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神木在明朝军事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2015-12-08李正英

关键词:高家神木军事

尚 飞,李正英

(1.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109)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

论神木在明朝军事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尚 飞1,李正英2

(1.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109)

神木位于陕西省北部,明朝时属于延绥镇防区,境内修筑有大量长城和长城沿线军事防御工事。在明太祖、成祖时期,由于朝廷采取积极的军事战略,神木成为腹里地区,军事地位并不凸显。但是,从永乐年间内迁东胜卫开始至正统年间正式撤卫后,神木逐渐并最终成为防御蒙古的重要军事前沿。而影响神木军事地位的因素,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防政策和军事形势外,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明朝;神木;延绥镇;军事

明朝建立后,蒙古势力并未驱逐殆尽,成祖五次亲征漠北,但余患仍未消除。随着明蒙战争序幕的拉开,明朝对蒙军事战略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九边的设立。“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专命文武大臣镇守提督之,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1]关于对延绥镇的研究颇多,但对其下辖的神木这一地区军事地位重要性较少涉及。而研究神木在明朝的军事地位及其演变,无疑将对延绥镇的总体性研究有所裨益。

一、明代以前神木军事地位重要性述略

(一)神木军事地理概述

神木位于秦、晋、蒙交界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中西北部风沙、草滩地貌,沙丘起伏,大部分地带较为开阔平坦,地下水位较高,有部分湖沼湿地,不利于依地形组织军事防御;东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地,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境内东临黄河天险,窟野河、秃尾河由西向东斜贯全境,形成多处险要关隘与峡谷、渡口,加之春秋战国之后历代多依险修堡筑寨,故神木被称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军事要地。

(二)唐、宋时期神木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由于神木独特的军事地理位置,历史上很多重大战争就发生在此。但在唐以前,政权频繁变换,发生在其间的战争已难以详考。下文仅以唐宋时期神木境内发生的战争为例来说明该地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1.唐朝时期吐蕃陷城

唐朝时期,从大历十三年(778)到贞元十四年(798),短短21年中,在神木境内便发生三次较大战争。在“唐朝后期,吐蕃与唐王朝朝争夺西北地区,麟州正当其冲。大历十三年(778)八月吐蕃进攻麟州,被郭子仪派李怀光击退。贞元二年(786)腊月吐蕃攻陷麟州,十四年(798)七月再陷麟州,刺史郭锋被杀。”[2]400而其中贞元十四年的战争中,吐蕃掠居人、夷城郭,无恶不作,为麟州建州以来所遭受的最大战乱。

2.北宋与西夏的浊轮川之战

北宋时期,麟州成为宋与西夏战争的频发地。“雍熙二年(985),宋将王侁率大军北上,收复银州后继续北进。李继迁为保存实力,退出银州,主力攻麟州。王侁以急行军向麟州追来,至兔毛川(今西沟川)与李继迁接战。李企图用部分兵力阻挡王侁于兔毛川道,以主力急攻麟州城。不料,王侁分进合击,抢险拦路,在浊轮川(今神木县城东北三塘沟川道)包围李继迁主力。当日归附李继迁部的各杂族部众,见宋军势大,多请求纳马赎罪,助讨继迁,王侁许之。党项岌伽罗等14族仗势不降。死从继迁。王侁果断命令围攻,宋军杀进浊轮川,展开激战,阵斩李继迁所率族众5000余人,李继迁大败而逃,麟州当地的各部族全部归附朝廷。”[3]119北宋与西夏在麟州的战争不止于此,“李继迁与北宋的麟州之战,前后18年中,大的交锋四五次,双方投入兵力主次增多,后达万计,但麟州城始终没有被李继迁的党项部众攻破。麟州城逐步成为宋朝西北边防重镇。”[3]120

二、明朝时期的神木军事

(一)神木在明朝军事地位的变化

1.神木在明朝初期的军事地位

明朝建立后,陕北因袭元朝旧制,设有延安府,具体北部边防由延安卫和绥德卫守卫。洪武二年(1369)“置延安卫,命怀远卫指挥使徐良领兵守之。”[4]绥德卫的设置时间则记载不一。从驻防状况看,明朝对陕北除常设机构外主要有两种防边措施:一是派重将驻守,多因事而置,事毕则罢,时间较短;二是冬季防守,每逢河冻之后在陕北要冲戍守。从朱元璋在陕北只设立卫级军镇及其守卫措施来看,当时陕北的军事地位远不能与七个都司级的军镇相比。更重要的是,洪武四年(1371)设东胜卫,河套由东胜卫防守,虽然成祖内迁东胜卫,但由于成祖武力进取,故而河套实际仍在明朝军事可控之下。而延安、绥德则成为腹里卫所,加之朱元璋和朱棣对北元的连续打击,神木亦处于次要的国防区。所以史书关于当时神木地区的战争和军事建置记载很少。由此看来,神木在明初的军事地位并不重要。

