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疝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12-09邓华王树林
邓华,王树林
江苏泰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泰州 225500
脑疝为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若未及时针对脑疝形成原因进行处理,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形成生命威胁。开颅手术为脑疝首选治疗方案,目前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及常规去骨瓣开颅术为脑疝治疗的主要手术方案,但是目前尚无统一手术方案[1]。选择一种安全性高,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的手术方案,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为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脑疝的临床治疗效果,该研究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脑疝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对标准脑疝患者分别使用常规大骨瓣减压术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脑疝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及MRI 等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分会中脑疝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对照组43 例及观察组43 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 例,年龄21~65 岁,平均年龄(42.6±5.6)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9h,平均时间(5.1±2.3)h;一侧瞳孔发散36 例,双侧瞳孔发散7 例;对照组:男性24 例,女性19 例,年龄22~68 岁,平均年龄(41.9±5.8)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11 h,平均时间(5.8±2.5)h;一侧瞳孔发散32 例,双侧瞳孔发散11 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疝诊断标准者;18~70 岁;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心、肾、肝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后头偏向健侧45°。颧弓与耳屏交界处取切口,沿耳廓上至发际线,经乳突到顶骨正中线,取弧形切口。经顶骨正中起,沿正中线向前额发际线取纵形切口,逐层作皮肤、皮下组织分离,在皮瓣下额颞部翻转,直至完全暴露颅骨,经在蝶骨嵴、颞骨外侧将颅骨咬除,取12 cm×15 cm 骨窗,咬除骨瓣后,显露脑组织,清除颅内血肿及坏死脑组织,置入引流管。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状态及神经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状态及神经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CSS治疗前治疗后GCS治疗前治疗后MMSE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P 27.25±3.26 27.14±3.24 0.3625 0.1479 17.21±2.03 21.35±2.16 6.9537 0.0000 5.21±1.03 5.42±1.32 1.0215 0.2138 13.06±4.85 8.21±3.04 7.5134 0.0000 16.02±3.47 16.21±3.39 1.2156 0.2135 29.21±4.35 21.03±4.03 5.8452 0.0000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状态及颅内压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状态及颅内压水平比较(±s)
组别血糖水平(mmol/L)治疗前治疗后血胰岛素水平(IU/L)治疗前治疗后颅内压(mmHg)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P 11.56±1.56 11.25±1.48 1.0214 0.2153 5.75±1.63 7.69±1.89 5.6235 0.0000 7.21±2.03 7.25±2.63 1.2136 0.2168 12.68±3.51 10.14±3.11 4.0213 0.0005 38.21±5.68 37.69±5.42 1.2031 0.3255 12.35±2.69 20.56±7.68 7.2135 0.0000
对照组采取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后将头偏向健侧45°,额定与颞侧取马蹄形切口,作颅骨咬除后,取6 cm×5 cm 骨窗,显露脑组织后,清除颅内血肿及坏死组织,置入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引流量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在治疗前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 进行血胰岛素水平及血糖水平检测,测量治疗前后的颅内压变化。采取CSS 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GCS 量表作昏迷状态评分,精神状态实施MMSE 量表[3]。
1.4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意识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引流量(mL)术后意识恢复时间(d)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P 71.02±5.61 97.85±6.14 6.9532 0.0000 102.35±7.56 147.52±9.58 7.8625 0.0000 62.14±5.35 105.85±8.62 9.2014 0.0000 2.03±1.35 4.02±2.01 10.0257 0.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GCS 及CSS、MMSE 评分无差异,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改善,但是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状态及颅内压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颅内压、血胰岛素水平及血糖水平无差异,经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改善,但是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形成的疾病,颅内压上升,机体调节机制紊乱,致使脑组织向压力较低位置移动,经生理孔道疝出,对脑干及神经、血管造成压迫,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对称及呼吸障碍、感觉障碍等,对生命造成威胁[4]。患者出现颅内血肿或水肿等占位性病变,会导致颅内压上升至一定程度[5]。颅内出现占位性病变,都可能会引发颅内压上升,形成脑疝。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解除脑疝,改善患者预后[6]。
经该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及术后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脑疝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操作较简单,术野开阔,能减少手术创伤,从而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虽然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的损伤较小,但是术野不开阔,极易造成脑组织损伤,血肿清除不彻底等,不利于患者恢复。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视野靠阔,可在直视下进行血肿清除,发现迟发性脑出血,利于快速解除脑干压迫,保护脑干功能[7]。
有学者认为[8],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降低颅内压具有积极意义。经该组研究显示,观察组经治疗后,血糖水平(5.75±1.63)mmol/L,血胰岛素水平(12.68±3.51)IU/L,颅内压(12.35±2.69)mmHg,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以上研究报道结果一致。可见,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能快速降低颅内压,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生命体征,利于患者远期预后。
综合上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脑疝治疗的安全性高,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改善颅内压水平及神经功能及精神状态,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黄汉文,魏建功,宋同均,等.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伴脑疝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26(2):182-184.
[2]刘龙生,黄昌尧.额颞大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脑疝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156-157,160.
[3]黄毅.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7):947-949.
[4]吴军,林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疝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40-41.
[5]李凤强.大骨瓣减压及脑池引流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并发脑疝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13-15.
[6]黄清.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2 例临床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2):124-126.
[7]张云波,徐兆辉,王云臻,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并脑疝形成123 例[J].健康必读,2012,89(3 下旬刊):27.
[8]杜建龙,毛青.超低位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创伤脑疝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