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新课标地理高考的应考对策

2015-12-08宇郭婉婕

地理教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主干观念考查

黄 宇郭婉婕

(1.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例说新课标地理高考的应考对策

黄 宇1郭婉婕2

(1.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主干知识处于知识体系的中心地位。本文以2007年实施新课标高考以来的全国卷以及各省市共17套试题作为研究文本,利用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针对相关主干知识,根据真实的考题案例,提出了相应的应考对策,以资广大地理教师和考生参考。

新课标;地理高考;应考对策

一、抓住高考主干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高考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地理高考每年都会围绕主干知识,对其相关知识进行考核,考查的角度和范围不会超过主干知识体系。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的特点,因此如果能以主干知识为核心,建立知识体系,对一个问题进行纵向深化或横向联系,那么通过对这一主干知识的考点分析,就可了解到重点知识的分布,可以预测到出题角度的可能。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骨架,是地理思维和方法的基础,因此对整个主干知识体系的熟知,可以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有明确的思考方向。

目前在文综考试中,为了防止知识点过于集中,尽量扩大考点知识面,考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除了课标明确要求的一些知识,一些隐性的、拓展延伸的知识成为新课标高考命题的又一个切入点,因此拓展和延伸考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知识间的综合和应用,从而提高应考能力。

案例分析:气候的主干知识体系

以气候这一主干知识为例,可以依次衍生为世界气候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因子的分析、中国气候问题的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隐性知识等内容(见图1)。其中中国气候问题的分析是气候因子分析的一个案例,分析方法和思路一样。因此,建立的主干知识框架如下,其中气候与自然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多为隐性知识。[1]气候与自然环境包括气候与地貌、水文、植被、自然带等,气候与人类活动包括气候与工业、农业、城市、交通、民居、旅游、工程建设、生态建设等。这些知识都为延伸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平时训练和复习的不多,要加强这部分知识整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在对主干知识进行纵向深化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主干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用地理思想统领考题,构建学生的学科思维模式

地理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以地理素养立意的现在,地理思想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学生对地理核心概念充分理解时,就会对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等学科主干知识有透彻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学科思想和观念。这样当学生面对各种试题情境时,才可以调动相关知识,从这些思想观念的角度入手,寻找分析解题的基本思路。如果不从这些核心概念的学科本质出发统摄地理问题,学生就只会从具体知识角度来考虑问题,限于知识的表象。

地理核心概念,即位置和分布、地方、地理因果关系、地理过程、空间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空间观念、整体性和差异性观念、地理因果关系思想、地理过程思想、人地关系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空间观念是人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空间联系、空间差异等属性的基本认识。[2]因此对空间的认识不仅只是停留在“它在哪里?”,还包括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成因等,空间观念不仅在位置和分布中体现,在地方、地理因果关系、地理过程、空间相互作用等都渗透着这一思想。这些概念和问题也都渗透着整体性与差异性观念,其中与整体性原则相关的观念包括空间联系、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格局观念,人地关系、区位条件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差异性原则相关的观念包括空

间定位、空间差异与多元性观念,区域划分与因地制宜观念,时空尺度转换观念。因果关系和地理过程思想充分体现了高中地理课标理念,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地理因果关系和地理过程思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题中充分体现。人地关系思想一直贯穿着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包括地对人和人对地两种,体现了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全球观等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也一直贯穿在试题中,重点体现在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就方法来说,系统的思想是自然地理的重要思想方法,区位论的思想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方法,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是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3]

图1 气候的主干知识体系

在解答地理高考试题中,有关思想观念和方法尤其在综合题中得到充分体现,清晰的思想观念可以让学生在答综合题的过程中扩展思路,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和突破口,大大提高答题效率。

案例分析:2013年重庆卷第13题

以广东省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背景材料,来考查以下内容:

