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
2015-12-10彭晶晶甘灵何诣寒孔祥彬贾兆帅
彭晶晶 甘灵 何诣寒 孔祥彬 贾兆帅
摘要:教职工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主体,探讨提升其幸福感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例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幸福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26-02
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它是人的内心和谐,同时也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教职工的幸福感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现着其对高校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等的认同程度,不仅是和谐校园运行的基础动力,更是和谐校园发展的最终目标。幸福感的提升,不仅对促进教职工个人成长、发展、成功等有特殊作用,而且对于学校的改革发展甚至教育事业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探讨提升教职工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我们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对教职工的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本研究在《综合幸福问卷》(MHQ)的基础上自设问卷,对西南交通大学包括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等各类岗位的525名教职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1.教职工总体幸福感水平处于中上水平,且呈现出“高利他行为、高友好关系、高自我价值和低负性情感”的特征。这表明,学校教职工爱岗敬业,乐于付出,对学校、单位和学生有较高的责任感;具有温暖、稳定、持久以及和谐的师生、同事、家庭等关系;相信自己的能力、重要性,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有较高自尊;较少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体验中,人生态度相对积极乐观。
2.心理幸福感高于主观幸福感。这表明教职工的幸福感来源客观,而不仅是主观体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教职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等,他们有目标、有想法、有能力,因此在幸福评价上更注重自我潜能的发挥、自我成就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教职工,幸福感有所差异。其中,女教职工幸福水平显著高于男教职工,但偏感性;已婚教职工幸福水平高于未婚教职工;有房教职工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无房教职工,尤其是在生活满意度上差异较大;30岁以下教职工幸福水平最高,36~40岁最低;管理岗幸福指数得分明显高于专业技术岗、工勤岗教职工;职务级别高的教职工幸福感水平高于职务级别低的教职工;博士学历教职工在生活满意、利他行为和自我价值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学历教职工,而在幸福指数和正性情感上,硕士学历教职工得分最高;收入水平与教职工幸福感水平呈正比例关系。
二、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心理方面。幸福感是内外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等,是幸福感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教职工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期望,加上自身又是知识分子代表,心理压力非常大。而且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竞争日趋激烈,教职工承担了更为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并且要面对更高的考核、晋升等标准,职业挑战和风险越来越大,容易导致教职工产生倦怠、懊恼、反感、抑郁等消极情绪,再加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就容易出现心理偏差或病态,从而缺乏对幸福的体验。
2.工作方面。高校教职工由于工作性质关系,流动性差、工作量大,而且生活圈子相对较窄,社会交往、视野、心胸和思维方式都有较大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沟通交流,影响人际交往和友好关系,导致幸福感的丧失。此外,由于教职工的文化、学识和智力等方面素质较高,社会期望及自我要求相对较高,思维活跃,有主见、有想法,有独立的判断和处事方式,渴望拥有足够的平台和机遇,实现自我挖掘、自我成长以及自我展示,这种理想也容易与现实形成反差。
3.生活方面。教育事业偏向公益性,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也相对较一般,且增长缓慢。这在物价高涨的今天,对于多数教职工来说并不容易,尤其是青年教职工,当要面临买房、结婚、生育时,会有较重的经济压力。同时,虽然高校体育设施齐全,但教职工由于压力过大,身体透支、睡眠不足等现象日益突出,而且缺乏体育锻炼,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此外,教职工一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不迷信、少盲从,政治敏感,易于接受新事物,渴望民主和平等,希望得到平等真诚的对待,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意见得到尊重,这种生活态度无可非议,但却容易产生摩擦和不和谐。
4.社会支持方面。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疏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校教职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独立性、自主性较强,往往在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等地方就能独自完成,不需要很大的牵涉面,也不需要很多的协同方,学生、同事、领导等垂直关系较为紧密,横向联系较为匮乏,比较缺乏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支持,而这恰恰是他们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其归属感、自信,减轻压力和不良情绪等等,从而提高幸福感,更好地促进工作和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1.加强幸福感教育,培育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幸福感教育,从积极的方面发掘和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让教职工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自我、认知社会,在不断摸索和探寻中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要将教职工的幸福感教育融入到校史校情、工作岗位和个人血液中去。运用好入职教育、校情通报、校庆日等校史校情宣传、教育的机会,充分挖掘学校历史、现实生活和未来展望中那些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启人思索的深层次内涵,倡导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态度认识,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部门文化,引导教职工爱岗敬业,让教职工在深化岗位认同与团队归属,在特定群体的交流互动中见真知、长智慧、促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要相信他们的认识和判断,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也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锤炼出积极的心理品质。
2.创造多元条件,搭建良好的成长发展平台。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教职工在工作中、学习中不断完满自己。一是要激发开创事业的热情。树立“人人是才,人人成才”的理念,尊重教职工的学识、智慧、能力和意志,建立健全院系与机关的多元流动机制等,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让各类岗位的教职工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二是建立“传帮带推”机制。针对每个年龄阶段教职工的不同长处和短板,建立完善的传、帮、带、推机制,发挥不同教职工年龄、经验、专业、性格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传授、帮扶、指导、助推等方式,促进彼此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更好的成长体验。
3.重视民生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要合理统筹用好学校资源,落实好教职工合理待遇。一是要尊重教职工的合理需求。及时了解和发现教职工的需求,并努力积极创设各种有利环境,为教职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使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教职工,完善与学校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总量增长机制;建立多元激励机制,使他们感到自我价值体现等。二是要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教职工员工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推进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工作,使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督校事”。三是要引导教职工关注健康,加强锻炼。倡导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和全面发展的成长理念,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群体活动和比赛,引导教职工形成运动锻炼的习惯,并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等方式,督促教职工将身体锻炼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多到户外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感受肌体的舒畅和心态的放松。
4.健全支持体系,形成协同互助的校园氛围。校园氛围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能潜移默化地对教职工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影响。学校要健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形成协同互助的校园氛围,让教职工在其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一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一个教职工认同的共同目标,让大家成为这一目标的自愿追求者,从而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创造教职工有效沟通的机会,让不同身份的人处在平等的交流平台上,敞开心扉进行沟通,产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二是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通过建立教职工联系学生、学校联系家长、媒体联系社会等机制,使教职工获得学生、家长、同事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三是要形成良好的校内协同机制。学校要积极探索校内协同工作机制,不仅各单位内部要互通有无、到位在岗,相互团结和支持,而且单位与单位之间也要相互搭台补位、协同支持,对于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情况,要通过协商有效解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对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要严肃处理,使得学校各部分职能分工更明确、协同机制更完善、责任意识更到位,没有工作盲区、没有服务禁地,让教职工在行政审批、项目申请、咨询求助等细琐事务中都有良好的体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参考文献:
[1]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答辩时间:2008.
[2]袁俏.湖南省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答辩时间:2010.
[3]王凤娟.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综述[J].文化与营销,2012,(7).
[4]肖凌燕.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及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