2.神木在永乐之后的军事地位

明成祖五次亲征大漠,北部边防得以保持较好形势,但同时也采取了错误的军事政策使边防状况开始恶化。其错误主要表现为内徙东胜卫。

东胜卫作为边防最前沿,其地位重要性据明人魏焕言:“国朝扫除夷虏,恢复中原,复申命致讨以靖边宇,一时虏酋远遁穷荒,仅存喘息。于是设东胜城于三(受)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5]到成祖时不但未重视对河套地区的进一步规划,反而于“永乐元年二月徙左卫于北直卢龙县,右卫于北直遵化县,直隶后军都督府。三月置东胜中、前、后三千户所于怀仁等处守御,而卫城遂虚”[6]。正统年间东胜卫最终撤卫,北部边防出现了大的漏洞,河套沦为蒙古入侵中原的战略基地。神木遂由腹里地区变为军事前沿,渐成为明蒙角逐的战场。史书记载,正统时神木一带已屡有边患,明朝开始派都督镇守榆林。景泰时仍是边患不断,尤其天顺初鞑靼部崛起,出入河套,直接威胁到整个陕北的安全。故而,天顺二年(1458)“封都督同知杨信为彰武伯,命充总兵官,佩征虏副将军印,镇守延绥等处地方”[7]6150-6151。

神木的战略地位早在成祖内徙东胜卫时已经得到边地将领的重视。永乐四年(1406),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奏报:“陕西神木县在绥德卫之外七百余里,盖极边冲要之地,虏之所常窥伺者。洪武中,每岁河冻,调绥德卫官军一千往戍。后设东胜卫,又在神木之外,遂罢神木戍兵。今东胜卫率调永平、遵化,神木虽如旧戍守,然兵少不足以制寇。且县治在平地,四山高峻,寇至凭高射城中,难为捍卫。县城东山有古城,颇险峻,且城隍坚完,请移县治于彼,益兵戍守为便。”[8]成祖批准了何福的请求,从绥德卫增调一个千户所戍守神木。

从永乐年间内迁东胜卫开始,神木军事地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至正统年间正式撤卫后,入住河套的鞑靼部频繁内犯,神木最终成为防御蒙古的军事前沿。因此,明朝在神木境内构建了大量的军事体系。

(二)明朝时期神木的军事体系

1.神木境内长城的修筑

明朝在继承历代王朝长城的基础上继续修筑长城。延绥镇的长城分内外两层,外线称为“大边”,内线称为“二边”。成化十年(1474)余子俊奏报修东、中、西三路边墙进展:“修边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百二十三步,守护壕墙崖寨八百一十九座,守护壕墙小墩七十八座,边墩一十五座。”[9]2468“大边”和“二边”南北并列,走向大体相同。其中,“大边”始自神木高家堡乡,跨秃尾河,经乔岔滩乡,出神木县界后入毛乌素沙漠。其分布较明确,分东、中、西三路,东、中路经过神木。东路起于内蒙古经府谷县伸入神木县。在神木境内,长城仍呈西南走向,经永兴乡、麻家塔乡、解家堡乡,过榆府公路,抵高家堡乡。中路段长城仍呈东北西南走向,起自高家堡东界,至清平堡南境芦河岸止。隆庆四年(1570)至六年,神木兵备道副使张大中又对东路“大边”进行了整修。“二边”在神木县境内的大致走向为:循永兴沟河南山而行,经永兴乡曹庄村、刘山村、杨石畔、贺家峁、耿家峁至神木镇石堡墕、王泉庄。在五龙口大桥附近西渡窟野河,经西沟乡芦子沟、滴水崖沟、窝窝沟,折而向南经赵家梁、青杨岭、前塔等村,折东南过解家堡乡的毛峰则、山峰则,双寨墕、大墩梁、营盘梁、白孟庄、薛家畔、石窑坪、墩梁等村、至太和寨乡的九五会、刘家塔,又过花石崖镇大庄村,顺着山脊西南行,经花高新寨、西山、马连塔、凉水井等村出神木。

