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时间副词“刚”与“刚刚”同“就(一……就……)”组合的差异

2015-12-07刘久怡

文教资料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主观性老舍副词

刘久怡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浅析时间副词“刚”与“刚刚”同“就(一……就……)”组合的差异

刘久怡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本文从语境出发,运用主观性及篇章叙事等理论,分析时间副词“刚”与“刚刚”同“就(一……就……)”组合的差异和差异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刚”与“就(一……就……)”的组合更为常用、更为自然,二者的差别具体表现在格式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态度和语义完整性等两个方面。这与“刚”与“刚刚”的主观性程度高低、分布范围,以及“一……就……”格式的自身特点有关。

刚 刚刚 就 主观性 篇章

“刚”和“刚刚”是一对表示时间意义的同义词①,二者都能同“就(一……就……)”搭配,表示前后发生的两个事件之间间隔的时间短暂,但其组合能力是有区别的。本文通过对这一格式的细致考察,试图从语境所传达出来的主观态度及篇章叙事的凸显度等方面体会其差别及导致这些差别产生的动因。

为了达成与普通话语法的基本一致性,我们特将语料限定为以北京话方言写作的老舍先生和王朔先生的全部作品,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来收集可用信息。首先,我们对这两类后跟“就”的格式分别进行了检索②,前者得出了78条/ 59条结果,后者仅有6条/3条。而后,我们又对这两个词进入“一……就……③”格式的语料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为前者35条/1条,后者均为0条。即便是后来不限作者地全库检索,“刚”组合的使用频率仍然远高于“刚刚”组合。也就是说,相比较而言,“刚”与“就(一……就……)”的组合更为常用,更为自然。

格式语料数作家刚……就……刚刚……就……刚一……就……刚刚一……就……老舍 78条 6条 35条 0条王朔 59条 3条 1条 0条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思考这一格式所在的句子表现出来的差异及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格式体现出来的主观态度比较

(一)“刚”与“刚刚”的主观性程度差异

以往的研究表明,“刚”跟“刚刚”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换,但替换后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下例所示:

(1)a.他[刚]七岁。

b.他[刚刚]七岁。

c.他[刚]七十岁。

d.他[刚刚]七十岁。

这组例子的共同点在于“刚/刚刚”作状语修饰时段性名词成分。例(1a)、(1b)中,“七岁”即“七年”,本身虽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却因为相对于一般人六七十岁的寿命来说较短,人们在基本认知上将其当做小量,所以能成立。而“七十岁”则不同,这是一个过半百的量,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单看(1d),我们可以很敏锐地感觉到它在表意上的不自然。若想用“刚刚”修饰,并使这一句子显得自然,则需补足语境。如:

d1.我已经八十岁了,他[刚]/[刚刚]七十岁。

我们认为,例句中用“刚”只是陈述某一个客观事实,站在说话人自以为合适的角度去叙述,认为指称对象的年龄不大,只带有较少的主观感情色彩。而(1d)补足语境成为(1d1)后用“刚刚”,则是表示对比,凸显了说话人的主观想法,即“七十岁”太小。从某个角度来说,带有一定程度的不屑、自满意味。

据此,我们可以说,“刚”和“刚刚”在表示同一时间量时,都有强调主观“小”量的特点。相比之下,“刚刚”的主观性程度更高,强调意味更浓。同时,用“刚刚”的句式还能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态度。

下文中,我们将以这一结论作为支撑试着讨论二者与“就(一……就……)”格式组合的主观态度方面的差异。

(二)“刚”组合和“刚刚”组合的主观态度差异

试看下列三组例子:

(2)a.老刘[刚]走,我[就]接到他了。(老舍《春华秋实》)

b.我[刚刚]来到这里,电话[就]追上来了!(老舍《西望长安》)

(3)a.[刚]坐下,刘师傅[就]开了口,他的话好象是早已挤在嘴边上的。(老舍《四世同堂》)

b.我好像[刚刚]入睡[就]响起了电话,铃声如一个手指轻轻叩门“嗒嗒嗒”有节奏地响一阵歇一阵。(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4)a.[刚][一]进西直门,他[就]被日本兵拦住了。(老舍《四世同堂》)

b.[刚][一]听到传达报告,他[就]去见连长,要求任务。(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c.汽车[刚刚][一]到,他[就]来找我,带来师部曾参谋的信和一把小刀。(张谊生(2000:196)引王恩泉《白马》例)

d.一场灾难性的地震发生了。我想坐起来,想弄清究竟怎么了,可我[刚刚][一]抬头[就]重重地撞在了上面坚硬的水泥板上,差点晕过去。(《读者(合订本)》)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句子里的“刚刚”基本上都能换成“刚”,表示两个事件之间间隔的时间短,但使用“刚”或“刚刚”时,二者表强调的程度和句子显示的主观态度等有一定区别。“刚”组合只是强调一般的短,多为一种客观陈述,感情色彩不明显;“刚刚”组合则不同,它在强调时间间隔短的基础上还带着主观判断,即说话人认为本不应该相连的两个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往往传达出一种夸大的不满、抱怨或惊喜的主观情绪。如例(2),a句只是叙说一个过程,说话人所持立场较客观;b句则带着一种强烈的不满、厌烦情绪,“我刚刚来到这里”,还没歇过来,“电话”就“来了”。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刚”跟“就(一……就……)”能搭配而“刚刚”搭配受限的原因。

