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微模式:移动互联网在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2015-12-06吕秋颍张庆旭

关键词:高校教师院校培训

吕秋颍,张庆旭,许 鹤



走进微模式:移动互联网在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吕秋颍,张庆旭,许 鹤*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地方高师院校需要不断开创教育培训工作新思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创建地方高师院校专业教师微培训模式,围绕教师的需求点和学校目标设计“小、精、专”的培训内容,引导教师树立碎片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培训;微模式;移动互联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信息时代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信息时代赋予地方高师院校新的工作内涵和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开创工作新局面,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地方高师院校是为地方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院校,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高师院校来说,人才流失率偏高,人才培养理念滞后。改变这一困境离不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本研究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背景探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总体来看,政府及各地方高师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尤其在搭建高校教师教育培训平台上下了不少功夫,对高校教师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建设培训基地,开设集中式的教师专业培训班,增加了讲座、研讨等形式;除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外,借助互联网,进行远程教育培训,建立高校教师培训网络教育平台,在网上实现了实体课堂中的教、学、考等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自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生活节奏加快,压力较大,教育培训不管是采取网络还是实体课堂模式,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教师满腹怨言,培训越来越难见成效。当集中式培训遭遇“瓶颈”状态,是否可以转换一下研究视角去探讨地方高师院校培训工作的方法创新?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愈来愈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高校教师总数的60%,他们热情、个性独特,更易接受新型的生活方式。而现阶段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最大的非“移动互联网”莫属。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它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5302.8万户,达8.17亿户。移动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让一切“碎片”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起来,从而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年轻的地方高校教师们无不受到“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影响,让人们可以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高效地获取更多信息,拿起书本就犯困的情况可能会消失,我们彻底走进了“微时代”。

由此本文提出设想,充分发挥地方高师院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建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微培训”模式(下简称“微模式”),进一步挖掘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高校工作方式创新的红利。

一、微培训模式的特征分析

微培训模式是一种新型信息化学习方式,通过移动通讯设备的“微信”“微博”“QQ”“MSN”“飞信”等平台,实现文字、语言、图片等信息的组合应用,让受训者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小、精、专”的培训内容。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迷你,信息量大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微”平台传播,内容迷你,信息量大,传播的速度更快更具有冲击力。培训方可以通过QQ群、飞信、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发布和更新信息,因为不再局限于集中式的课堂和办公桌前的电脑设备,可以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通讯设备完成,所以信息内容丰富,更新速度迅猛,时效性强。像twitter微型博客平台,每篇只允许发布140个字符,强调的是发布者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相当迷你,但字数的限制恰恰使得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加快。

(二)培训方式灵活,沟通效果好

受训者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精力接受冗长的内容,可以随意选择闲暇的碎片时间接收培训信息,移动互联网让微模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满足了人们因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最短时间获取大量信息的需要。同时微模式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也不需要经过诸多层次传递信息,失真率低,它以一种亲切的形式让受训的每个人在微平台中实现主动参与,成为沟通的主体,沟通的有效性得到加强。

(三)网状化传播,受众面广

在微模式里,一个人分享了一段故事或一个观点,更多人可以继续分享,这样通过不断地分享,能够实现最大受众面的信息共享。因此,每一个持有移动设备的个体都是微模式中的传播者,以形成巨大的网状传播结构。

(四)成本低廉

微模式不受集中课堂教学、讨论等场地的束缚,不需要高薪聘请培训专家,一份信息可以通过微平台快速传递给多人,并实现即时互动,费用低廉。而如果按照传统的集中培训方式则费时费力。随着地方高师院校的快速发展,部门和个人担负的责任、任务日益繁重,完全依靠传统方式完成培训内容几乎不太可能。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微培训模式设计思路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微培训模式不仅仅是一个易于操作的培训平台,更重要的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将专业教师的需求点和学校目标相兼容设计出一套培训模式。内容的精、专、简是其设计的核心要求,实现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其基本功能,向教师输入碎片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是其最终目标。本文构建了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微培训模式,其结构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确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确定是微模式的核心环节。地方高师院校数量多范围广,基本上属于教学型大学,特色在于具有自己的师范类优势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确定地方高师院校微模式培训内容时,不仅要包含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共性素质,更需要针对地方高师院校特点进行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法规等。让教师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崇高职业,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教书育人。第二,教师教学技能类知识。如课堂教学组织和创新、语言表达、板书、课件和视频制作等能力培养。第三,教师学术理论、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这部分内容应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二级学院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各自组建二级微平台,主要包括各专业学术理论、科研能力和实践服务技能方面的内容。尤其对于优势师范专业和新兴应用型学科,更要从科研和教学的高水平专业化入手,加强实践运用环节。第四,综合素质提升。与发达地区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在综合素质底蕴、多学科交叉等方面表现不足,能力较弱,因此,增加多学科核心内容,扩大教师知识面。

