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探索
2015-12-10丁笑生
丁笑生
摘要: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确保高等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资助育人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系统化、持续化和科学化,挖掘问题、研究对策以及解决措施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38-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1]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学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加强机构建设,完善资助体系,提高育人效果,牢牢把握“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这一理念,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中资助,不仅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2]努力构造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型资助与育人模式,着力提高资助育人效果,有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确保资助工作规范化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微观方面它关系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宏观方面它是落实培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重要任务,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1.健全资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为使资助管理工作机制运行顺畅,根据工作需要,首先,成立由主抓学生工作副校长为组长,主抓财务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宏观调控高校资助管理工作。其次,成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下设办公室、贷款科、助学科、宣讲科、档案科等。“中心”对上接受省资助中心指导,对外与政府机构及企业合作,对内横向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对下指导学院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并将触角直接延伸到学生,扎扎实实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形成以“中心”为纽带,以相关部门、机构为辅助,以学院为基础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优化学生资助管理运行机制,坚实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基础,保证各项资助措施全面落实。今年,我校获得“河南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
2.完善资助管理制度,构建有效助学体系。资助管理工作制度完备,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加了资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资助管理工作效率。为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结合实际,修订、制定规章制度,例如,我校制定了《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单项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忠信德育奖”评奖及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管理细则》、《河南师范大学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办法》、《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条例(试行)》、《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办法(试行)》、《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等资助制度,使我校的资助制度、资助体系日臻健全和完善。以上管理制度每年都印入《学生手册》,引导全体学生学习,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学生资助工作步入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根据上级要求,制定《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考评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以上制度的建立,既健全了资助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又调动了各学院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强化管理,注重教育,推进资助工作精细化
对国家新出台的资助政策,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比如:学生资助工作专题会、主题班会等,有组织、有目的传达国家关于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关精神。坚持做到“按需贷款、应贷尽贷”的原则,使在校的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受益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把温暖送到学生的心坎上,消除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于学业。
(一)要注重资助宣传教育,确保信息及时到位
要积极宣传国家现有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怀,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将资助管理工作前置,随着新生录取通知书向每一位入学新生发放《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使他们充分了解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为新生设立“绿色通道”,通过校内媒体、展板、现场解答等形式资助管理政策,确保每一名贫困生都能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通过组织各学院对贫困学生的摸底调查,认真审核《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掌握每个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有效资助。与此同时,积极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具体办理流程、贷后国家的各项资助措施、还款措施、违约措施等,让贫困生打消上不起学的顾虑。在助学贷款具体办理中,要制订细致的工作计划,及时召开全校助学贷款工作会议,对工作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要求,每一项工作都责任到人,严格规范每一个环节,确保助学贷款工作高质量运行。
(二)要搭建活动教育载体,引导学子自觉守信
坚持“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的工作理念,实施“双轮驱动”,一是助困,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二是助力,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国家个人信用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注重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心、自立自强等方面的教育,积极营造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以优秀典型为榜样,树立良好的学风,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一是诚信教育。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以诚为本,修身正己;以信立身,泽己及人。二是励志教育。坚持“资今日所需,助明日起航”的工作思路,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评选“校园自强之星”等活动,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和先进个人,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此外,学校通过积极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成立自强类社团等方式鼓励同学积极实践、自强自力。三是关爱教育。在助学育人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开展的“越冬实物补助”、“温暖返乡送票工程”、“太阳村献爱心”等活动在给予学生经济上资助的同时,适时教育和引导,启迪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正能、熏陶他人。四是感恩教育。