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98例临床研究
2015-12-10李涛
李 涛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53)
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98例临床研究
李 涛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53)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胃脘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98例患者中包括肝胃郁血热型35例、肝胃不和型27例、寒热错杂型12例、胃阴亏虚型11例、脾胃虚寒型8例、胃络瘀血型5例。经过治疗,98例患者中显效58例,有效32例,无效8例,分别占59.2%、32.6%、8.2%,总有效率为91.8%。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胃脘痛;辨证分型;临床研究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程较长且不易治愈,对患者身体健康危害较大。治疗胃脘痛的方法较多,中医学多以辨证分型治疗该病[1]。中医学认为,胃脘痛是由内伤饮食、外感邪气、情志不遂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的气机郁滞和胃失和降造成的,其临床症状多为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持续疼痛或阵痛[2]。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98例胃脘痛患者,采用自拟通降和胃汤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胃脘痛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5.0±4.6)岁;病程2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49.0±12.3)个月。98例患者皆经胃镜检查,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胃溃疡27例,糜烂性十二指肠炎29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以及脉象等,可将其分为6种不同的类型,其中肝胃郁热型35例、肝胃不和型27例、寒热错杂型12例、胃阴亏虚型11例、脾胃虚寒型8例、胃络瘀血型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自拟通降和胃汤辨证分型治疗,处方组成为槟榔10g、香附15g、陈皮10g、大腹皮10g、苏梗15g、茯苓10g、徐长卿10g、半夏10g、枳壳10g、蒲公英10g、甘草10g、佩兰10g、白及粉10g、焦三仙10g。六种不同类型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对应药方如下。
1.2.1 肝胃郁热型 肝胃郁热型较为常见,主证为胃脘灼痛、舌红苔黄、呕吐泛酸、渴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色黄以及脉弦滑或弦数[3],药方为:生大黄6g、丹参20g、田七12g、煅瓦楞子30g、广木香12g、鸟贼骨20g、浙贝10g、青皮12g、制香附12g、川厚朴10g、砂仁10g、白豆蔻6g、炒积实10g、陈皮12g、大白10g、半夏12g。
1.2.2 肝胃不和型 主证为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舌苔薄白或白厚、嗳气频作、嘈杂泛酸以及脉弦,药方为:丹参20g、炒积壳10g、生甘草4g、佛手10g、桔梗10g、制香附10g、石菖蒲15g、陈皮6g、杭白芍15g、炙内金8g。
1.2.3 寒热错杂型 主证为胃脘部痞满不适、舌淡红、苔薄白或者黄腻以及脉弦细或紧,药方为:黄连10g、干姜10g、黄芩10g。
1.2.4 胃阴亏虚型 主证为胃脘灼热且隐隐作痛、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口干舌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以及脉细数或弦细,药方为:北沙参15g、丹参20g、麦门冬12g、木蝴蝶6g、杭白芍15g、生甘草5g、白及10g。阴虚较显著者酌加川石斛、竹茹,胃酸缺乏者酌加乌梅、生山楂,胃痛较明显者酌加荔枝核、青木香或广木香。
1.2.5 脾胃虚寒型 主证为胃脘隐痛且遇寒加剧、舌淡红、苔薄白或边有齿痕、饭后腹胀痞满、身倦乏力、便溏或者腹泻以及脉虚缓或细,药方为:丹参20g、干姜6g、桂枝8g、白芍12g、陈皮12g、炙甘草3g、黄茂20g、党参12g、白术15g、五灵脂1摊、大枣等。
1.2.6 胃络瘀血型 主证为胃脘疼痛且痛有定处、胃痛日久不愈、舌紫暗或有瘀点和瘀斑、黑便或者便潜血阳性以及脉弦涩,药方为:檀香10g、蒲黄10g、丹参10g、砂仁5g、五灵脂10g、大黄10g。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经治疗,患者胃脘痛完全消失,且经胃镜或者钡餐复查后显示胃黏膜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胃脘痛明显减轻或时有时无,且经胃镜或者钡餐复查后显示胃黏膜状况有明显改善或者基本改善为有效;患者胃脘痛未消失,且经胃镜或钡餐复查后显示胃黏膜状况没有改善或有所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经过治疗,98例患者中显效58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1.8%。
3 讨论
中医学中认为,胃乃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日受水谷,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4]。因此,当人体内伤饮食、外感邪气、情志不遂或者疲劳过度时,皆有可能伤及胃腑,从而致使胃气失和、气机郁滞,继而引发胃脘作痛之证。脾胃乃后天之本,又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容纳而脾司运化,若脾胃虚寒,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继而不能资助先天肝肾,致使人体肝肾不足;男子肝肾不足则水不涵木,女子肝肾不足则血不养肝,以致于肝木肆横乘侮脾胃,此乃势必所然。因此,中医学在治疗胃脘痛上多以疏肝理气为主法。然而,理气药物大多味辛偏燥,若应用不当反而更加助长火热之势,因而在选用理气药方时要适当合理,以疏肝与和胃并行。胃脘痛具有病程长、难以治愈以及容易复发等特点,患者常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气虚弱、胃络失温、阳虚生寒、气寒血凝或者纳运无力。中医学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以及脉象等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即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型、寒热错杂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以及胃络瘀血型,其中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现代药物学研究证实,党参、白术、甘草等可健脾益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胃泌素分泌、提高胃消化酶活性等;干姜可温中和胃、促进肠胃蠕动;黄连可清热燥湿,具有灭杀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陈皮、半夏可和胃止痛[5]。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98例患者中显效58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8%。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1] 李启军.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120例临床观察[J]. 医药论坛杂志,2010(20):169-170.
[2] 吕俊芳.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140-141.
[3] 白奇连.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8-9.
[4] 张华.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31):4175.
[5] 樊秀清.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100例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5):10-11.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1-23
李涛(1975-),女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85.6;R256.3
A
1673-2197(2015)12-0095-02
10.11954/ytctyy.20151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