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人文精神多元形态研究的综述
2015-12-09沈超刘虹
沈超刘虹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210029)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1]。医学人文精神形态是指医学人文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哲学形态、知识形态、能力形态和实践形态等四种形态。目前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中匮乏无力,最本质的原因是理论和实践相背离。然而在实践中最严重的现象不是缺乏理论而是将理论束之高阁[2]。突破目前医学人文精神研究局限于形而上的哲学形态,转而研究医学人文精神多元形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关联,使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患者能够感受到的医学行为尤为重要。目前,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呈现哲学形态和知识形态研究深度不够、能力形态和实践形态研究不足的状态。一方面,国内学术界探讨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缺乏深度,因而更缺乏力度;另一方面,医学人文精神走向临床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路径和有力的支撑。
一、相关概念
1.人文精神及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内涵丰厚、源远流长、传承数千年的思潮,是人类发展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3],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重视与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探索[4]。其理论形态最初是由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进步思想家形成[5]。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莎士比亚认为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马克思认为人是应该全面发展的,无不体现人文精神本质。人文与和平、发展一样,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时代的主脉,而人文,则是和平与发展的根本目的[6]。因此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归依,是值得人类去追求、弘扬的。求真、求善、求美以及人类的发展都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奠基石。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所谓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关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以人类的身心健康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理想,一切医学活动都应是这种价值理想的物化和对象化的一种精神存在。医学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关注人生的意义,主体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和权利,注重情感体验[7]。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医学自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的理念映照。
2.医患沟通
在英文中,医患沟通的表达是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或 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前者使用为多,但均无定义性的解释。王锦帆指出:就英文词义而言,医患沟通的基本涵义,就是在医生和患者层面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医患沟通是人们医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医患沟通可分为言语性沟通和非言语性沟通两种基本形式[8]。耐心、专注、神态、语言、倾听、告知、情绪、微笑、共情等医患沟通形式都是需要医务人员学习、了解及具有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能科学指引患者诊疗疾病,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9]。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开展有效和高质量的医患沟通对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建构和谐医患关系乃至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人文精神多元形态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哲学反思的高度、知识系统蕴涵的深度、能力结构支撑的力度和医学实践检验的效度。医学人文精神的多元形态包括医学人文精神的哲学形态、知识形态、能力形态和实践形态等四大形态。
1.医学人文精神的哲学形态
哲学形态如上述相关概念中医学人文精神所述。
2.医学人文精神的知识形态
医学人文精神的知识形态属于科学范畴,是医学人文精神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包括医学史、医学哲学、生命伦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这些知识形态各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框架,医学人文精神是其基本内核,也是其永恒的主题交集。医学人文精神的知识形态受到学术水平、学科发展、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探索属性、系统属性、逻辑属性等属性。医学人文精神是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升华,是内化到医学实践中的德性。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文的内在基石,它通过医学活动表达对人类生命和世界的深切关怀。在医学科学研究与实践中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能帮助人们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科学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迸发出伟大的创造力,是一种永恒信仰和理想对历史和传统的超越。医学人文精神既是一种职业理性自觉,也是对医学人文不断追求的精神提升[10]。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文知识不断固化凝结而成,获取或者传播医学人文知识只是手段,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才是最终目的。
卫生法学中《侵权责任法》通篇便是围绕权利二字展开的。针对目前矛盾比较突出的医患关系,此法专门设定了独立的章节特意警示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的权利[11]。局限于科学发展程度、经济发达程度、思想深浅度等等因素,其实在中国早期病人的隐私权得不到保障,而知情同意也只是警告病人如发生并发症等意外医院无责,其实如果治疗过程出错,即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院依然要承当赔偿责任[12]。
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是手段,“而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是目的,手段服从、服务于目的,目的制约着手段的存在方式,在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是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条件。
3.医学人文精神的能力形态
医学人文精神的能力形态属于个性心理范畴,是医学人文精神哲学形态向实践形态回归的中介,包括人文关怀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等。医学人文能力形态受到学校教育、实践锻炼、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可塑、主观能动、客观差异等属性。
医学人文能力的结构具体来说是培养对人文思想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进行原创性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人成功从人文角度提供关于化解医学困惑以及为医疗卫生决策和提供管理建议的能力[13],医学人文能力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笔者以为,情感能力、伦理决策能力是医学人文能力的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14]。我国有学者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医德认知能力、医德修养能力”是医师执业能力的核心构成部分[15]。
人道的尊重包括尊重患者的生命、维护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权利等内容[16]。医学人文精神使医务工作者更人性化。郭航远认为医学是仁学,医术是仁术,医者父母心。对一位临床医生来说,人文精神与悲悯情怀是始终不能缺少的美好品质[17]。医学人文精神在培养医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医患沟通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8]。
卫生部前部长陈竺先生说过“医学人文精神我个人认为是医学的灵魂”[19]。现代医学模式提倡实现医患关系的人文价值,克服了医患关系技术化趋向[20]。医生从数据、实验、解剖等等冰冷的字眼中解脱出来,变成一个有情感,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形象。医务人员的尊严是相对于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度和认知度,患者的尊严是相对于医者对患者主体性的肯定。医务人员的天职就是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尊严[21]