(二)建立微平台

组织者根据微平台特征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微博、 QQ空间和微信的公众平台,侧重横向的信息展示、传播功能;另一类是飞信群、QQ群和微信朋友圈,侧重纵向的深入联络情感功能。以某地方师范学院为例,组织者可以选择用户量多、影响力大的新浪微博、腾讯的QQ和微信作为培训微平台。首先,为辐射到更多的专业教师,以组织者个人名义同时创建名为“某师范学院专业教师培训平台”的微博、QQ群、飞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其次,邀请本校专业教师添加微博关注、加入同一工作群或朋友圈,即使每类中存在用户的重叠也并无大碍,专业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会淘汰不常登录的平台。

(三)设计、制作电子信息

这是微模式中最关键的一步,耗时长、技术难度系数高,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功能将确定的培训内容设计制作成短小精练的电子信息。电子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师的微培训效果,因此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对组织者筛选、编撰、整合信息等能力的要求提升。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转变成冲击力强、短小精悍的语言文字,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住专业教师,并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氛围。

2.形式多样化。微信息里同样包含着许多精华的思想、观念、理论,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如果视频流量过大,友好提醒在免费WIFI环境下观看)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3.主题鲜明。由于微平台一次发布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所以采取设定时间段的方式集中传播一个明确的知识点,比如一周内所发布的信息是全部有关“教育心理学”主题的,依然可以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观点理论法、生动案例法、思考互动法”等方式设置。

4.重在理念传播。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关键在于培养教师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微模式的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的集中式培训有很大区别,微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从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微模式中全方位感知信息带来的冲击,有助于教师思维的启迪、理念的更新。因此,设计电子信息时要注意凝练内容的精髓,突出理念的传播。

(四)控制管理

尽管培训内容可以设计出来,培训流程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但仍然不能保证微模式的顺利运行,不能保证组织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因此对于微模式的控制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1.引导宣传。打造“学习型组织”的校园文化,宣传“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加强碎片式学习理念的输入。碎片式学习不仅仅体现在网络上,更要抓住甚至超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精神,主动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学习有益知识。

2.考核激励。鼓励专业教师在微平台上发表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微博,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或是以积极转发、留言评论等方式参与互动。除了对于表现优秀的专业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外,分享、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的重要评价。

3.过程控制。对微模式运行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并不是要破坏微平台自由、分享的氛围,而是需要从控制传播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着手,进行过程控制。为避免信息过剩和垃圾信息,组织者应该严格控制每天的传播量,排除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另外,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以个人名义建立微博和微信,着力打造“意见领袖”,借助他们的人格魅力或学术专长为专业教师提供信息、发表评论,为信息的正确传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4.即时反馈。微模式的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及时掌握实际工作与预期目标之间偏差的信息,才能选择正确的纠偏措施。比如,专业教师如何评价微平台发布的信息?如果吸引力不够,改进的方向如何?

三、微培训模式的弊端与解决思路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的,虽然微模式具备多方面优势,仍需要理性思考和面对,最突出的弊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微平台带来的碎片式学习提供的大多是浏览性的知识,只能达到了解信息和掌握大致情况的目的。这种学习比较浅显,无法对专业的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第二,并非每位专业教师都持有符合条件的移动设备,也并不是每个校园都能提供免费的WIFI上网环境,这样就会把一部分专业教师排除在培训之外,影响着专业教师获得信息、参与决策权利的行使。

对于微模式存在的挑战,需要正面和乐观地看待。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机制,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不论地方高师院校还是个人必须主动地迎接这一变化,积极思考移动互联网技术如何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高校如何改进和提升校园网络环境建设?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时应有的态度。当然,针对微模式的特征,传统的实体集中式和网络式授课培训依然是有效和必需的,因为它们提供的是系统的、深刻的学习,这种系统、深刻的学习是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闲暇时间可以进行移动网络的微模式学习,加强信息交流与互动。

以系统性学习为主,微培训模式为辅,这种长短并进的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出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的功效。

参考文献:

[1]井杰.启动培训的“微模式”[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14,(1):86-87.

[2]刘卫萍,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37-140.

[3]吕秋颍,孙道德.地方师范院校教师队伍自适应控制系统建设与实践[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2-115.

[4]丁云华,等.高校教师培训:从“他训”走向“自训”[J].继续教育研究,2013,(4):99-102.

[5]郭腾,等.基于手持式设备的高校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3,(1):73-75.

[6]宋明艳.移动互联网应用及其发展分析[J].电脑与电信,2012,(10):35-36.

[7]曾茂林.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分类专业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3):134-137.

[8]王荣德.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11,(2):33-36.

[9]刘萍.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9-102.

Into the Micro Model: Applic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in the Teacher Training of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V Qiu-ying ZHANG Qing-xu XU H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constantly create new idea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e can create the micro training mode by using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design the "small, accurate, special" training content about the demand of teachers and the goal of colleges, and guide teachers to set up the concept of fragments of lear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Finally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will be promoted for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training; Micro Model; mobile Internet

G434

A

1004-4310(2015)04-0134-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4.032

2015-05-23

安徽省重点教研项目“自适应:专业化、地方化、一体化三维空间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2014JYXM12);阜阳师范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3JYXM12)。

吕秋颍(1977-),女,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张庆旭(1967-),男,安徽灵璧人,教授;许鹤(1983-),女,安徽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院校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