图2

(1)问图2的地表组成物质及地形特点(6分),并分析其特点对地下水的影响(6分)。

(2)图3中,与甲地相比,乙地设立饮用水生产厂有什么优势(6分)。

(3)分析乙地发展种植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8分),及提出防治措施(4分)。

图3

本题具有地理综合题的一般特征,以区域为载体,归纳地理特征(地形特征)、探析地理原因(地形对地下水的影响)、明晰地理原理(工业区位)、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种植业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具体考题知识点来看,主要考查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措施。第一小题要求归纳地形特征,这属于“地方”,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其包含的地理思想包括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观念以及空间观念。而地形对地下水的影响属于地理因果关系探析,还包含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即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的。第二小题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区位是地方的核心要素之一,本题通过对比要求分析某地的区位优势,其也蕴含着空间观念,不同的区位条件下,空间分布格局不一样。这一题可运用区位论的思想分析考题。第三小题属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的思想有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其中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涉及人对地的影响,而防治措施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小题第2问如果学生用“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观点来思考问题,就会很快想到地下水跟地形的关系,地表形态的物质、地形的起伏状况等都会影响水的下渗,从而影响地下水丰欠。显然,水文和地貌这两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思想观念正是解题的关键。第二小题主要运用区位论的思想分析考题,在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时,要掌握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学生要有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从经济效益角度要考虑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因此本题一般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对比可以快速让学生想到一般城市要比省会城市的劳动力和土地更加低廉。社会效益要考虑就业、国家政策等,本题没有涉及。而环境效益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如影响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者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污染水源的工业应该布局在远离水源及河流的下游,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要远离居民和农田。学生如果具有这样清晰的工业区位分析思路,只要出现工业区位因素的考题,快速的朝着这几个方面思考,会大大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程度。因此本题学生可以快速想到饮用水厂要保护水源。第三小问考查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以及人与

环境的关系。在分析农业的负面影响时,要有整体性观念,知道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学生就可以快速考虑农业活动对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很快就能想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污染土壤、污染水体、破坏植被等方面,再根据本题的具体条件找出合适的答案。可持续发展措施也是根据问题一一找出解决措施。

高考中综合题的综合性较强,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点,侧重考查地理思维能力。无论是在复习还是答题过程中沿着区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考虑。[4]让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能沿着以下的思路分析问题:

①了解地理位置和分布,即明确它在哪里。②认清地理事物的特征,即地方,也就是它是什么样的。③理解地理因果关系,即探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回答为什么在那里。④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从时间角度了解地理过程,回答什么时候发生的。⑤理解空间的相互作用,即分析区域内地理要素间产生了什么作用。⑥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三、教学中注重提炼上位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地理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和观念性知识。高考不是仅仅考查事实性、原理性知识,而是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以及地理思想和认识,新课标高考以来,还加大了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考查。因而在这样的高考背景下,教师如果还是仅仅传授给学生事实性知识,那么远远不能达到高考的目标,更谈不上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目前,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考查,这种“理解”表明学生应该具有驾驭知识的技能,从知识中发现新的启示和意义,在新的情境中能够运用已知的知识做出判断和推论,进而总结提炼知识,把知识升华为观念性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备课时,要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梳理教学内容,即用观念性知识统领教学内容,依次梳理原理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自下而上的学生认知接受的过程来传授知识。先讲具体的事实性知识,然后总结归纳为原理性知识,最后在事实和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念性知识,上升到学科思想方法的高度上来,构建地理学科思想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在面临试题中的各种情景材料和问题角度时,才不会出现思维的盲目性,从而具有清晰的答题思路,对整体地理知识体系及各知识内部联系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够对庞大的知识体系“瘦身”,从而触类旁通,促进知识迁移。

案例分析: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产业转移——东亚”一节

课标要求: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教学思路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

水平一:讲清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种类,东亚地区我国与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市场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况。这个层次的教学把案例当做知识,仅仅在学习案例本身,没有看到案例背后的知识,只能让学生产生厌倦。

