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15-12-09张继东周伟军吕丽萍林健
张继东 周伟军 吕丽萍 林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互动能力不断增强,加大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本文通过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分为生成、爆发、扩大和消亡四个发展阶段,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网络媒体技术在社会中得到普及运用。高校作为知识群体汇集的场所,对网络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因此,原本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范围并不大的群体性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和传播,反而增大了处置难度,也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是大学生群体以网络为平台,借助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利用人人网、QQ、微博、微信、短信、论坛等,对发生在现实中或网络中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发布、转发或评论,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或观点。网络的方便快捷使事件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互动,这就在网络上形成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反过来对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扩大或缩小了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相对于传统舆情,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如下特点:
1.主体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有着丰富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信息收集能力较强,经常借助网络了解信息或发表言论,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极大关注,对各个事件保持自己独立的看法。因此,在面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更能激起他们传播互动的热情,成为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最主要推动者。
2.内容的情绪性和多元化。当前,由于就业、学业、经济的多重压力,网络成为了大学生释放压力、发泄情绪、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在对待群体性事件时,他们往往未经过深入思考,凭着自己的想法发表言论,对相关事件的描述、评价带有个人观点,表现出情绪化的特点。同时,由于大学生关注焦点不同,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高校舆情监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3.趋势的难控性。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和缺少网络监控机制,目前尚难于对所有言论进行监控和引导。因此,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监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互联网企业的密切配合。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
大学生群體性事件网络舆情是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产生,并在网络上爆发、扩大传播和干预消亡的过程,呈现出“生成—爆发—扩大—消亡”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主体(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参与、发表言论等,推动网络舆情的产生乃至消亡。根据笔者对天津市多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和近三年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情况访谈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由现实事件经网络传播成为重大事件的案例。因此,对网络舆情从产生到消亡各过程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成阶段。该阶段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此时事件已经生成,但未在网络上传播或传播范围不广、影响不大,仅有小部分学生群体对此事件保持关注或评论,是干预处理的最佳时期。在大学阶段,教室、宿舍、食堂、办公区极易产生事端,如食堂饭菜质量问题、学生群体斗殴、教师与学生的矛盾等,因此各高校要重点关注,做好工作预案,形成长效机制。
2.爆发和扩大阶段。该阶段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过渡期和发展期,也是最为特殊和关键的时期。此时,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媒体或人际传播,对突发事件有较深入的了解,由于好奇或对处置结果的异议,开始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声音或视频的形式,对现实事件进行直播、转发或评论,以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讨论中。从此,原本单一的事件演变为网络社会群体事件,并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3.消亡阶段。该阶段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期,即网络舆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关事件得到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妥善解决,网络媒体中的交流信息基本被删除或无人互动,社会关注程度降低,舆情影响力逐渐消失。但是,网络舆情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影响力的彻底消失,只是暂时处于无人关注的状态,当社会中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往往又会被提上议程或进行比较,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三、我国高校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剧增。因此各高校也都更加关注网络舆论及信息引导,并先后通过建立网络宣传渠道,如QQ群、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开始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以便第一时间发布和澄清事实。但是,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不可控因素,以及网络的迅速传播能力,导致我国高校在处理、掌控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方面仍有待提高。首先,高校管理者对新时期网络功能认识程度及利用能力有限,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监控小组,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把控能力尚显不足,处置观念陈旧、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在网络的互动环节中偏向于说教或单方面信息发布,缺乏直接互动与交流,在舆论引导方面作用有限。其次,部分高校工作者对群体性网络事件采用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采取“封、堵、删、谈”的简单策略,但并没有对广大学生进行引导和解释,缺乏危机应急处置预案。尽管在短时间内事件得到压制和平息,但一旦遇到类似事件,产生的后果则会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及时沟通和澄清,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避免小事件在网络上酿成大危机,不利于高校日常事务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加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是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督机制,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及时化解矛盾、冲突的必要举措。各高校管理者要切实重视网络建设,积极采取多项措施提高网络监督和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利用网络开展高校学生思想建设,开辟新时期学生工作网络新阵地。
1.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提升防范能力。网络舆情监督是有效、及时化解冲突的首要条件,因此各高校要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智能手机、电脑覆盖率几乎百分之百,他们的信息获得与表达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但由于他们大多涉世不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容易出现跟风现象,人云亦云,因此难免一些关乎大学生的群体事件被错误地引导,发表错误的言论,在网络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危机预警机制,及时监督跟踪网络信息流向,并重点针对“自杀、跳楼、打砸、暴动、作弊”等关键敏感词要进行统计和汇总,掌握舆情演变趋势,积极引导和介入,发挥校园主流媒体“先发优势,权威披露,澄清事实”的作用。
2.完善监督平台,提高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驾驭能力。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开放的平台,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分享与交流。因此,各高校应培养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网络能力较精的舆情监控队伍,培养一批大学生网民成为网络舆论主力军,时时关注网络动态。尤其是在发生群体性事件之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学校稳定的舆情,就必须及时进行干预与引导,并反馈到有关部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也要经常以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上平等地参与讨论,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和疏导。
3.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搭建网络教育新平台。网络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党团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領、道德教育。各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微博、微信、人人、QQ、BBS论坛等)的优势,在学生中开展党团知识进网络,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要进行解释和宣传,及时化解各种疑惑,消除不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在校园内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或法律法规宣传,对在网络中散布虚假消息,要依据相关法规教育和处理,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龙雅丽,张坤.大学生群体事件网络舆情及其发展过程研究[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2).
[2]龙雅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1.
[3]李浩.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探论——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调研视角[J].浙江学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