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以“作文之变”推写作创新

2015-12-10芦潇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7期
关键词:写作创新

芦潇

摘要:作文的改革发展历来都是常说常新的话题,因为它的题目既要反映当下的社会现状,又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然而如何在考试体制下寻找学生自由表达的突破口,“作文之变”一直在继续。只有在发展中有所突破,写作的局面才能打开,教育所倡导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培养。

关键词:作文之变;写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15-02

一、由作文命题看“作文之变”的历史

自从1978年高考制度实行以来,这一制度的改革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紧随其后,而作文作为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它的改革也在整体中或是单独进行着。作文题目由原来的政治色彩浓厚转换为本着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教育的理念,由原来较强的局限性到尽可能的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自由表达。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自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作文在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中切换,但是在方式有限的情况下,力求题目本身的新颖。比如“春来草自青”的哲学意味和要求考生的思辨性,“见证”考察的是对生活的把控等。可以说,这些题目既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深度,又能够看到取材的广度。这样的深化改革一直在进行。

二、“作文之变”的重要性

写作是将口语表达转化为文字,再用书面语记录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包括对字词整合后的灵活运用,对心中所想的通顺表达,对杂乱思考的逻辑呈现等等。这些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作文的改革,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构思立意角度、写作方法、教学模式等等,来推动作文的创新性发展。新课程改革将语文教学的目标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这体现了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更深层次的关注,而作文这一自我表达性极强,最能反映自我的部分无疑最应该能为改革的重点,让这种情感再创造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始终,培养学生具有“一花一世界、一人一主题”的个性写作风格。

三、“作文之变”依旧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标中,作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称谓和要求各不相同。在1~2年级称为写话,3~6年级称为习作,7年级以上才称为写作。这样的不同要求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了分级教学和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作文的差异化表达。即便如此,仍然存在某些问题亟待改进。

1.写话阶段,学生少观察,多杜撰。作为初期写作,学生没有时间或是缺乏意识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现实的生活,久而久之缺少对身边人事的敏感度,写不出有感染力的话语,难以表达心中感受。现在的作文参考书也是层出不穷,学生在缺少思考的情况下就参考借鉴别人的文章,导致了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2.习作阶段,学生少真实,多想象。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要求一定字数的写作时,这种要求字数上涨的习作让学生没有适应性的过渡,教师缺乏相应的衔接指导。学生在字数的压力下缺少真情实感和真实感受,没有培养成“我要写”、“我要抒发”的习惯,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有一定的机械性,所以只能凭空捏造,靠想象来写文章。

3.写作阶段,学生少创新,多形式。高年级作文可以说比任何阶段的作文都受到了重视,但往往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局面。在中考、高考的体制之下,作为重头戏的作文没有人忽视,却难以得到真正的从根本上的重视。考试之下,分数之下,人人都在寻找得分的最快方法,而没有从写作者,也就是学生本身寻找突破口,让学生学会在短时间内挖掘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1)写作文体的单一。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如何拿高分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作文这种变数较大,学生本身最难以把控结果的题目上,大多数人选择了保分,即使写不出彩,至少是不会拖后腿的方式。因此,无论是练习还是考试,绝大多数都会选择议论文、记叙文,有很少人会选择散文,极少会写小说、文言文等等。有些时候不是学生不想写,而是冒险的勇气早在应试下磨灭。这种应试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其实是违背了高考初衷的,也不符合新课标中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2)写作过程的削弱。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事实上,作文写作中,学生缺乏真情实感,教师没有对于写作过程的跟踪性的引导和指导,学生没有对自我经历进行深层次挖掘,没有情感的抒发,缺少有感染力的表达,只看重结果的完成,书写的应付,充其量是“戴着镣铐跳舞”。

四、“作文之变”难在何处

作文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说学生一直写,改革也一直进行。之所以始终存在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其实它背后有其难以改变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大环境中的考试制度问题。现如今仍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只能在个性化的自由表达和严苛的标准化的评判标准的冲突下寻找写作的突破口。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导致学生不能自由表达,只能以议论文或是记叙文这种保险的方式写作,这样带有重复性的文章都好比外形一致缺乏灵魂的木偶。有限时间内对高分的追求导致学生只关注眼前的书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生活,抒发感受。其次,是教师的难言之隐。制度下的教育工作者来不及一点点的引导,而是积极关注着学生的分数提高,语文教学尤其是其中的作文教学是需要长时间才能有所成效的,这种从根本上的培养存在看不到成果的风险。同时写作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个语文教师一朝一夕就能够激发出学生潜力和培养出写作能力的,需要的是学生从小的积累和培养,教师有想改而难改的苦衷。再次,就学生而言,缺少阅读量的积淀,比较缺乏自我表达的文學素养和写作能力;在学习中视野有所局限,没有开阔的思维去把控宏大的主题和场面描写;学生没有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缺少表达的欲望。

五、“作文之变”的出路

作文的顽疾客观存在,但深化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歇,真正实现创新性表达,让学生形成“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主动性便是作文的出路,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作文的创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写作教学更加迫切的呼唤富有创新性的表达,有新意的内容,更鲜活而有感染力的文字,这样语文作文的价值才能够彰显。

1.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素材。作文的写作离不开文字的表达和文学素养的发挥,学生在写作中没得写的局面普遍存在,在平时增加阅读量,体会别人在同一件事的表达和感受,然后触类旁通,达到共鸣,在寻找同感和認同感中激发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文学知识的积累也是对思想的升华,了解的多就会渐渐培养思考的习惯,思考别人为何这样表达和写作,久而久之可以考虑自己应该如何表达。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值得我们鉴赏和学习,就是因为其中感人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形象,欣赏后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感悟能力。这样,写出的文字就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有不同的见解,就能感染到别人,实现作文文字的创新。

2.改善作文课的课堂结构和方式,师生互补,有示范有练习。作文课程不能忽视,而应该严格按照课标要求的作文课时数进行讲评练习。必要时教师应该下水作文,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题目的审题立意的难处,了解写作时的思考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同时,学生写作可以不要求每篇都是固定字数,在所思所想的过程中有感而发,长时间后便自有成效,由此实现作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个性化表达。表达是每个人思考的产物,固定思维只会让写作千篇一律,索然无味,而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让他们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教导同学多进行观察,关注细节,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属于自己的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样才有扩展性的写作思维,文字才有创新性。例如“一位老师按照巧寻结合点、精设训练题的思路,开始他的创造性教学实践”,写作能力的培养则根据文体特征,选用仿写、改写、补写、扩写等多种方式来训练。

4.开展作文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践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作文表达源于生活,也是源于交流。作文写作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和贾岛式苦吟,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语言的自由表达,应该将作文写作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的积极主动模式,鼓励学生随时记录感受,哪怕只是一两句话的灵感闪现。同时,注重同学间的借鉴学习,学生间同龄人的表达和思考方式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接受,有共鸣的前提下互相学习,实现作文提高方式的创新。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积淀的表达出口。无论是作文大环境下的体制,还是教师的教作文或是学生的学写作,都应该存在于作文改革发展的始终,由此才能加快走出写作的“围城”,实现写作创新。

参考文献:

[1]马普英.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创新初探[J].语文学刊,2013,(04).

[2]陆巧娟.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1,(09).

[3]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

[5]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写作创新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