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文生教授从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

2015-12-10兰绍阳熊文生许艺娴黄卓健谭文涛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津液瘀血酒精性

宁 麟,兰绍阳,熊文生,许艺娴,黄卓健,谭文涛,吕 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脾胃病科,广东 广州 510405)



熊文生教授从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

宁 麟,兰绍阳,熊文生*,许艺娴,黄卓健,谭文涛,吕 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脾胃病科,广东 广州 510405)

熊文生教授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学验俱丰,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病机为肝脾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结,治疗当重在化痰活血,辅以疏肝健脾,同时注意饮食清淡、起居有常、精神愉悦。

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瘀;熊文生;经验介绍

熊文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炎专业委员会委员、人工肝与肝衰竭委员会委员、脂肪肝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名中医培养对象。熊文生教授从事脾胃肝胆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中西汇通,学验俱丰,尤擅中西医结合诊疗肝病。笔者有幸师从熊教授,受其教诲,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现代医学的病名,熊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其大致属于祖国医学的“肝积”“积聚”“痞满”“胁痛”“痰癖”等病证范畴。熊教授认为该病主要由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年老体衰或禀赋异常等因素引起,导致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出入乖戾,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成膏脂痰浊,气滞痰浊充斥脉道,血涩不畅,乃生瘀血,终致痰瘀互结蓄积于肝,进而发为脂肪肝,其中关键在于痰瘀互结。

1.1 痰浊

脂肪肝多见于嗜食肥甘、好逸少动之人,多形体肥胖,相当一部分患者均存在高脂血症[1]。熊文生教授认为,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津液者,水谷气味之所生也,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发泄于腠理……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说明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膏脂生成与转化均赖于脾的健运。《神农本草经疏》云:“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浓厚胶固,以至脾气不利,壅滞为患,皆痰所为。”李东垣云:“形体劳逸则为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若过食肥甘厚味、好逸少动,则脾虚气弱,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成痰湿脂浊,贮留体内,浸入血液,即可形成高脂血症;若痰湿脂浊留置肝脏之内,日久不化,乃成脂肪肝。

1.2 瘀血

城市人群脂肪肝发病率远高于农村,研究认为除饮食结构外,还与工作压力等因素具有明显相关性[2]。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肝气条达,气机通畅,则气血运行、脾胃运化正常,痰瘀无从化生。朱丹溪云:“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若情志失调,肝失其疏泄,则气血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气机不畅,津液滞留,凝结成痰,气滞血停,日久成瘀,痰瘀互结,阻于肝经,聚于肝脏,而成脂肪肝。正如《灵枢经·百病始生篇》云:“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1.3 痰瘀互结

熊教授认为,除上述气机失调导致瘀血外,痰湿郁久化热,或痰浊阻滞脉络,亦可成瘀。痰瘀互结的形成,源于“津血同源”,即二者均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生理上,在“气化”作用下,津可生血,血可生津。在病理条件下,气化失常,津败为痰,营滞为瘀,津血混浊,最终致痰瘀互结。嗜食肥甘、劳逸失度、情志失调等影响肝脾之气,气虚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气不化津,会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形成痰浊水饮。津能载气,津液输布运行受阻,往往引起或加重气机的郁滞不畅。气能行血,气机郁滞,则使血行滞缓,日久成瘀,积于胁下,遂成“肝积”。此为由痰致瘀而痰瘀互结乃致“肝积”的全过程。

又如张景岳所言:“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血为气之母,瘀血形成之后,无以载气,亦阻碍气机,影响气对津液之输布运化,导致津液凝聚而成痰浊水饮,停滞于肝,逐成脂肪肝,为由瘀致痰而痰瘀互结乃致脂肪肝的病变过程。

2 治疗重在化痰活血

根据痰瘀,熊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病理产物是痰浊、瘀血,病机主要为肝脾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肝络。因此,治疗主要针对痰浊、瘀血的病理状况,以化痰活血为法,同时辅以疏利肝胆气机、调理脾胃健运之品,并独创化痰活血调肝方。

化痰活血调肝方组成为:生山楂、荷叶、陈皮、茯苓、浙贝母、川芎、当归、桃仁、丹参、田七末(冲服)、泽泻、柴胡、决明子、甘草。

生山楂入脾、胃经,破气散瘀,化痰涎;荷叶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胃、脾经,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之功效,与山楂配伍,共为君药。

陈皮气香,性温,味辛、苦,具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效。茯苓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能,《世补斋医书》谓“茯苓为治痰主药”。浙贝母味苦,性寒,功效为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三者合用,可燥湿健脾以绝痰源。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消积之功效。桃仁味苦、甘,性平,可活血祛瘀。川芎味辛,性温,可活血祛风、行气开郁。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可补血活血。田七化瘀血,止血妄行,《医学衷中参西录》谓“理血妙品”。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之功效。《本草汇言》云:“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泽泻清肝降火、利水渗湿,以清除郁热。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上述诸药具为臣药,共奏健脾化痰、行气活血、清肝消积之效。甘草为使药,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君臣佐使,诸药合用,既从源头上截断了痰浊瘀血产生的病理途径,又消散已成之痰浊瘀血,可谓正本清源之法。

此外,熊教授还提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需特别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清淡、起居有常、精神愉悦。正如《内经》云:“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全方可助药生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病案举例

黄某,男,38岁,已婚。初诊:2014年 1月 19日。主诉:右胁胀痛不适1年余。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忧思多虑,嗜食肥甘厚味,多坐少动,近一年觉右胁胀痛,隐隐作痛,伴胸脘满闷、纳呆疲倦、大便黏滞不爽,患者无饮酒嗜好。诊查:患者形体肥胖,腹膨隆,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舌质黯、苔厚腻,脉滑。B超示:重度脂肪肝,生化检查示: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西医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诊断为胁痛,痰瘀互结证。治法:化痰活血,疏肝健脾。处方组成为:生山楂10g、荷叶10g、陈皮10g、浙贝母10g,茯苓15g、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丹参15g、田七末(冲服)3g、泽泻15g、柴胡10g、决明子10g、甘草6g。服10剂药后,患者诸症消失,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化裁继服5周,患者诸症未见复发,体重减少4kg。复查B超、肝酶及血脂均已恢复正常。

按:该例患者由于长期嗜食肥甘厚味,缺乏足够运动,忧思多虑,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成痰湿脂浊郁结于肝脏,痰湿郁久成瘀,终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瘀互结之证。治疗取化痰活血调肝方,以达化痰活血、疏肝健脾之功效,使脾运健旺,胃纳有度,肝有所主,气化正常,化物归正,截断痰浊瘀血来源,消散痰浊瘀血。故治疗后,患者脂肪肝消失,体重下降,肝酶、血脂恢复正常。

4 结语

综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可归结为: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肝。熊教授认为其主要病理产物为痰浊血瘀,二者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主导病情的变化。熊老从痰瘀论治,以化痰活血为法,同时辅以疏肝健脾之品,独创化痰活血调肝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1] 孙建光,吕霞霞.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18):111-113.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2,4(7):4-10.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5-28

宁麟(1990-),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脾胃肝胆疾病。

通讯简介:熊文生(1962-),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脾胃肝胆疾病。E-mail:xwsk_0602@163.com

R246.1

A

1673-2197(2015)18-0065-02

10.11954/ytctyy.201518033

猜你喜欢

津液瘀血酒精性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