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经》元气脉诊及其临床应用*

2015-12-09钱会南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胃气元气无力

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难经》将中国古代哲学之元气理论引入中医学,以元气作为生命之根,首先提出尺为脉之根。如十四难将尺脉比喻为树之根,强调虽树叶已经枯萎,但是有根则将自生,其原理在于元气尚存,则脉之根尚存留。“脉以元气为根”,以此审察生命的强弱,预测疾病预后,体现《难经》脉学理论的原创性,亦成为后世脉法的重要原理。

1 元气脉诊原理及方法

《难经》则将古代哲学之元气理论引入中医学,以元气作为生命之根,提出尺为脉之根。如十四难云:“脉有根本,人有元气。”将人之尺脉,比喻为树之根,虽然树叶已经枯萎,有根则将自生,如果元气尚存,则脉之根存留。《难经》关于元气的论述,谓之发源于肾命,敷布于三焦,因之脉察元气法有三,候于尺部,诊于沉候,察三部九候[1]。以此审察生命的强弱,预测疾病预后,成为后世脉法的重要原理,体现《难经》脉学理论的原创性。

1.1 元气候于尺部

关于候元气的诊脉部位,十四难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2]在此以呕吐的预后为例,说明如果患者尺部无脉,而又未见胃气上逆之病症,则此尺部无脉当属于元气虚衰之征,故预后不佳。反之,若其上部无脉,而下部即尺部有脉,虽有疾病所困扰,其病势发展较轻。由此明确指出元气为脉之根本,而以尺脉作为诊候元气的部位。由于元气即肾间动气,故肾所配属的尺脉,即为诊候元气,推测其盛衰之部位。故十四难进而说明:“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认为尺脉之作用,犹如树之根,尺脉已绝,则属于无根之脉,犹如根本已坏之树木,枝叶虽未枯槁飘零,但仍不免枯萎。因而尺脉可诊察人体元气,脉以两尺为根,尺脉不绝,则元气未败,即使病情较甚,但生命之根本不绝,因而生机尚存,强调元气之存亡,关系疾病转归预后。《脉诀·脉赋》亦云:“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匀,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指出即使寸关脉无,若尺脉尚存而不绝,且脉来之势从容而流畅,则表示生命之机旺盛。临证以尺脉盛衰辨析元气强弱,具有参考意义。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记载“尺中脉微”、“尺中迟”其病为“里虚”、“荣气不足,血少”,而有不可发汗之告诫。究其缘由,此乃元气本虚,或者元气虚衰而营血化生不足之故。由此推而广之,临证外感内伤诸病,若见尺脉不足,则须兼以顾保元补肾。

1.2 寸口沉取以候元气

八难提出:“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其在此所言“寸口脉平”,固然指寸部有脉而尺部无脉,但亦指寸口三部浮取有脉而沉取无脉,因此寸口沉取亦可诊候元气脉。

寸口脉沉取诊候元气之理,按四难、五难论述浮沉阴阳脉法,认为诊脉时沉取,亦候肾部,而肾间动气即为元气,因而寸口脉三部沉取,亦可候察元气。故而《脉经》有“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之说;《医学心悟·脉法金针》亦认为:“根气者,沉候应指是也。三部九候,以沉分为根,而两尺又为根中之根。”后世诸如《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等脉学著作,亦多认为可从尺脉和沉取两方面,诊察脉之有根与无根,如《诊家正眼·脉无根有两说论》云:“以寸关尺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若尺部无神,则无根矣;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脉诀汇辨》对此进一步发挥云:“一以尺中为根,脉之有尺,犹树之有根,叔和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惧殒灭!盖因其有根也。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安望其发生乎!一以沉候为根,经曰: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是谓有表无里,孤阳不生。夫造化之所以亘万古而不息者,一阴一阳,互为其根也,使阴既绝矣,孤阳岂能独存乎?”并阐释其机制而明确指出:“二说似乎不同,久而细心讨论,实无二致也。盖尺为肾部,而沉候之六脉皆肾也。要知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为肾水涸绝而无资始之源,宜乎病之困重矣。”阐发既联系阴阳互根之理,又引入肾为元气之根作依据,此论可谓一语中的。

“寸口脉平而死”,既可理解为寸部有脉而尺部无脉,亦可理解为浮取寸口三部有脉而沉取三部无脉,两种情况都是无根之脉。临床上处理危急重症时,对于脉浮无根,元气欲脱者,无论寒热,一般常以大剂参附扶正固脱,现代以同类方剂为基础,研制出注射等剂型,以应急救之需,切合临床,亦是《难经》元气理论的实际运用。

1.3 三部九候沉取候元气

根据四难、五难所言,有浮取与沉取之阴阳脉法,其中诊脉时沉取,亦候肾部,而肾间动气即为元气。故寸口脉三部之沉取,亦可候察元气。如八难云:“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在此所言“寸口脉平”,虽指寸部有脉而尺部无脉之症,亦可指寸口三部浮取有脉,而沉取无脉,因而寸口沉取亦可诊候元气。

《脉经》有“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之说,强调脉有根之重要。《医学心悟·脉法金针》亦认为:“根气者,沉候应指是也。三部九候,以沉分为根,而两尺又为根中之根。”直接指出其诊察的两个要点,一是三部九候之沉取为根。二是两尺之脉又为根中之根。后世脉学专著,如《诊家正眼·脉无根有两说论》云:“以寸关尺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若尺部无神,则无根矣;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提出可从尺脉,以及脉沉取两方面,诊察脉之有根与无根。

