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团队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应用

2015-12-10李雪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7期
关键词:效果提升

李雪梅

摘要:“团队模式”是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文章从应用的具体环节、如何避免可能的弊端以及应用效果的比较分析三个方面对“团队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团队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效果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61-02

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实效性所面临的突出任务,也是广大“原理”课教师不断探索的热点问题。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尝试性的运用,笔者认为“团队模式”应该是一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从目前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完成平时的案例分析作业,还是准备讨论课的发言提纲,学生们基本都是“单兵作战”,教师也是針对学生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学生在任务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学习效果不理想。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原理”课可以尝试采用“团队模式”。所谓“团队模式”就是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而非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教师针对团队进行评分,而非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逐一评分。相较于近年来兴起的“合作性学习”[1],“团队模式”更多的不是一种教育理念,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团队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运用。笔者将两个教学大班中报名参加口试的学生分别组成两个小班,一个小班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团队模式”(以下简称A班),另一个小班仍然采用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形式(以下简称B班),从而对“团队模式”应用的具体环节、如何避免可能的弊端以及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验证。

二、应用的具体环节和及其主要做法

“团队模式”主要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讨论环节。讨论课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以往我们在讨论时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学生课后自己撰写发言提纲,课上学生逐一发言,然后由教师给出一个评价。笔者在B班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团队模式”则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为讨论作准备,团队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准备阶段的最后拿出一份完整的发言提纲;在正式的讨论环节,可以由一名成员作为代表发言,也可以由全体成员以辩论、情景剧等形式进行,这对团队在准备环节的要求更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笔者在A班采用的就是“团队模式”。A班的45位同学组成了五个团队,在两次讨论课中,他们分别采用了代表发言、辩论和短剧的形式,还运用了幻灯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设备,手段上也更加多样。

2.课后作业环节。课后的案例分析作业是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往学生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作业,教师针对学生个人进行打分评价。笔者在B班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A班的45位同学所组成的五个团队则分别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在课后共同准备,提交作业后教师针对整个团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3.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受到时间和人员的限制,在“原理课”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过去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专家讲座和观看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听完专家讲座或观看完视频资料后每位学生都要上交心得体会。B班还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心得体会,而A班则以团队为单位进行。

三、如何避免可能的弊端:搭便车

“团队模式”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对该模式的担心主要集中在这样一点,即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课程任务会存在学生个人的“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指的是某个团队成员相较于其他大多数团队成员不付出或少付出努力却获得了相同的评价的现象。因为每个团队的任务准备阶段并没有教师的参与和监督,所以如果应对不力,经常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要避免这一现象,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组队方式上以学生自愿组队为主,教师进行适当协调。应用“团队模式”首先就需要划分团队。在组队方式上笔者认为不宜由任课教师进行硬性划分,而应该采取学生自愿组队为主、教师适当协调的方式。学生相互之间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自愿组队可以保证团队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关系;教师的适当协调则可以保证每个团队的人数基本相同,此外如果出现个别同学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自愿加入任何团队,也要依靠教师发挥协调作用。实践中A班的五个团队都是学生按照每队9人的要求自愿组成的,并没需要教师进行协调。

2.团队成员间要形成明确的分工。分工明确是各负其责的基础。尽管分工也不可能做到工作量绝对相同,但分工不可否认是避免“搭便车”的最重要措施之一。A班的五个团队在几次任务中都进行了分工,有两个团队还在正式的发言环节由代表团队进行发言的学生详细介绍了本团队的分工情况。可见学生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分工对于避免“搭便车”的作用。

3.团队成员实行内部自评制度。尽管团队是学生们自愿组成的,团队成员内部也进行了分工,但有时还是不能避免个别团队成员的不负责任,这就会导致其他成员工作量增加或者是影响整个团队的表现。所以还应该实行团队成员内部自评制度。该制度指的是在教师对整个团队进行整体评价之后,团队所有成员还要在一起针对每个成员的表现打分,其中最低分不限,最高分不能超过教师针对团体的打分。从A班五个团队的几次自评情况来看,大多数自评中的个人成绩都与教师给团体的打分相同,只有两次不同,而且这两次自评中都有团队成员的个人得分低于教师评价15分以上。笔者针对这两位学生的成绩向这两个团队了解了情况,事实是这两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这两名学生在内)都认可这一成绩,这也说明了团队成员自评制度对于避免搭便车是具有实效性的。

4.实行团队负责人轮换制。为了团队的正常运行,每个团队都应该有一到两名负责人承担组织协调的任务。在“团队模式”的运行中,负责人相较于团队其他成员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量。所以应该让不同的团队成员轮流担任负责人,这样既可以让大家都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搭便车”。

四、应用的效果的比较分析

“团队模式”的效果如何?该模式能否成为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将通过比较A、B两个班的课程任务完成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比较。笔者针对完成每项课程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向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B班的45名学生中除了一名学生表示“半个小时之内搞定”、3名学生表示“要两个小时甚至更多”,其余的41名学生都表示完成一个案例分析或讨论提纲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時间,其中半小时看书或查资料,另外半小时整理出答案。A班的五个团队学生在每项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则要多很多。首先每个团队要聚在一起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商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思路并进行分工;然后大家分头查阅资料,平均要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准备好资料后大家再用约一小时在一起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完善思路;接下来还要进一步补充材料,最后形成发言提纲。有些团队还要制作幻灯片,如果是采取辩论或短剧的形式,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排练。平均每个团队要花费三到四个小时。

投入的时间通常与投入的精力成正比。B班的学生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主要是复习教材上的知识点、阅读案例材料、简单收集了解相关材料、整理答案。而A班的学生除了复习教材上的知识点、阅读案例材料、撰写发言提纲,还要收集更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料,通常还要制作汇报PPT,如果是采取辩论或短剧的形式,还要进行多次排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但对案例本身和原理的知识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还锻炼了多方面能力。

2.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B班的学生因为是单兵作战,所以答题思路较窄,在正式的班级讨论环节,很多学生的答案雷同,相互间思想交流的意义不大,更没有形成观点的交锋和碰撞。而A班学生则不同,因为他们准备得更充分、对案例把握得更详细,所以对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论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在团队之间经常能形成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也提升了学生们对原理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因为他们觉得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而是为了真正弄懂问题在学习。

3.主动性、创造性的比较。笔者发现,相较于B班,运用了“团队模式”的A班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比如一次课后的案例分析作业是“从小岗村的改革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班学生的分析大多没有超出教材和案例文本,表现最好的也就是把老师在课堂上扩展的内容记住并写进了答案。A班的情况则不同。一个团队的学生不仅用大量介绍小岗村初期改革和后续改革成就的案例说明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对初期改革和后续改革中存在的争议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证明改革并非一劳永逸,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推向深入,还要不断进行调整;还有一个团队,将小岗村的改革和华西村的改革进行了比较,以此论证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以及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双向推动问题。这样的讨论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受益匪浅。

五、结论

从A、B两班的比较可以看出,因为应用了“团队模式”,所以在各项课程任务的完成上A班的表现明显要更好一些。可见,在“原理”课上应用“团队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具有较好的实效性的,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振环.合作性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一种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74-76.

猜你喜欢

效果提升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提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之浅见
对小学实施数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