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具体实现

2015-12-10赵盟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提问原则语言

赵盟

摘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语言和课堂提问的实施。如果把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这两个方面设计得巧妙而又自然有效,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就会随着老师指引的方向而活动。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问题,讲授知识,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有系统有目的的去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

关键词:教师;学生;原则;语言;提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61-02

一、绪论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关系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应探讨的重要问题。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顺利上好每节课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显然无法满足复杂的对外汉语课堂。而被广为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又应怎样去实施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其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课堂教学原则普遍为人接受。那么,怎样全面落实这一原则,却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实现这一原则的前期准备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积累深厚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通古博今,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留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语言都不尽相同。如何把不同国家的学生和谐融洽地组织在一起学习,给对外汉语教师出了不少的难题。因而,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不但要具备语言的基本功,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就是要掌握语言学理论和汉语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诸方面的知识。对外汉语老师不但要有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懂得语言的教授艺术和教学对象的认知心理知识。此外,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不断充实与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如中国文化、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新知识等,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大脑,以及时应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提问,增加与学生沟通的话题,满足学生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不光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多样的教学技巧,最根本的是要全面“吃透”教材。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把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提前具体落实在备课的行为当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包括教材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学习水平和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才能顺利上好每一节课。最后,课堂教学中所有行为的设定都以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这说起来容易,岂不知课堂上教师的每句话都是要斟酌再三的。对教学大纲的重难点、教学对象的水平、教学技巧的筛选等等都需要细心、耐心的研究分析。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一定要考虑其可行性和成效。

三、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有效传授,成功的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即教师准确的语言和充满技巧的提问。

1.以准确精简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就是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①须提供高水平的专业语言教学。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传授汉语知识,要给学生一个专业的高水平的语言教学。因为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对外国留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其中,教师要尽量多采用一些学生已学过但并不一定简单的词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复习已学知识,还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内容,即所谓的以旧带新。如:在汉语高级班教学中,《北京人和上海人》一课中有“相去甚远”一词,教师在讲解中就可以利用上一课所学的“冲突”一词加以解释:以色列和巴沙发生冲突,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相去甚远。这样富有专业水准而又易于理解的有声语言教学才会充分展现语言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如此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跟着老师的讲解而学习、思考。此外,教师的语言内容要积极向上,多以赞美为主,宜少批评。心理学研究表明,赞美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而增加学生出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因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正确、恰当、适时的给予学生不同的表扬和赞美。②不可或缺的体态语言。教师丰富而得体的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体态语言不光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高效组织和管理课堂,更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师的体态语首先体现在和学生的目光交流上。教师对学生的目光接触会时学生感到被认可、被关注,因而与老师产生认同感,不自觉的积极参与配合老师的讲授。其次,出于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应使用得体的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当某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为节约时间,又避免伤及学生自尊心,不便做出公开批评,便可采用此种措施。如:状似无意地站到某个开小差的学生身边;轻轻敲打学生的书桌等等。当然,当学生表现好时,也要对其竖起大拇指以示嘉奖。肢体语言不光可以用以维持课堂纪律,还可以配合有声语言,使枯燥的语言课变得生动多彩。如: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生词,特别是一些动词(敲、打、拍、扶、摸)时,不需描绘具体动作,利用简单明了的肢体动作便可,这样既省时又高效。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使用肢体动作,重要的是要得体有效,不可为搞教学新花样而不切实际,一味滥用。

2.以技巧性提问凝聚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有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组织目的语的能力,促进学生交际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做到在内容上有针对性,而且要在提问方式上凸显全面性。①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不做无意义的发问。如:教师在讲到“正宗”一词时便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给韩国的学生:中国有正宗的水饺,韩国有正宗的什么?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正宗”的意思,而且很乐于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的国家。这样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提问,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有话可说,学生就会在不自觉中积极地配合老师,主动接受新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问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这类简单的是与非的词语,这样学生的回答也会相当简单,达不到锻炼学生交际表达能力的要求。此外,在提问中,难免会有追问的出现。这时老师主导课堂教学的方向这一原则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学生就某一问题追问时,教师也不必非要回答出所以然来。若学生的追问依然围绕着所要讨论的问题时,教师要认真的解答;若追问的话题游离了问题中心,教师要负责把学生的思路带回来,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出于同一目的,教师就某一问题追问学生时,也要体现有效性。否则,在教师的带领下,话题会越来越远,虽然课堂气氛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也可能会很轻松很热烈,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的不多,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会完成。②提问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教师提问的全面性是说教师的提问要关涉每一位学生。但不是说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提问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外汉语的课堂,学生大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既要全面照顾到每个国家的学生,又要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在提问时便可简单给学生进行临时分类,拥有相同语言或相同语系的学生暂分一类,这样,有其中一位学生明白了,同类中的其他同学也会很快的理解。还以“相去甚远”一词为例。一个高级班的俄国留学生在用它造句时说: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比如,用餐时,俄国人不太说话,很安静很快,中国人要喝酒,会大声谈论等。经过同胞更加具体的解释,相同语系的人自然更加明白。教师提问的层次性是说教师的提问要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同一个班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提问时,一定不要忽视成绩稍差的学生,以免伤及其自尊心;亦不可过多提问学习好的学生,防止学生自骄自傲。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温故式提问、一般性提问和拓展性提问。其中,温故式提问就是在复习旧课的环节中用来验收上节课的,这类问题一般不会太难,因而应把大多数的问题留给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样既能敦促这些学生不断进步又不会因答不上来而伤了自尊心;一般性提问是根据本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检查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吸收状况,提问时可遍及每类同学,以观察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而拓展式提问是在所学知识上的进一步扩展,它往往需要设计得较难一些,指引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主动去拓展他们的知识。

四、结语

坚持二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又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刘粦.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3]黄晓颖.对外汉语教学的备课艺术[J].汉语学习,2004.(3).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问原则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