随着明蒙战争的升级,明朝对神木境内的长城进行了多次整修和完善,成为阻止蒙古骑兵南下必不可少的军事屏障。

2.神木的军事堡寨

明朝在延绥镇巡抚下设东中西三路兵备道,辖沿边城堡及其属长城。西路靖边道辖定边(今定边县城)至龙城(今靖边县龙洲村)。中路榆林道辖清平堡(今靖边高家沟乡南门沟村)至高家堡(今神木县高家堡镇驻地)。东路神木道辖柏林堡(今神木县解家堡乡柏林堡村)至黄甫川堡(今府谷县黄甫川镇驻地)。其中东路参将先驻扎于清水营,后改驻神木堡,协助延绥巡抚处理神木、府谷、吴堡军务,辖黄甫川、清水营、木瓜园、孤山、永兴、镇羌、神木、柏林、大柏油九个堡,而隆庆时原属中路的高家堡、建安堡改属东路。堡寨大致依“一里一墩,五里一台,十里一寨,四十里一堡”的原则设置。现将当时属东路神木堡且现今仍属神木县境内的主要堡寨介绍如下:

神木堡,即今神木县城,境内边墙125公里,墩台186座。“明正统八年(1443年)筑土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五里零七十步。成化四年,巡抚余子俊增修逻城门楼(瓮城的门楼),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在其北长城口开设市场一处,隆庆六年,神木道张守中又增高三丈七尺,添设角楼四座,窝铺(哨所)十六处。万历六年(1578年),神木道罩应元以砖周,倍加完固。”[10]作为东路参将驻地,蒙古兵曾多次围城而不能攻克。其对整个东路防守和各堡起着领导、协调作用。

永兴堡,在今神木县永兴堡子村。成化时期余子俊命人筑土城于山上,设守备一员,兵力近千人。堡内设有集场。

柏林堡,在今神木县解家堡柏林堡村。明初时建柏林寨,成化二年(1466)巡抚卢祥置土城与山原,成化九年改建为柏林堡。

大柏油堡,在今神木县解家堡大柏堡村。始建于明弘治初年,万历时陕西巡抚于子俊用砖包砌城池。“万历四十三年(1615)闰八月,河套鞑靼吉能因讨王封印要挟明廷未遂,便率部大举进攻此堡。”[3]55

高家堡,今神木县高家堡政府驻地。正统四年(1439)筑堡,成化八年(1472)扩筑城垣,隆庆时由中路改属东路。多次受到蒙古侵犯,有延绥三十六堡之冠的美称。

军事堡寨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关节点,具有屯兵粮、治安维护、边境检查与贸易保护等作用,构成了神木军事防御的重要内容。

3.神木的军事建制

欲了解神木军事建制需先对榆林镇总体建制有大体的掌握。总的来说,榆林镇的军事防御组织结构是:巡抚都御史——镇守总兵(军镇)——参将(路)——守备(城堡)——把总(堡寨)。军镇兵力一般配置在长城沿线,适应军事防御需要而形成层层相制的防御体系。

“明隆庆四年(1570)于神木设延绥东路兵备道,置道员协助延绥总兵处理神木、府谷、吴堡3县和葭州军务,管理各营堡和11仓场。又置东路副总兵(亦称副将)、参将、中军、守备、把总等官,率兵分守各营堡。”[2]385又记载有“延绥各县驻军称镇兵,每年轮番戍边之兵称驻军或守瞭军。驻军县镇兵及守瞭军共6190名,配置骡马、骆驼3206匹。其中驻县城兵2405名,马匹骆驼1377匹;驻高家堡兵1584名,骡马骆驼1058匹;驻柏林堡兵627名,骡马223;驻永兴堡兵1108名,骡马399匹;驻大柏油堡兵446名,骡马149匹。”[2]389