《脉诀汇辨》对此亦阐述云:“即如脉之无根,便有两说:一以尺中为根,脉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安望其发生乎!一以沉候为根,经曰: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是谓有表无里,孤阳不生。夫造化之所以亘万古而不息者,一阴一阳,互为其根也,使阴既绝矣,孤阳岂能独存乎?二说似乎不同,久而细心讨论,实无二致也。盖尺为肾部,而沉候之六脉皆肾也。要知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为肾水涸绝而无资始之源,宜乎病之困重矣。”在此不仅指出诊脉以尺为根,以及沉候为根之理,而且论及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尺脉以及六脉之沉候,其有根与无根皆与肾相关,亦是候肾之脉的重要部位。

2 元气脉诊法的后世影响及临床应用

2.1 临床病情恶化可见无根之脉

脉的和缓有力是元气充沛之象,若按之空豁无力,则是元气衰弱之征。然可以从四个方面综合表述:其一,以寸关尺统而言之,三部脉虚,则元气不足;其二,寸关尺三部分而言之,则如《轩岐救正论·治验医案》所述,根据脏腑脉位而有左寸无力为心之元气虚,右寸无力为肺之元气虚,左关无力为肝之元气虚,右关无力为脾之元气虚,两尺无力为元气本原不足而阴阳精气之虚;其三,以浮中沉九候,则浮而无力为在表之元气虚,沉而无力为在里之元气虚;其四,以兼见脉象而言,沉而细数无力为元阴不足,浮而微迟无力为元阳虚衰。

如《世医得效方》描述的十怪脉,其中釜沸、鱼翔、解索、虾游、转豆、麻促等脉,其共同点均表现为重按无根,提示患者元气已绝。此与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云:“凡病将危者,必气促似喘,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盖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此短气之极也。”其元气衰微,欲脱之征象,与其主病机是相通的。

此外,察脉之胃气是《内经》脉诊的重要原理,论述辨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并提出脉的关键在于“胃气”的有无与多少。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3]认为脉象胃气的盛衰有无,是正气强盛衰败的反应,脉有胃气则有生存之机。若脉无胃气,则病为逆,难治,倡导脉以胃气为本。《难经》首创元气脉诊的理论,提出元气候于尺部,察于沉候,元气亦诊于三部九候之沉候。《难经》元气脉诊与《内经》脉以胃气为本之说,虽是两种观点,但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元气出自先天,胃气出于后天,先天为后天之根而主生,后天滋养先天以为长,诚如《轩岐救正论·胃气当察》云:“胃气者元气之用也,元气者胃气之主也”,元气与胃气两者互相依存,关乎生命力的盛衰存亡,亦影响疾病的死生吉凶。而从具体脉象来看,元气为根,尺部有脉、沉取有脉、脉象有力,即为元气脉诊;胃气为用,三部九候,均以从容和缓,为有胃气之脉。可见两者互相依存,但其表现的脉象特征又有所不同。故而脉有胃有根,即为有神,而有神之脉,必三部九候冲和有力,是为先后天之气充盛的征象,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2.2 后世脉学以胃神根为论脉要领

《难经》基于命门元气学说的创造性发挥,提出脉以元气为根的理论,其理论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后世脉学即以胃、神、根为论脉之要领。如《脉经》虽未论及元气为脉之根本,但有“肾与命门,俱出尺部……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之说,与《难经》所论其意相同,而且以“神门”命名尺脉,显然其取义与八难云肾间动气为“守邪之神”、三十六难命门为“诸神精之所舍”之论密切相关。尔后医家对尺脉为脉之根本,亦多有发挥,如《脉诀》明示:“寸关虽无,尺犹不绝”为有根之脉,因而“何忧殒灭”。明代肖京等根据六十六难的“三焦为原气别使”说,“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之论,认为可从脉三部九候有力无力,诊察元气的有无与盛衰。张景岳等强调“脉贵有神”,其所言之“神”,亦是元气的表现。如《景岳全书·脉神章》云:“脉见危机者死,只因指下无神。不问何候,有力为神。按之则隐,可见无根。盖元气之来,力和而缓;邪气之至,力强而峻。”从其所论而知,脉和缓从容为“神”,脉应指有力为“根”,其为元气充盛的表现。

2.3 元气脉诊法审察元气盛衰存亡

运用《难经》元气脉诊法,审察元气的盛衰存亡,辨析病情,为挽救危亡提供临床依据,具有参考意义。兹举《续名医类案·虚损》一案例:龚子才治周侍御,患虚损,目不敢闭,闭则神飞飘散,无所知觉,且不敢言,言即气不接,昏沉懒食。诊视之,六脉虚微,此元气衰弱,心神虚惫也。先与朱砂安神丸,一服少安。后以补中益气汤,倍参、芪,加远志、茯神、枣仁、白芍、生地、麦冬,连进数剂,渐瘳。本案属于虚损之证,患者闭目则无所知觉,言则气难以接续,而六脉虚微,脉证参相合,诊为元气衰弱,心神虚惫。故而首先予朱砂安神;待其稍安后,继以补中益气汤,并倍用参、芪加以益气,再加以安神养阴之品,数剂之后,疾病逐渐痊愈。

3 结语

《难经》拓展《内经》之理,提出元气脉诊,指出元气候于尺部,察于沉候,元气亦诊于三部九候之沉候。元气为根,尺部有,沉取有脉,脉象有力,即为元气脉诊,对于审察元气的盛衰存亡,辨析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烟建华. 略论《难经》元气脉诊[J]. 中医药学报,1987(6):5-7.

[2] 凌耀星. 难经校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 王冰注.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猜你喜欢

胃气元气无力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新年开局,元气出发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瑞风车加速无力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