读的目的和内容,采用适当的阅读形式。电子阅读已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新型阅读形式。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各有优缺点,大学生要学会扬长避短,根据阅读目的恰当地进行电子和纸质阅读的结合。高校图书馆和相关教育信息管理部门不光要尽力营造一种适宜阅读的文化氛围,而且要让电子阅读的界面简洁、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致,引发其深邃的内心活动,通过“深阅读”来提高阅读的效果。
3.大学生要明确电子主题阅读的目的,积极思考,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
大学生在开展电子主题阅读之前,要端正自己的阅读动机,明确电子阅读的目的,提醒自己电子阅读只是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的本质并没改变。
在电子主题阅读过程中,大学生要提升自我调控和创造能力,要能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及时监督和调控;不仅要能有效利用已有知识去同化电子阅读的内容,而且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和方式,以此来掌控自己信息获取的整个过程,并不断地调整阅读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整个阅读行为,主动去建构知识,完善自身的电子阅读品质。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锻炼和提升大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4.为大学生的主题阅读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巩固和提高主题阅读的效果。
一是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形成立体阅读框架。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通过读书会和读书小组等方式引导大学生阅读专业的原著和学术论文,图书馆要为学生获得电子文献相关资源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这些硬件设施的配备和活动的开展能为对相同主题阅读内容感兴趣的大学生提供集中的、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巩固和提升主题阅读的效果。
二是在专业教师层面,要构建和整合名师队伍资源,建立学生经典阅读的专家指导平台。教师的指导启发十分重要,教师自己要提升专业阅读量,协助学生处理好读书的选择及其关系,推荐专业的阅读书目,开展读书体验交流活动、座谈会以及专家讲座等。与专业教师的集中、即时交流也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主题阅读的效果。
三是在大学生个体层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找到对相同主题阅读内容感兴趣的“讨论群”、“圈子”、“网络社区”,甚至是博客等等,既要参考其他人的思想,也要积极表达自己对主题阅读内容的观点。尽管这种交流有时不能得到集中、即时的回复,但这种平台能吸引参与讨论的人数、参与讨论者的学术水平,以及能从中得到的启发等都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祝新华,廖先.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理念、策略与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13,(6)
[2]吴海飞.”主题阅读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1)
[3]刘宪华:从常规阅读到“主题阅读”的深度践行者[G].中国德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