关于神木驻兵情况,余子俊上奏说:“延绥屯兵三路,以备虏患。东路神木堡,西路安边营,山势峻险,虏难轻入。惟中路榆林,东有常乐、双山、建安、高家四堡……地势平旷可以通骑,主将之人难于应御。宜视宣府、甘、宁之例,增设副总兵一人协守。”[9]3492可见神木地势较险,蒙古铁骑难以展开,成为防御蒙古的重要屏障。同时,高家堡在隆庆时改属于东路神木,今亦属神木县范围,其地理之重要从余子俊的奏章中亦可看出。成化三年(1467)整饬边备兵部尚书王复据“延绥城堡窎远,最为难守,止有总兵参将三员,调度岂能周遍”的情况,建议朝廷“于延绥添设协同参将二员,于高家、龙州紧关冲要城堡驻扎”,且从鄜州、庆阳等官军及地方土军中组织9600名军士“添拨各堡,轮班操守”[9]799-800。这些建议都得到批准,新添设的二员协同参将,分别驻扎于高家、龙州两个紧关冲要城堡。总之,随着明蒙战争的发展,神木军事建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三、明朝时期神木军事地位变化的原因

神木军事地位变化与军事形势和军事政策密切相关。太祖、成祖时期采取积极的军事战略,使神木处于腹里地区,其军事地位并不显著,而正统年间撤东胜卫后使得神木成为明蒙冲突的战争地带,军事地位变得重要。可以说,明朝国防政策是影响神木军事地位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经济因素也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明代以前,陕北屯田少见于史书,而明代实行屯田政策,允许私人到边境垦荒。嘉靖十三年(1534),朝廷主持屯政的官员庞尚鹏到陕北视察屯田时谈及,所至之处“土人耕牧,锄山为田,虽悬崖偏陂,天地不废”[11]。而当时兴筑的不少水利工程,开凿挖渠,如以秃尾河水灌高家堡、建安堡田地等,亦足以见神木当时的屯田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较大发展的。同时,神木各堡寨云集了许多商贾,推动着农牧业经济的贸易交流。神木县境内的永兴堡、神木堡、大柏油堡、高家堡或单日、或双日,或月六、或月九都有集市。正统元年(1436),“敕大同宣府等处总兵等官都督方政等曰:‘近得延安绥德守备官奏:鞑贼二千余人人寇神木县,我师奋勇追剿出境。朕以此贼迫于饥寒,虑必复来侵优(扰),卿等其皆饬兵严备,相机行事,朕不中制。’”[7]478可见,随着神木经济的发展,尤其边贸市场的繁盛,对神木粮草和互市贸易的劫掠成为蒙古多次内犯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在灾荒时期尤为明显,而这更加使得神木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加强。

[1]许论.九边图论[M]∥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86.

[2]神木县志编纂委员会.神木县志[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3]杨玉林.神木县军事志[M].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4]明太祖实录:卷46[M].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924.

[5]魏焕.皇明九边考:卷1[M].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本.

[6]张廷玉.明史:卷41[M].北京:中华书局,1974:973.

[7]明英宗实录[M].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8]明太宗实录:卷54[M].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810.

[9]明宪宗实录[M].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0]王致云.神木县志[M].清道光21年(1841),刻本.

[11]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59[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74.

[责任编辑 高 锐]

On the Evolution of Shenmu′s(神木) Border Statu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Its Reasons

SHANG Fei1,LI Zheng-ying2

(1.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010000,Inner Mongolia;2.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ical,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tou 014109,Inner Mongolia)

Shenmu,located in the north of Shaanxi province,is the region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Yansui Town(延绥镇) in the Ming Dynasty,in which there are much Ming Great Wall and military fortifications along the Great Wall.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Ming Taizu(明太祖) and Ming Chengzu(明成祖),Shenmu's military status is not highlighted because of the government taking active military strategy.However,from the Dongsheng Wei(东胜卫) was located inland in the period of YongLe(永乐) to Dongsheng Wei was abolished in the period of ZhengTong(正统),Shenmu gradually and eventually became an important military frontier to defense Mongolia.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and military situation,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mpacting of Shenmu's military status.

Ming Dynasty; Shenmu; Yansui Town; frontier defense

K248

A

1004-9975(2015)04-0093-04

2015-06-15

尚 飞(1990—),男,陕西神木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正英(1964—),男,陕西神木人,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高家神木军事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神木有石峁
对外文化交流之窗
——神木大剧院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神木:脱贫实效诠释党建力量
非公党建 不是“挂牌子、摆桌子”——神木非公企业这样寻求新优势
办公室里的“高力士”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