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努蒂和贝尔曼翻译理论之我见

2015-12-08吴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贝尔曼

吴婷

摘要:韦努蒂和贝尔曼都是20世纪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各有许多翻译理论,但他们都提倡异化翻译。文章对韦努蒂和贝尔曼的翻译理论分别进行了阐述和比较。

关键词:韦努蒂;贝尔曼;翻译理a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78-02

一、韦努蒂的翻译理论

(一)翻译的文化及政治目标

韦努蒂坚信需要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以便探讨社会文化框架的价值驱动特性。他说:“规范首先可能是语言方面的,或是文学方面的,但一定会包括许多本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及社会表现方式。这些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表现方式带有意识形态的力量,为特定团体的利益服务,而且总是在产生译文的社会机构之内,为文化及政治目的服务。”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他还认为:翻译是带有文化色彩的,译者是这一文化的一部分。译者可以接受原文的文化,也可以反抗原文的文化。

(二)韦努蒂和译者的“隐形”

“隐形”是韦努蒂使用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文化中的状况和活动”。韦努蒂认为:译文反映了外国作者的人格和意图或外语文本的实质意义。也就是说,译文看上去不是译文,而是原作。在这种情况下,就看作中间是没有通过译者翻译的,也就是译者“隐形起来了。

(三)归化和异化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归化与”同化“相对。归化指的是用和目标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来翻译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例如,霍克斯将“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you”,这就使一个极具佛教色彩的词句变成了一个具有基督教色彩的词句。归化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共性和相通性。以归化为主的译文竭在消除译痕,这对于熟悉目标语的读者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但是归化不能很好地传递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表达风格,对原文存在一定的伤害。

笔者的理解是归化是用接近于目的语(与原语对应)的词句来翻译作品,使读者感到原文作品与译文作品的文化共性而产生共鸣。即偏向于读者感受。简言之“偏读者”。“接近目的语”。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异化是与“归化”相对。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根据笔者的理解,异化即用接近于原语的词句来翻译作品。尽量保持原作的特点和文化的异域性,使原作富于异国情调。即偏向于作者的原作特点。简言之“偏作者”。“接近原语”。

如《红楼梦》的译法:

异化翻译:《Red Mansion Dream》

Mansion即官邸,是接近原语的译法。

归化翻译:《Red Chamber Dream》

Chamber即房间,是更加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译法,更容易引起作者在中西文化上的共鸣。

百度百科上说,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当翻译发展成自觉的规模性活动之后,就产生了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在中外理论家的许多看法和主张中,不少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强调归化和异化的矛盾对立和不可调和性。看不到对立矛盾的相互转化,在译文中的兼容性。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中外语言学家各有其代表。国外的归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达(Eugene Nida),而异化派代表首推美国的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前者提出了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或曰功能对等)的概念,把译文的服务对象读者放到了首要位置。后者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而我国译界在归化异化问题上似乎缺少怪帅人物。归化派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但耐人寻味的是,我国主张归化的头面人物似乎不在译界,而是文坛泰斗,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学转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关于翻译究竟是归化好还是异化好的问题,笔者的理解是只要达到泰特勒的“忠实,通顺,雅致”三原则就好。即翻译时要灵活机动,向原文风格靠拢。如果用归化的方法能更好的体现原文的风格,那么就用归化。如果用异化的方法能更好的体现原文的风格,那么就用异化。总之要把译文翻译得和原文风格相同或相近。

二、贝尔曼的翻译理论

(一)翻译的“否定分析”

“否定分析”是翻译时对原作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变形处理,这些不必要的变形处理被称作“否定分析”。

贝尔曼的观点: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异质性因素,提倡异化翻译。提倡不要进行“否定分析”。

(二)“否定分析”12例

否定分析之一理性化:理性化即对句子的结构、语序等进行改变,或用名词形式翻译动词,或对句子进行概括;否定分析之二澄清:即把作者不愿意说清楚的事情说清楚;否定分析之三扩展:贝尔曼认为:把译文翻译得比原文长,即把作品明晰化,进行超额翻译或拉长,会降低作品声音的“清晰度”,即会改变作品的精炼度和风格;否定分析之四高贵化:即使译文显得比原文更加优美。贝尔曼认为这么做会消除原文的口头语言,改变原文的逻辑,不符合原文的风格;否定分析之五质的弱化:即译文的声音不及原文声音“洪亮”。不能找到对等词句去翻译原文的词句。如希腊语中的蝴蝶拼写成“Psyche”。在希腊神话中,“Psyche”是“Cupid”(丘比特)的妻子,是美丽纯洁的象征。可是要是翻译成英语,只能用“butterfly”,完全丧失了原词的意境。否定分析之六量的弱化:即把原文中有微妙差别的几个词都译成同一个词。否定分析之七节奏的破坏:例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法一:Seek-seek search-search cold-cold quiet-quiet sad-sad sorrowful-sorrowful grieved-griev

ed.

译法二: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y,so lonely,without cheer.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ch and seach again。I feel so sad,so dreary,so lonely,without cheer.

可见译法一破坏了原文哀怨的节奏。

否定分析之八内在意指网络的破坏:即在一些词汇、词汇后缀上翻译有所损失,漏译或翻译得不达意。例:Because if we Venusians can learn to breathe in an Earth atmosphere.then we can live anywhere.原译:因为如果我们金星人能学会在地球大气层呼吸的话,我们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了。Breathe译成呼吸,表达意思太单一(原文意在体现地球生存环境恶劣)。改译成:我们金星人如果能在地球上的空气环境中生存,那我们就可以到任何别的星球上去了。

否定分析之九语言结构的破坏。例She passed two courses:maths and English.译法一:她通过了两门课程的考试:数学和英语。译法二:她通过了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的考试。可见译法一破坏了原文的语言结构。

否定分析之十方言网络的破坏或奇异化。

例:她长得贼漂亮。

译法一:She is very beautiful.

译法二:She is a killer.

可见译法一没有保持原文方言的特色。

否定分析之十一短语及习语的破坏。

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译法一:Eight faery cross the sea and show their ability.

译法二: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

可见译法一没有将短语译到位。

我认为这一点体现了贝尔曼对归化翻译的认同。

否定分析之十二语言叠加的抹杀。指有两种以上语言存在时,不全译出的情况。

例:He said:“c'est la vie.”and went out.

译法一:他说:“这是生活。”然后走了出去。

译法二:他说:“c'est la vie.”(这是生活 法语)然后走了出去。

可见译法一是对语言叠加的抹杀,而译法二保存了语言的叠加。

(三)“肯定分析”

指翻译中处理异质性成分所需要的翻译类型,与“否定分析”相对。贝尔曼把它叫做“直译”。他说:“‘直的意思是:紧贴文本的语言;翻译时在语言上下功夫,一方面恢复作品特定的意指过程,另一方面改造目的语。”我认为这段话看起来是贝尔曼提倡异化翻译的依据,实际上也表明他认为翻译在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对异质性成分进行处理,即对归化翻译的肯定。

总之,异化派的观点归纳起来,其主要理由有三:①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②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③异国文化可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表达方式。这么看来,异化翻译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我认为翻译在必要的时候,归化翻译还是必不可少的,这取决于哪种翻译方式能更好的体现原文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M].甘肃: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贝尔曼
最后一片藤叶
基于贝尔曼“变形倾向”评《差不多先生传》英译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论贝尔曼的“变形倾向”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二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三
张培基《背影》英译文体现的伯尔曼的“变形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