(三)原因分析

一方面,从焦点的选择来看,“刚刚”本就强调主观上的“小”量,其后跟随的一般是句子焦点,提示句子的主干,表达前景信息,即新信息;同样的,“就(一……就……)”格式也有这样功能,即“就”后为焦点。一个句子中是不允许两个焦点存在的,所以二者在搭配上显得不太合理。

另一方面,从三者本身的意义来看,“刚刚”强调事件发生时间和参照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且比“刚”更突出这一点,其主要着眼点为某一个事件;“一……就……”则强调事件之间的前后承接关系,两个强调主观“小”量,且侧重点不同的成分放在一起不易凸显,因而可接受程度较低。而“刚”不同,因其主观性程度较低,且与“一……就……”在表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多强调动作或事件之间的关联,反而在搭配上显得较为自然。

不过,尽管我们说“刚刚”组合难以搭配,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矛盾的。前边提到过含“刚刚”的句式可以传达主观情绪,而“就(一……就……)”格式的这项功能较弱,所以在强调主观情绪时,也会出现“刚刚”和“就(一……就……)”的搭配。

此外,我们还应明白,“刚”组合的表示固然相对客观,但如果刻意将句中的某些成分重读,也是可以传达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的。原因在于这三者本就都含有主观量,只是量的大小有分别而已。对此,笔者认为,基于上述原因传递出来的信息并不是文本最自然状态下的呈现,而是属于言语语言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此处不做过多分析,还有待以后探讨。

至此,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解释为什么主观性程度相对较低,侧重反映动作之间关系的“刚”与这类格式组合的频率高而“刚刚”的频率低了。这跟表示强调态度的语用习惯有关。

至于V为“打算、准备”类的动词时,往往只与“刚”连用,这也与方便凸显主观性概念的出发点有关。

二、格式体现出来的语义完整性比较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刚”跟“刚刚”可互换的句子里,若只保留可替换的那一分句,则“刚”所在的那一例句往往不成立,而“刚刚”则正好相反。这与“刚刚”的独立性、表示主观“小”量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例如:我们可以单说“松林外的壕沟[刚刚]挖了几丈(老舍《火葬》)”,却一般不会单说“松林外的壕沟[刚]挖了几丈”。后者总给人一种语义未完的感觉,需其他分句来补足。追根溯源,我们可以从篇章的叙事功能和“刚……就……”格式的使用频率上进行分析。

方梅(2005:56)说:“叙事体的基本功能是讲述一个事件,它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根据语句传达信息的重要性可分为前景信息和背景信息两种。前者是“事件的主线或主干”,后者是“围绕事件的主干进行铺排、衬托或评价,传达非连续的信息”。我们认为,两类格式的区别正在于所传递信息的种类及其独立程度。

“刚刚”表示时间意义时相对独立,不仅能作状语,作定语,还能单独回答问题,不存在非得依附于某一个核心谓语才能存在的现象。再者,我们在上文中说过,“刚刚”本身是一个焦点触发词,可以激活句式,所以在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将前一分句看做是一个传递前景信息且语义自足的独立句子。而“刚”的语法化程度较高,除了位于状语位置外,就基本没有其他功能了。这一分布特点决定其依附性较强,往往会以固定结构的形式存在。正是这一特点,导致“刚”在表意上呈现非自足的特征,由它组成的分句多传递某种背景信息,需要和其他分句结合起来实现语义的完整性。“刚……就……”格式就是这样一种语义已完整的格式。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后一分句所表达的补足义的感情色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与说话者的主观意图有关,又与背景信息的相对客观、需补足达意的特点有关,也与“一……就……”格式所显现出来的意义有关。

三、结论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刚”与 “就 (一……就……)”的组合更为常用,更为自然,二者的差别具体表现在格式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态度和语义完整性等两个方面:“刚”组合只是强调一般的短,多为一种客观陈述;而“刚刚”组合则在强调时间间隔短的基础上还带着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情绪。此外,“刚刚”句语义完整,不需要过多的成分来补充;而“刚……就……”格式则恰好可以弥补“刚”分句表意未完的不足。这些现象,我们都能从“刚”与“刚刚”的主观性程度高低、分布范围,以及“一……就……”格式的自身特点等角度找到原因。

注释:

①邢福义(1990)认为时间词“刚刚”可以有两种分化:一是相当于“刚”的“刚刚1”,性质为时间副词;二是相当于“刚才”的“刚刚2”,性质为时间名词。本文讨论的“刚刚”主要指的是修饰谓语,在语义上单单限定动词或形容词的词,所以在词性上不作进一步分化,采用通常语法教学中对其所下的结论,即时间副词,但会在行文中尽量避开那些在性质上类似于时间名词的例子。

②检索公式为:(刚)$10(就)author:老舍(刚)-0(刚);(刚刚)$10(就)author:老舍,在这基础上,笔者又对语料进行了逐条精确筛选。二者与“一……就……”组合的公式,以及对王朔先生作品的搜索公式均可依次类推。

③吕叔湘先生主编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1999)中认为这一句式“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一种动作或情况”,即王光全(2005)中提到的紧接性;另外还表示 “动作一经发生就达到某种程度或有某种结果”,即易成性。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9.

[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7,VOL4.(33).

[3]王弘宇.说“一A就C”[J].中国语文,2001(2)(总第281期).

[4]刑福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J].中国语文,1990(1).

[5]徐子凤.时间词“刚”、“刚刚”和“刚才”的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5.

[6]苑艳艳.现代汉语“一……就……”句式探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8,5.

[7]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与语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0,6.

猜你喜欢

主观性老舍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北平的秋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副词和副词词组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