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趋离与守望:城郊村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参与意愿调研
——基于鲁北地区JD村的实证分析

2015-12-08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鲁北传统节日习俗

邱 珊

(齐鲁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3)

【文史哲】

趋离与守望:城郊村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参与意愿调研
——基于鲁北地区JD村的实证分析

邱 珊

(齐鲁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3)

城郊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性现象,由于特殊的发展阶段城郊村受来自城乡以及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围。这种特殊文化氛围是处在变化中,而非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于原本处于生命特殊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影响则更为复杂。本文以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切入点,针对鲁北地区JD村为个案展开调研,以JD村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节日文化概念的认知度、内涵的理解度以及节日文化参与度为维度展开研究分析,以期寻找城郊村青少年正确文化定位的建构策略,并为促进城郊村与城市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城郊村;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城市化

一、问题提出:从城郊村的特殊性谈起

(一)城市化与城郊村文化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一个不可逆的潮流。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差异化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道路选择。其中,城市的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中常常遇到的一种方式。在城市版图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文化蔓延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城郊村文化。鲁北地区JD村即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城郊村文化的村落。JD村注册人口1200人,作为城市化的过渡阶段,兼有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重特点。这两种文化以一种相互排斥又彼此融合的方式在JD村这个特殊的地带相对稳定下来,并对JD村居民的价值判断、行为方式以及村落固有文化形式带来冲击并引发着深远的影响。其中节日文化以一种较为显著的形式呈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

(二)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与未来性

处于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受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在价值判断以及行为习惯方面都没有稳定下来,在思维、判断以及行为能力上存在极大的变化性与不成熟性,易受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发展取向。因此,关注青少年群体就是关注未来。由于城郊村的过渡性地位,城郊村的生存与发展处于本土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以及西方舶来文化的综合体中。在如此复合化的文化环境下,如何传承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培养青少年群体对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正确态度任重而道远。

二、选择与被选择的困境

(一)传统节日文化概念与青少年主体选择

在对鲁北地区JD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JD村青少年关于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念性认知方面与城市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差别并不大。此前有学者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社会日益变化的今天,青少年群体对重要节日文化仍然有较强的主动性与较为有效的传承。尤其对于我国四大传统节日①,青少年群体至少可以从一个符号化的层面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鉴于6岁以下青少年在传统节日文化的认

知、理解与参与度上较多受父母的影响,缺乏自主意识与自我选择,因此研究以JD村6—30岁的青少年作为研究主体。

表一:JD村青少年传统节日概念认知度调查表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JD村青少年群体对传统节日从概念上有比较高的认知度。相对于城市而言,城郊村更注重传统带来的礼仪习俗,对“本土文化、“乡俗文化”有更为浓重的情结,而对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代表“过节”而言有比城市青少年更为清晰的认识。而相对于农村而言,城郊村拥有更为便捷的信息传输系统与更为广泛的信息流动渠道,同时由于青少年较宽泛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城郊村青少年又比传统的农村青少年表现出在信息获得上的优势。即使在北方地区不太注重的端午节,在概念的理解上,JD村青少年仍有77%的人选择有所了解。

表二:JD村青少年四大传统节日参与意愿调查表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对四大传统节日的调查研究上看,青少年群体不仅从概念上较为熟识,而且普遍具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与主动性,有53.0%的人每年必过四大传统节日。而对于其他几个影响度相对低的节日而言,青少年群体则形成明显的参与意愿差异,以端午节为例,真正能够参与其中的青少年仅为1/3。考虑到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特殊文化背景,端午节的参与热情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一地区差异主要在宏观环境下表现显著。有学者对南北方节日文化所做的对比分析中,得出南方地区在过端午节上表现出比北方地区更大的热情与参与度。

(二)传统节日文化仪式、内容与青少年被动选择

如果说对传统节日文化概念性的熟悉只停留在基础层面上,那么关于传统节日文化在仪式和内容上的认知则成为更为深度的参与。但是与青少年在概念性认知上的广泛度相比,仪式与内容的认知与参与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是鲁北地区的写照,不同的区县、乡村之间在节日文化仪式与内容上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区别。研究针对鲁北地区JD村原有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进行了系列问卷调查。