4.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形态
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形态属于实践范畴,是指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学人文精神外化为医学人文关怀的医学服务行为,是实践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包括面对患者时的耐心、专注、神态、语言、倾听、告知、情绪、微笑、共情等基本表现[2]。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形态受到医院管理理念和规范、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可触及、可规范化、可评估等属性。
杜治政教授[22]认为医学人文或人文医学其中之一的发展向度,是实践向度即医疗实践的人性化。实现人性化的医疗目标服务的向度是医学院校设置医学人文学科的主要目的,也是人文学或医学人文的主要向度。
掌握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培训和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不可及的问题;而现实中恰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障碍。症结所在是医患沟通只是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的手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医患沟通是其表,医学人文精神是其里。龚珩[24]认为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潜在推动力。“天人合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是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却发现,实现这种理想的融合是并非易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人们不得不承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依然会面临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不断冲突[25]。而要改善目前的医患关系,最主要的是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医务人员人文素养提高带动道德水平、价值观、以及医患沟通的提升。医患之间有了沟通和了解,有了相互信任,有了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医患关系必将有所改善。李延沂,熊伟[26]认为人文关怀是利用语言、行为作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医患沟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培养良好的人文品质,适应当今医患沟通新的主题。
三、对策
1.提升哲学反思的高度
医学实践中的一切危象归根到底是缺乏哲学反思的高度。医学人文精神的哲学形态是对医学行为反思的理性觉悟,是医学人文多元结构之魂魄。医学人文精神哲学形态被事务主义的医院文化流放后,医学人文本质的疆界失守,医学职业道德标准跌落,医患关系恶化,医患冲突不断,法律和金钱出面摆平医疗场所中人欲的决斗,周而复始。
2.加强知识与实践的吻合度
颠覆性地改造目前医学人文精神知识形态建构的方式和方法,彻底改变目前医学生学历教育中医学人文知识远离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临床见习实习医学人文知识毫无用武之地、临床工作医学人文知识严重不足的现象,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的平台中,有针对性地注入医学人文知识。同时,加强医学实践需要的医学人文领域的科研,开掘医学人文知识蕴涵的深度和与医学实践的吻合度。
3.强化能力结构支撑的力度
不能够形成能力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活力表现在人文关怀的能力。医学人文关怀能力是医务人员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改变患者生存状况、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的整合型能力。在医学人文的语境中,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人文信仰支撑下及医学人文精神指引下的实践和行为环节,是医学人文价值和医学人文素质的直观形态。在医学人文关怀的背景下,患者不是疾病的承载者,不是经济消费主体。医学人文关怀的内容不仅是为患者提供满意度高的专业技术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情感的安慰和援助,体现在用心去爱患者。医学人文关怀的切入点是懂得如何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细心体察患者的感受,帮助患者、安慰患者。
4.注重医学实践运用的效度
医学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理论、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行为、一种实践活动。医学实践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临床实践是医学人文关爱最集中的场域。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临床医生问诊、查体、人文病历的书写、治疗方案的人文性等各个环节,整体护理则是医学人文精神在护理实践中的专业体现。例如问诊查体是医疗工作当中的基本环节,沟通能力是医生基本人文素质的表现之一。患者不仅仅想缓解身体上的病痛,更希望在心理上能得到医生的宽慰。如果医生询问病史简单粗糙,只注重辅助检查结果而不关心患者的陈述,患者会感到被怠慢、被轻视,得不到相应尊重的感觉。注重医学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效用的实质就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真正弘扬!
医学人文精神多元形态的研究将高置于哲学形态的医学人文精神,化成知识、作用实践,提高医学人员的医学人文素质,为解决医学和医院的发展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多元形态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
1 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 -49.
2 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70 -71.
3 贺兰英.医学目的与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伦理学,2011,25(2):98 -100.
4 高瑞泉,袁进,张汝伦,等.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4):73-81.
5 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2):122 -123.
6 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与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2009,30(1):2 -7.
7 任惠娟.人文精神与医患沟通[J].全科护理,2009,7(11):2980-2981.
8 李永莲,林玲,孙新生,等.加强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82 -1483.
9 姚坚.建立良好医患沟通 推进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28 -29.
10 宫福清,戴艳军.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5):103 -105.
11 曹文群.《侵权责任法》对医疗纠纷处理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3):18 -20.
12 张品南,夏作利,朱海乐.从医学人文视角看医患沟通及其法律责任[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1):6 -8.
13 宫福清,戴艳军.关于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45 -246.
14 陈化,田冬.对医学人文能力的认知调查及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103 -105.
15 董茂龙,胡大海.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2,10(l):126-128.
16 施卫星,何伦,黄钢.生物医学伦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3-44.
17 郭航远.临床医师要重视医学人文修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2):82 -84.
18 黄自发,鲁翔.从医学人文精神角度审视不和谐的医患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7):666 -667.
19 陈竺.人文精神的内涵[J].中国医院院长,2010,(1):86-88.
20 杨帆.论现代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复归[J].湖北社会科学,2004,5:101 -103.
21 叶家新,王莉蓉,别超.弘扬人文精神是医患沟通的思想桥梁[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2):232 -233.
22 杜治政.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结合人性化的医疗[J].医学与哲学,2013,34(8):6 -11.
23 任定成.科学人文高级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2.
24 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2003,26(4):20.
25 龚珩.论医学人文精神与医患关系的改善[J].九江医学,2007,22(4):77 -79.
26 李延沂,熊伟.应用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J].西部医学,2005,17(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