围绕不同主题,采取多项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氛围,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五是典型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发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激励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我校开展以“学在师大,放飞梦想”为主题的表彰大会,参会教师、获奖学生代表、学生代表人数达8100余人,并制作宣传展板30块,在大会期间及大会后一周全校范围内展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激励作用,进一步展示了当代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彰顯师大学子优秀品质,使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深入人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同时也促进了我校资助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我校设置的“诚信小柜”以及所赚的钱,用于捐助山区贫困学子,激发了学子的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学生自发成立奉献社、乐援社、爱心互助社、红丝带协会等社团,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师大学子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受到了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人民网、网易、新浪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也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代表:2011年5月,我校宋俊雅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她的事迹“自强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多家网站进行了报道,彰显了师大学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风貌;2012年,我校2009级学生何淼事迹入选教育部主编的《2011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她的事迹“胸藏笔墨纳千古,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好诠释了温婉不失坚韧,谦逊不失自信的当代大学生形象等;2012年申报的《助学育人并举,育人养德并重》、2014年申报的《诚信教育系列活动》获得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等。
(三)要规范资助工作程序,保证公正阳光透明
1.细致困难学生确认关。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根据申请学生在校的日常消费情况,结合辅导员家访对学生的了解,经班级民主评议等做出比较科学判断和评价。但对于个别有自卑心理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并采取个别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其真实情况,认定他的家庭经济状况。
2.公开资助类别评定关。评定程序的科学、规范、合理是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对每项奖助学金项目的申请条件、评定要求等在网上面向全校学生公布,申请资助的学生须先在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中进行推选,在经学院评议小组确认后,要在学院进行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再经学校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确定初选名单,还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二次公示,若仍有异议可直接向学校评审领导小组提起申诉,各方无异议后最终确定受资助学生名单。
3.监督奖助金发放关。奖助学金项目管理和资金发放应由学工部和财务处分工协作,必须做到国家奖助学金专款专用,不克扣,不挪用。通过银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国家助学金按月发放到学生手中,确保学生在第一时间领到国家奖助学金。
4.畅通资助工作信息关。向学生公开资助信息反馈渠道,广大学生或社会资助人可以及时、便捷地对资助管理工作进行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确定专人负责及时回复、解答、处理反馈信息。
三、拓展渠道,开创局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多元化
打破传统单一资助模式,不断拓宽资助育人渠道,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多元化。
1.挖掘各方资源,加大经济资助力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资助将成为高校办学资金的重要来源,做好社会资助育人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3]学校要在国家、省、学校资助的基础上,学校拓宽资助资金来源,争取社会、企业、爱心人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为此,每年在助学贷款、奖学金评定、勤工助学、冬季实物补、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贴、征兵代偿以及社会资助等涉及1.5万人次左右,总计款项4500余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打消了他们在学习中的顾虑,营造了良好大爱氛围。
2.重视岗位实践,拓展能力资助途径。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以经济资助为核心,以励志教育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助学励志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提升学生能力资助。近两年,开拓社会勤工助学岗位,累计安排2000多人次上岗,让获得资助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实践活动。
3.适时沟通疏导,重视心理资助功效。学校开辟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定期排查心理健康状况、不定期交流思想、重点咨询心理问题学生等手段及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4.加强服务指导,增强就业资助实效。以生为本,不断加强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自身差距,促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锻造自己的能力,同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学校为他们提供面试、求职、考研交通费用或生活补贴等。
四、展望未来,探究路径,实现资助工作科学化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微观方面它关系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宏观方面它是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探讨,认真应对,进一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1.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重视,资金及时到位,机构健全,形成一个由校领导小组、资助管理中心、学院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保证各项资助措施全面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机制;二是全面实施学生资助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推进基层学院资助网络化建设。
2.进一步完善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资助管理工作制度完备,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加资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紧紧抓住困难学生信息的采集、分析、对比和验证评定等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困难学生评定体系。一是对困难学生信息进行采集;二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三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民主评议;四是通过走访验证,确保资助对象的真实性。
3.进一步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资助信息网建设,二是做好贷款毕业生信息采集工作,三是建立QQ群、人人网、“爱心之家”或“温暖小窝”等平台。以保证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后信息畅通。
4.进一步加大资助宣传与育人力度。资助管理中心专职人员及时传达国家关于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有关精神,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指导与咨询,使学生充分解国家政策,把温暖送到学生的心坎上。一是加强助学贷款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确保信息及时到位;二是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节俭教育和关爱教育;三是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等。
5.进一步拓展助学岗位和资金渠道。一是挖掘校内资源,开拓全校性质和学院内部勤工助学岗位;二是开拓校外资源,争取企业助学资金;三是广揽校友资源,设置校友助学金等。
6.进一步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一是加强向上级资助中心、代理行、合作单位的学习;二是加强与兄弟高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加强校内各学院之间交流与学习。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深化“育人是资助工作的靈魂”的理念,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专业化、信息化、人本化建设,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工作新思路,探究工作新方法,深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2]刘成立.人本观照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49-51.
[3]沈律明,陈君芳.高校社会资助育人“双轨”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