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理地图上居民点的设计与表达
——以《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为例
2015-12-08刘明光左2张桂兰
刘明光左 伟,2张桂兰
(1.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 100054; 2. 测绘出版社, 北京 100045)
普通地理地图上居民点的设计与表达
——以《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为例
刘明光1左 伟1,2张桂兰1
(1.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 100054; 2. 测绘出版社, 北京 100045)
以地理信息传输概念框架为指导,通过反复的试验总结,得出一套关于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地图居民点的设计与表达的优化方案:即图例设计时以符号系统承载居民点人口规模分级信息,以注记系统承载居民点行政等级信息;图面上采取去通名减少负荷、符号漏白加以强化表达,并对点位符号定位作了规范化处理,达到普通地理地图居民点信息丰富完整、表达简洁强化的设计目标。此方案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普通地理地图编制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理信息传输;居民点;图例设计;普通地理地图;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一、引言
居民点(地)承载着地理定位、行政等级、人口经济规模、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重要功能属性的信息,但在小比例尺的普通地理地图中,其不同方面的功能属性在图例语言的设计与表达时往往相互矛盾、难以周全,成为困扰普通地理地图制图业界的专业技术难题。
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编制设计的实践中,笔者及本图集编制团队以地理信息传输概念框架为指导,通过反复的试验总结,得出一套关于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地图居民点的设计与表达的优化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效果良好。
二、地理信息传输概念框架与地图图例设计
根据相关文献和专业著作,我们总结归纳出,地理信息通过地图传输的基本过程是地图设计编制者通过地图图例系统,将地理信息传输给广大读者。即发讯者(地图设计编制者)根据地图图例系统,将所需传达的内容“符号化”,使之成为“地理信息”,“地理信息”通过连接发讯者与收讯者(读者)的“线路”(即人脑中认识思路的活动过程)传达到收讯者,收讯者再根据地图图例系统“解译”接收到的“地理信息”,重构原传达的内容,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1-3]。
图1 地图上地理信息传输的概念框架
三、普通地理地图上居民点的设计与表达[4-10]
居民聚集居住的地方,在地图上被称为居民点,而在地理学上亦称为聚落。居民点是地图上主要的人文地理要素,还是很好的定位、定向标志。居民点按类型分为城市、集镇和乡村;按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和乡村。城镇和集镇通常是某一行政区域的行政中心。
以上述地理信息传输概念框架为指导,笔者和本图集编制团队通过反复的试验总结,得出一套关于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地图居民点的设计与表达的优化方案:即图例设计时以符号系统承载居民点人口规模分级信息,以注记系统承载居民点行政等级信息;图面表达时则采取去通名减少负荷、符号漏白加以强化,达到普通地理地图居民点信息丰富完整、表达简洁强化的设计目标。
1.居民点图例系统优化设计
(1)居民点的人口等级设计
地图上根据蓝色居民点圈形符号的大小及其内部结构,区分城镇人口等级,这些城镇人口等级是按照该图集出版时间年末各个行政中心驻地所在中心城区、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划分。依据相关行业标准,本图集采用的居民点人口等级分级方案见表1所示。
表1 居民点的人口等级设计方案示例
(2)居民点的行政级别设计
为了分解居民点图例符号的信息承载量,克服信息表达困难,避免信息表达冲突,经过综合考虑和分析权衡,本文设计出基于地名注记表达居民点行政级别的方案,即采用不同字号大小、不同字体形态,并配合在居民点名称注记的下边增加不同形状线状符号,以表示该居民点的行政级别(见表2所示)。
表2 居民点的行政级别设计方案示例
2.居民点地名的结构及其地图表达处理
(1)居民点地名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地名,由地理专名和地理通名两部分构成,且一般不会重复。如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区”“市”“县”“旗”“自治区”“特区”“林区”,乡级行政区划单位的“镇”“乡”“民族乡”“街道”等均是通名,这些地理通名表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的面积和形状。地理通名前面的名称才是地理专名,如县级地名“星子县(江西省北部)”中,“星子”是地理专名,“县”是地理通名。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地名因其自身结构特殊以及历史文化传承演化,其地理专名中含有似乎是地理通名的文字,如“津市市(湖南省西北)”,第一个“市”字属于地理专名部分,第二个“市”字才是地理通名。这种情况还比较多见,需要特别注意。
(2)居民点地名的地图优化表达处理
在本图集的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地图中,地名是主体,其中居民点地名又是主体中的主体。为了加强本图集的实用性,我们较大程度加大了居民点地名的信息容量。为了减少过多注记的压盖,让图面清晰易读,经过反复实验,采用以下措施,较好解决了居民点地名在小比例尺地图中优化表达处理的难题:一是地级以下地名以点代面,即只标点位注记,不再标注面域注记,并在面、点地名不一致时采取标注面域注记并括注点位地名的处理方法,如前述举例“星子(南康)”中,“星子”是面域注记(县的名称)点状化,“南康”是该县县城所在地“南康镇”的点位地名;二是所有居民点只标注地理专名,不再标注地理通名,如上例中“星子县”的“县”字、“南康镇”的“镇”字不再注出。另外,为增强地图图面层次和便于居民点信息的读取,还采取点位符号漏白以强化表达。详见图2所示。
(3)居民点符号的地图定位原则
居民点符号在地图上以符号的中心点定位,当有多级政府机构位于同一居民点时则以最高一级的驻地为准。例如,武汉市驻有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等13区的不同级别政府机构,由于湖北省政府驻地驻武汉市武昌区,武昌区位于长江干流东南侧,故湖北省省级行政中心符号的中心点也应在长江干流的东南侧,所以,武汉的点位符号置于长江干流的东南侧。此外,还应注意居民点符号的中心点与经纬线、等高线、交通运输线、河流等地物相对关系的正确性(见图2所示)。
图2 居民点地名优化表达及符号定位示例(华中地区东部,局部)
四、结束语
本案例中地图图例的设计过程是笔者和本图集编制团队根据地理信息传输的概念框架,在深入分析、理解地图语言基础上,通过图例设计来实现地图语言在地图中的应用,实现了制图者的地理环境到用图者认识地理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本文以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普通地理地图的居民点设计为例,探讨普通地理地图图例设计的创新思路,以期为地理信息时代地图编制从业者的图例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1] 廖克.现代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池上嘉彦著,张晓云译.符号入门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3] A.M.别尔良特著,李建新,侯存治译.地图——地理学的第二语言[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4] 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4.
[5] 戴均良.中国市制[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0.
[6] 本书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7]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地理学名词(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
[9] 纳古单夫.内蒙古各盟名称述略[J].地名知识,1981(1-5):8-10.
[10] 左伟,田忠,刘明光,等.新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的编制设计创新[J].测绘通报,2009(7):14-17,9.
(责任编校:周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