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二拍”中佛教思想的教化意义(下)
2015-12-08周婉莹
周婉莹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论“三言”、“二拍”中佛教思想的教化意义(下)
周婉莹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学思想已经慢慢浸入人们的心中,白话小说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类似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这些思想广泛存在于小说中,起到警醒世人与教化的作用。“三言”、“二拍”则是此类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涉及了丰富复杂的佛教题材,作品饱含浓厚的教化思想,通过叙述典型的故事,劝说世人弃恶扬善、怜天悯人,本文从佛教在明朝的发展状况着手,联系社会背景与作者个人因素,详细阐释了“三言”、“二拍”中富含的教化思想,并着重分析了教化思想所产生的教化意义。
三言二拍;佛教;教化思想;教化意义
一、“三言”、“二拍”中佛教思想的教化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明朝时期佛教在不断的向世俗化发展,僧侣人数不断增加,寺庙林立,民众在晨钟暮鼓的经文声中感受着佛教的神圣,潜移默化中经受着佛教的渲染与感化,久而久之,信仰佛教之人越来越多。在“三言”、“二拍”中,我们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佛教的巨大的影响力,“三言”中的《闲云庵阮三偿宿债》、《月明和尚度刘翠》等文章中都涉及到佛教思想,由此可见,佛教思想对于文学的影响力颇深,其思想早已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字字句句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佛教思想广泛蕴含在作品中,对社会、民众产生了重要的教化意义。
(一)教人弃恶扬善。
东晋王谧在《答恒太尉》中说:“夫神道设教,诚难以言辩,意以为大设灵奇,示以报应,此最影响之实理,佛教之根要。今若谓三世为虚诞,罪福为畏惧,则释逸之所明,殆将无寄矣。”[7]①因果报应思想中,“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其含义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想法或者做的一件事都称作“因”,根据其性质,会有相对应的后果与之对应,无论奖与惩,总是会遭受的。简而言之,即是做善事得善果,做恶事得恶果。《左转·隐公元年》曰:“多行不义必自毙。”[8]②《老子》七十九章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9]③这些经典名言向我们传递出善恶是人们做一件事情得到福报还是惩罚的衡量标准,这一思想与佛教的因果报应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这一思想很早就已经出现,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世人的处事原则,进而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思想蕴藉。
冯梦龙认为创作是为了达到“前因后果为劝惩”的目的,“三言”、“二拍”中表现因果报应思想的篇目颇多,如《喻世明言》开篇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故事,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不幸失身,后来从正房变成偏房,而奸夫陈大郎因病身亡,其妻平氏却无意中做了蒋兴哥的正妻,正所谓是一报还一报;《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施润泽做了很多善事,最后得到福报,通过养蚕富裕起来,并且还为此逃过了两次生命威胁,最后得到大量银子,成为富翁。这些故事表明事无大小,一切都是依附于应果报应的机缘之上,有因就会有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另外,“二拍”中还有很多反映因果报应的故事,比如《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乌将军一饭必酬 陈大郎三人重会》中陈大郎偶尔请乌将军吃了一顿饭,后来就得到一顿饭作为回报,并且与失散多年的妻子重聚,生意兴隆,成为富翁。“三言”、“二拍”中表现因果报应思想的文章不胜枚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于当时社会以及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
另外,六道轮回思想在“三言”、“二拍”中也处处可见。明人罗钦顺曾说:“佛法初入中国,惟以生死轮回之说动人。”[10]④轮回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自从随着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久而久之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佛教典籍中有关轮回的记载有很多,比如《心地观经》曰:“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11]⑤普慧曾经指出:“佛教有它一套与中国本土完全不同的生命观。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有他的三世,即前世、今世和来世。这三世是轮回转生的,即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转不已。而每一轮转去处的好坏,即轮回的六道,都决定于他的现世的行为。”[12]⑥由此可见,佛教的轮回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三言”、“二拍”表现较为显著。如《警世通言》第三十六卷《皂角林大王假形》阴鼠精化成皂角大王陷害赵在理,致使其骨肉分离,母子拒绝相认,万分悲痛之中感慨道:“不知前生作何罪业,受此恶报,糊口于此,终无出头之日;”《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蔡瑞虹忍辱报仇》中蔡瑞虹一家被盗贼抢劫并杀害,可蔡瑞虹并没有谴责盗贼的罪行,而是自己心念:“只不知与这伙贼徒,前世有什冤业,合家遭此惨祸!”类似于这种轮回观念的表述还有很多,“三言”、“二拍”较为全面的表述了轮回思想,并揭示了轮回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力。
