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针四缝治疗小儿疳积1则
2015-12-10唐丽平
唐丽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广东 广州 510405)
穴位贴敷联合针四缝治疗小儿疳积1则
唐丽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广东 广州 510405)
疳积是儿科常见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疾病导致小儿脾胃受损,进而影响其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慢性疾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喂养稍有不当便可伤及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失和降,食滞中脘,又影响脾的升清运化。因此,小儿疳证的治疗重在调节脾胃功能,扶助运化。临床有多种方法可治疗该病,其中穴位贴敷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简便有效,安全可靠,且副作用少,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疳积;四缝穴;穴位贴敷
疳积是损害小儿健康的一种慢性消化营养紊乱症,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精神萎靡、睡眠不安、大便不调、爱食手指等,好发于1~5岁儿童,其症状类似于西医学中的营养不良和慢性消化不良。自我院开设儿科以来,运用穴位贴敷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取得显著效果,现选择一典型病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4岁,因食欲不振2月余就诊。近2个月来,患儿形体日渐消瘦,食欲不振,喜吮手指,易发脾气,腹胀,大便干结,小便黄,量少。查体:患儿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形体略瘦,面色萎黄,毛发稍稀,常咬手指,舌苔厚腻,脉滑数,体重:12kg(正常体重:年龄2+8 )。诊断:小儿疳证-积滞伤脾。
2 方法
2.1 穴位贴敷
患儿取坐位或卧位,将药膏贴敷于患儿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神阙(脐中央)、天枢(在中腹部,脐中旁开2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每天1次,每次4h(年龄小酌减),2周为1个疗程。
2.2 针刺四缝穴
患儿取坐位,将双手洗净,伸手仰掌,进行常规消毒。采用三菱针或一次性六号针头针刺患儿双手四缝穴(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位于食、中、无名指、小指四指的中节横纹中央),双手共取穴8个,深约1mm,刺后挤出淡黄色或白色积液,以消毒棉球擦去,直至不再挤出黄色积液为止。每周1次,3周为1个疗程。
3 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嘱家长合理喂养,1个疗程后患儿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增至13.5kg,身高增长2cm。4个月后随访,患儿精神可,面色红润,饮食如常,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4 讨论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疗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其是用中药制成的药饼贴敷在相关穴位上,通过对相关穴位的刺激与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作用原理为药物持续刺激腧穴,被吸收入经络,调节经络气血,从而促进胃蠕动及胃酸分泌,发挥和胃降逆、宽胸理气的功效。症状不同,所需的药物和穴位亦不同。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亦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患儿耐受性较好。穴位敷贴可弥补内服中药的不足,正所谓“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
针刺四缝疗法是通过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症的有效方法。该法针对性很强,仅适用于儿科,其他各科很少应用。针刺四缝疗法又称为“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四缝穴),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的一种外治方法。该法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位于第2至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中医学认为,刺激四缝穴具有调节阴阳平衡、健脾行气等作用。针刺四缝穴后,从胃肠道检查表明,患儿葡萄糖耐量曲线明显改善,血红蛋白、嗜酸球、血清蛋白及白细胞吞噬能力明确增强,血清钙、磷含量增高,碱性磷酸酶含量降低,对于小儿骨骼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5 结语
当今独生子女较多,家长过分溺爱,加之育婴知识缺乏,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任意滋补或纵其所好,零食或饮食无节制,饥饱无度,反而加重了脾胃的负荷,损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发为疳积。
穴位贴敷疗法和针刺四缝穴均可治疗小儿疳积,若将两种方法结合,效果更为显著,可快速疏通经络、解热除烦、健脾和胃、消积化食,提高患儿免疫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
[2] 周映萍,陈天韵.针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4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8):19.
[3] 梁繁荣,夏晓红,彭晓虹,等.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1):3-7.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5-05
唐丽平(1989-),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师,研究方向中医护理。
R245.9;R272.4
A
1673-2197(2015)18-0089-01
10.11954/ytctyy.20151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