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5-12-10陈贞丰
陈贞丰
摘要:为了主动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工科院校要紧跟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步伐,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国际经验与地方经济需求,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全方位的改革。优化整合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专业化特点,利用社会资源,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不断改革创新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特色教育品牌。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53-2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已初步实现工业化,进入高级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里程。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有着迫切的愿望。创新人才培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地方优势,形成一套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其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自动化控制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用于处理工业、军事、生物、医学、农业、交通、环境、经济、金融等领域控制工程实现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1],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工程开发和应用的能力的创新人才[2]。
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毕业生就业去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从近几年就业形势来看,大多数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走向社会实际应用领域。因此,本文探索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符合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创新人才定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人才。
三、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必须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模式,在专业的设置、调整和运行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3]。
1.以产学研融合为契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实际项目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实践教学环节以项目为主线,分为以参与指导教师项目为主的分段实践和以参与校外企业项目为主的集中实践两个阶段[4]。通过参与项目的运作,使学生了解项目操作的全过程,学会在实践中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应用整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2.以专业、职业、学业融合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需要优化调整。其中,课程体系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组成。无论哪种类型的课程,课程教学都是以实际工程应用为导向,结合行业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利用科研和工程中的项目案例进行教学,结合各种实际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及模拟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之前就初步具备了对实际工程的分析能力[5]。实践类教学环节基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及与企业联合建立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以校内研究课题以及与大中型企业合作的工程应用研究项目为依托,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在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环节中,积极依托校内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充分结合校内指导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与众多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使学生能融入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项目中,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学院与佛山中科縱联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南亚纸浆模塑设备有限公司、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安市优特利能源有限公司、惠州德赛集团、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真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晟能电子科技公司、广州柏诚智能科技公司、深圳市松大科技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在广州南亚纸浆模塑设备有限公司、惠州德赛集团、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柏诚智能科技公司等公司成立产学研及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基地,并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和指导教师一起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中,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中,对其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为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在学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指导教师和质量评价3个要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1-3所示,并在问卷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总体上,创新人才培养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培养质量得到了基本保证,接受和认可程度比较高,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由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多名学生,加上教学和科研的压力,指导教师投入精力十分有限。校外指导教师则由于不熟悉培养单位的相关规则流程,以及缺乏与校内导师的交流沟通,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2)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建有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但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和企业对共建实践基地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依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四、展望
创新性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涉及到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加强过程管理和保证培养质量等方面[6]。如何组织和形成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高校还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引导。同时,如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形式的多样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也是高校在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中应该继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史敬灼.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55-56+59.
[2]胡小唐,钟登华,李云章,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9-22.
[3]宋平,杨连茂,甄良,丁雪梅.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1-64.
[4]李春杰,赵会茹,王青霞.抓好实践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20-23.
[5]潘运红,章云,曾岳南,陈玮,杨玲玲.以项目为导向的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140-142.
[6]章云,何瑞文,曾岳南,陈少华.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3,(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