因果报应思想、轮回思想随着佛教的深入人心,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开来,冯梦龙、凌濛初利用这种思想进行创作来达到劝解的作用,因果报应思想贯穿于“三言”、“二拍”中,告诫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恰恰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人们通过教化,不断内省己身,提升自身修养,弃恶扬善。一方面,这种现象有利于封建统治,民众老实本分,安分守己,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凡事适可而止,都要讲究度,过分宣扬这种思想反而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民众的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社会发展,国家兴旺。所以,面对文学作品中佛教思想的教化意义,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讲究适度原则,合理的运用教化思想,科学高效,实现其最大效力。
(二)教人断欲去贪。
佛教注重传播道义、体悟人生,在此体悟过程中获得人生的真谛。通过信仰佛教教义,能够克服私欲,摆脱一切世俗观念,净化心灵,逐渐完善自身。佛学思想认为人生的一切苦恼都来源于苦因,只有消除苦因,才能消除苦楚。那么什么是苦因呢?苦因即是贪婪、嗔怒、无明,这三种苦因便是一切苦恼的来源。所以,要想从人生苦恼中解脱,不被世事所累,就必须消除苦因,消除贪婪、嗔怒、无明之心。
佛教思想告诫信徒,心性贪婪、追逐名利的人不会获得快乐,并会将自身陷入危难境地。欲望、财色犹如污浊之水,将人们本来澄静清澈的心灵染上污秽。如果自身注重净化心灵,断欲去贪,则可使心灵澄静,身心健康,才能修成正果。
佛教的思想深深的渗透在“三言”、“二拍“之中,断贪去欲的教义在很多篇章中都有所涉及。僧尼的形象在“三言”、
“二拍”中比比皆是,有“色即是空,不为情累”的得道高僧,有静心忍辱、潜心修行的僧人,也有抵不住世俗的诱惑,屡次犯戒的小僧人。如《醒世恒言》第十二卷《佛印师四调琴娘》中“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的佛印;《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八卷《金光洞主谈旧变·玉虚尊者悟前身》中“尘世纷嚣,有何好处”的金光洞主。这样的例子在三言二拍中随处可见,不管是对正面形象的宣扬,还是对反面形象的抨击,都很好的告诫世人要排除贪婪,一心向善,起到了很好的劝诫作用。
小说中的说教现象在我国古代已表现的十分明显,作者身处一个时代,在创作时难免会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因此,功利心难免会存在于作品之中。佛教思想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明代,虽然脚步缓慢起来,但在当时民众心中已根深蒂固。
“三言”、“二拍”中,作者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特定意境、语言等形式达到教化的目的,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结语
自古以来,宗教的发展就与文学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三言”、“二拍”只是我国古代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也许对一部作品的分析并不能全面的说明问题,但是从“三言”、“二拍”中的佛教思想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到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佛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穿插在文学作品中,间接的劝诫约束人们,起到了很好的教化意义。
论文从佛教在明朝的发展状况、佛教思想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原因等方面展开论述,着重分析了佛教思想与“三言”、“二拍”教化思想的关系,得出教化思想的理论来源于佛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石俊、楼宇烈、方应天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6页。
②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16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4页。
④罗钦顺:《困知记续》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页。
⑤般若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大正藏》,第三册,第302页。
⑥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
[1]王敏.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张庭玉等.明史.职官志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姜良存.三言二拍与佛道关系之研究[D].硕士,曲埠师范大学,2012:2.
[5]郭鹏.明清佛教[M].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82
[6]张岱.陶庵梦忆卷四[M].杭州:西湖书社,1982.
[7]石俊、楼宇烈、方应天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
[8]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M].阮元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罗钦顺.困知记续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般若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M].、大正藏三[M].302
[12]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J].复旦学报,2002,02:126.
I206.2
A
1671-864X(2015)11-0051-02
周婉莹(1991-),女,汉,河南周口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