水平二:分析影响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转移地带来的影响,辩证的分析问题。这个层次的学习已经上升到人地关系观念的学习中来。

水平三:把东亚产业转移当成是一个案例,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带来的影响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思路方法。这一教学已经实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从案例个体延伸到一般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性。

水平四:帮助学生从地理学视角把产业转移这一类知识进行观念性知识的提升。即把它提升到空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由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造成区域差异;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进行的空间相互作用;而其必然会对区域环境产生影响,表现为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人类进而克服不利影响来促进区域发展。这些观念性认识是一些上位性知识,具有很好的迁移性,它可以把知识迁移到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人口迁移”等其他资源调配或产业转移等相关内容,进而形成科学思想方法。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基本的观念和学科思想贯穿整个知识内容,统领教学全局。用核心概念背后的思想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体现教育的最高价值,教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生如果理解和认识到了这些核心知识所蕴含的内在思想,就会提高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在高考答题中形成明确的思维习惯。教师的教学层次决定了学生地理素养的高低,所以教师要注重提炼这些核心的、上位性知识,构建地理知识的整体思维框架。

四、理解命题理念,关注生活热点

从试题命题的价值取向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新课标地理高考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出题角度多从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角度出发,重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自然地理中与我们人类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联系紧密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是出题重点,地壳物质运动这个模块多以地貌景观图的判读、与地质灾害相联系等这些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角度考查。通过统计结果知道,自然地理考题有减少趋势、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考题有增加趋势,这跟人文地理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高考中更加贴近热点时事、角度新颖,考查内容变化发展更快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人文地理的工农业生产、交通等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考查切入点都是高考热点。

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尤其是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贴近生活实际,考查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主干知识和思维方法。农业、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自然灾害、能源、资源和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都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例如2013年重庆卷考查了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广东卷考查了高铁站和新城的建设规律,福建卷、山东卷、四川卷分别考查了冷冻灾害、泥石流灾害和旱灾,可以看出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一直都是高考的热点。又例如浙江卷考查了比较热点的雾霾,全国课标卷Ⅱ考了地膜覆盖等。总之,与当前生活密切联系,并且具有当前时代特色的社会热点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出题背景和角度。因为其命题目的是让学生以地理视角看待世界,以地理思想方法分析生活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题目内涵来体现学科价值。

所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过滤知识的能力,对于那些贴近生活的以及从生活热点中衍生出来的知识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留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尽量引进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地理概念原理。

案例分析:2013年浙江卷37题

以国务院在2013年初批复的舟山群岛发展规划为背景材料,来考查以下问题,该题分别给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以2013年环保部发布的第一季度全国各城市空气检测结果显示,舟山空气质量较好以及给出其旅游元素为背景材料。

材料二: 给出下面两图为材料,分别是舟山物流和旅游规划图以及产业就业构成图。 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舟山空气质量好的原因及其适合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10 分)

(2)舟山成为铁矿砂等商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8分)

(3)分析舟山市2007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并指出其对推动城市化的不同作用。(8分)

本题引导学生关注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体现地理学的实用性。以国务院最新批复的舟山群岛的发展规划为背景材料,考查旅游、环境、舟山群岛区位以及就业构成的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本题材料不仅结合了当前社会时事热点,又与现实生活中的旅游、环境、就业、城市化问题等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地理味道十足,其核心还是考查区位分析等主干知识。像这类题不再是对单纯的地理知识的考查,而是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学生要多关注生活热点,运用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1] 吴金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复习策略与方法探讨——高考地理小专题板块化复习策略与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6):43-50.

[2] 庞艳辉.《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 庞艳辉,徐宝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08):117-120.

[4] 汤国荣.高考地理综合题的价值取向、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以近三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浙江卷)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03):66-73.

(责任编校:左秀萍)

猜你喜欢

主干观念考查
维生素的新观念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左主干闭塞的心电图表现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整合内容 构建高效课堂——开展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