表三:JD村青少年农历新年习俗认知与参与度调查表

对于农历新年这一影响力最大的节日,JD村青少年对于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这些人们最为普遍接受的节日习俗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淡漠。即使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新衣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虽大不比以前,但是在新年辞旧岁的节日气氛烘托下,青少年依然把添置新衣作为节日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对于某些习俗,如“初一早素馅饺”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JD村的青少年则表现出较大的被动与较低的传承力。作为地方性习俗,60.7%的青少年知道这一习俗,但深入问及这一习俗有何涵义时,过半的青少年无以应答。JD村中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图素净”的素馅饺子在青少年群体中从文化理解度上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由此进一步分析,青少年群体针对节日习俗在仪式与内容上理解程度如何呢?以JD村较为普遍的清明节插柳枝习俗为例,针对清明节为何插柳枝的问题,62.8%的青

少年表示不知道。

表四:JD村青少年清明节插柳枝习俗认知度调查表

不同于山东其他地区清明节习俗,插柳枝已经是JD村延续百年的历史风俗了。村里50岁以上的人都有过这样的记忆,清明节早晨成群的青少年在河边折下吐翠的柳枝插在自家院门上,直到现在村子里仍然有过半的青少年知道这一习俗。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能够回答其缘由的只有37.2%,而能够固守这一习俗的就更寥寥无几了。而同样是这部分青少年在关于习俗行为的问答中,有几个青少年表示虽然不知道为何但清明节会插柳枝。这一现象则进一步检验了在更为深层的问题上,青少年的行为偏好和理解度并未表现出均衡的一致。

三、趋离与守望:城郊村文化价值嬗变

(一)城郊村的文化彷徨

无论是现代化的都市还是传统的乡村,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对于熟悉的社会环境易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记忆”⑤。但是现阶段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乡村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力,这种冲击在没有一定的参照与经验的准备下往往导致人们的价值彷徨,形成部分居民对城市文化的期待与对乡村文化排斥并存的两种心态。由于青少年自身未形成稳定的自我定位与需求取向,对变化缺乏先天免疫力,因此,这种文化彷徨发生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为显著。

(二)城市化潮流中文化载体的流失

城市化潮流给城郊村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与文化,也随之而来了不少快餐式、商品化的文化。在这种缺乏过滤机制的文化传播中,许多快餐式文化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对乡村文化的占领与取代。其直接后果就是引起传统文化载体的流失。文化载体是多样化的,无论其种类、类型如何变化都是以一种文化承载形式传承着千年的文明,如果载体受到了破坏,文化的精髓便失去了保障。

(三)多元文化与多元化选择

受西方文化、都市文化的冲击,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人们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不可否认,多元文化给传统乡村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也伴随了许多对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不利的因素。表现在青少年对文化仪式与内容的参与方面,虽然许多青少年参与了传统节日,但在其仪式和内容上却已越来越远离了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定位西方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四)现世生活下的压力群体

随着城郊村越来越多地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并改变着原本平静而又悠闲的乡村生活。快节奏往往伴随着集群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人际压力等原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伴生物,给城郊村的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处于环境改变日益加速的现世生活中,青少年群体迫于压力更趋于接受那些速成的、不注重积累和内在价值的快餐式文化,而对有着深厚内涵的传统文化敬而远之。

四、策略与反思

(一)形成特色的城郊村节日文化氛围

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曾经提到“文化生态不需要打造”⑥,“生态”原本即指固有的、原生的物态,过多人为的“打造”反而失去了文化原先的价值。城郊村的名称具有复合性的意味,这种称谓本身就是一种特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的现象。如鲁北地区JD村,多年来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的辐射性影响,多数居民生活相对富裕,在价值观念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对于形成特色的节日文化氛围来讲,像JD村这样的发展基础是比较理想的。走访中正值元宵佳节,JD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汇演,包括踩高跷、绑信子⑦、舞龙舞狮、跑旱船等在城市中实为罕见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市民来到JD村一睹民间艺人的风采。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以节日文化作为突破点根据自身文化优势形成特色,不仅有利于保护本土文化,而且对城市文化也易形成较大吸引力。

(二)城郊村问题与城市化的融合发展

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分析,城郊村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参与意愿上表现出的问题和城郊村与城市化进展的不和谐有着密切关联。表面看城郊村问题是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出现的,但是城郊

村出现的问题并非城市化本意,多是因城市化进程由于设计、沟通或协调以及非人为的原因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所以城郊村出现的问题并非城市化进程的必然。因此,如何避免城郊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协调城郊村与城市化进程的融合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基础与关键。

(三)城郊村青少年的文化定位与文化自豪

受生命发展阶段的制约,青少年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对外界事物缺乏稳定的价值判断。对于外来文化缺少免疫力,往往欠加思考而一并接受。在对JD村的走访中,发现但凡涉及城市文化形式,无论这种文化形式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JD村近80%的青少年表现出悦纳态度;而在提到本土传统节日文化时,虽然问卷中列出的均是熟识度较广、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仍有47%的青少年认为“过时了”。如前所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城郊村这一结合带冲击而又并存着,这一特殊环境给城郊村居民的文化定位增加了模糊性与困难。加之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使得城郊村青少年在文化定位上更多了一度彷徨,进而降低了青少年的文化自豪感。

(四)系统论与文化反思

城市化作为一个系统在当今中国正普遍地发生发展着,在这个庞大体系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缺位或功能不良都会给整个系统的运转带来不必要的滞碍。城郊村问题虽然并非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但城郊村以及城郊村文化的出现确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触及的一部分。城郊村问题处理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其涉及的多个子系统中,节日文化作为一个具体而又抽象的部分存在者,以相对隐秘的形式影响着各个子系统的运转,使处于其中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某种习俗或规范性的互动。因此,协调以节日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系统在整个城市化大体系中的关系及功能,对于避免由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系列问题,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化的顺利进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注释:

①据张士闪、马广海、杨文文对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关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现状调查所得数据。在民众心中最隆重的传统四大节日分别是农历新年、中秋节、元宵节和清明节。

②“供养”在山东许多地区并不等同于严格的宗教活动,鲁北地区JD村居民每逢年节、农历初一、十五都会在自家院子里烧香、叩拜,目的多为祈福,寄托心中美好愿望。

③“三十”坟是JD村农历新年的一项习俗,大年三十下午要给家中逝去的亲人上坟,坟前摆上年货,意味着逝去的人也要分享新年的气氛。

④JD村居民有在大年初一早上吃素馅饺子的习俗,意味着一年来会素净、平安。

⑤阿斯特莉特·埃尔,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教授,德国文化记忆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文化记忆”是阿斯特莉特·埃尔重要研究领域。

⑥“文化生态不需打造”。民俗学家乌丙安认为,文化生态,就是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⑦“绑信子”作为元宵节民间文艺形式在鲁北地区并不广泛。JD村绑信子是把10岁左右的儿童,以古装扮相将腿脚绑在特制的支架上,支架连接长木杆再固定到木板车上,由成年人推着巡游。

(责任编辑:王友才)

Leave and Watch:Survey on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of Youth in Suburban Villages about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Qiu Shan

suburban village is a transitional phenomenon during modernization.Due to a special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influenced by both urban and suburban and western culture,a special cultural atmosphere is formed.This special cultural atmosphere is changing rather than fixed,therefore,it has a more complicated influence on teenagers who are in a special development stage of life.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is used as entry point, research is developed by aiming at JD village in north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 and teenagers and youth in JD village are treated as objects of study.Research and analysis are spread and developed at dimensionalities of cognition degree about cultural concept,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degree about festival culture,expecting to find out construction strategy about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youth in suburban villages and to offer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both suburban village and modernization.

suburban village,teenagers,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modernization

本文系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项目编号:14AJY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D422.6;G122

A

2095—7416(2015)04—0091—04

2015-06-16

邱珊(1982-),女,山东淄博人,法学硕士,齐鲁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鲁北传统节日习俗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流泪的羊
一些羊
鲁北举办“巾帼心向党·建功在鲁北”演讲比赛
习俗
处暑
忧伤像一条线
清明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